六朝时期,秦以来的江南运河又进一步发展。而钱塘江南岸的浙东运河则是六朝时期江南运河向东延展和完善的代表性工程。所以,该时期钱塘江和浙东运河间频繁漕运的事实,不言而喻。浙东运河西段漕运功能的显现,自然也要求杭州里运河系统不断完善。杜元懿所谓“商旅往来,倍多常岁崐。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的税收财报分析,确证了杭州运河漕运贸易交易的繁荣。......
2023-10-31
北宋时期,统治者基于打造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系统,对江南运河的管理十分重视。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统一提举两浙开修河渠胡淮的奏请,诏设杭州之长安、秀州之杉青、常州之望亭等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衔,会同其所属僚佐,时常对运河巡检修浚,监督各闸按时启闭。这说明北宋统治者从国家管理角度,在杭州新设了相应的运河漕运监护官员,负责杭州运河河道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其目的依然是保障相应运河漕运的稳定与通畅,进而强化北宋政权的国家统治。北宋时期漕粮绝大部分来自东南地区,其中又以东南六路所供漕粮为最。东南六路主要指的是庆历元年(1041)到熙宁五年(1072)之间的淮南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及两浙路,此后东南诸路行政区划虽略有变化,但时人惯以江南六路作为统称。[18]
直到北宋时期,我国漕运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才成熟起来。时至北宋时期,上至中央,下至各地路府州县,在漕粮的统一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和储备等各个环节才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管理结构。[19]而这一套漕运管理制度又为南宋统治者所传承和更新。故我们有必要了解北宋时期成熟的漕运管理制度。三司是漕运在中央的主管部门,内设使、副、判官和推官,最高长官又被称为计相。在三司管理下,地方各个环节均设有管理漕务的职能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还要配合漕务部门工作。转运使是地方负责财赋转输的重要官员,三司则通过对转运使等地方官员进行考课奖惩的方式,进行约束与管理。时人甚至把转运使称为“三司子司”,从而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从属性。具体到地方,主管漕运的部门主要有转运司和发运司。
北宋时期,转运司又被称为“漕司”,“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20],“掌按察官吏之事,转输淮浙江湖赋人之物以供京都,收摘山煮海鼓铸之利以归公上,而总其漕运之事则隶发运司”。转运司内设使、副、判官等官职人员,人员配置与数量根据在地情况而繁简不一。
发运司则专职漕运,内设有使、副、判官、都监、勾当公事等诸职务,此制始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最初设在东京。发运司“掌经度山泽财货之源,漕淮、浙、江、湖六路[21]储廪以输中都,而兼制茶盐、泉宝之政,及专举刺官吏之事”。[22]时有三门白波发运司江淮发运司(即江南、淮南、荆湖路、两浙路发运司)两处,后者主要负责江南六路赋税转运事宜,故比前者地位更为重要。发运司是北宋政府在东南地区实行漕运转般法的主要部门。转般法从形式上讲是指东南六路将漕运物资运至淮南, 再由汴河漕船转运京师,即转递运输,故名“转般”。[23]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派杨允恭等赴淮南主持漕运工作,他明确规定了“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24]。至仁宗宝元元年(1038),发运司已成为领导和监督东南各路漕运的最高机构。发运司总理江南六路漕粮存储与运输,并借鉴利用刘晏和籴的经验,将平籴法应用于转般法,保障了地方漕粮代输京师的稳定性,客观上也减少了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的现象。此外,北宋政府还把漕运转般法与东南地区实行的“官卖盐法”结合起来,即六路转运司控制淮南盐的运销。[25]这样运送漕粮至淮南转般的各路漕船可以利用空船载盐返航,既可以合理利用漕船,又省去了专门的运盐费用,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转运司负责各路财政税赋的征缴,并分限送至发运司。而发运司则需要有计划地将收缴的税赋按期漕运至京师。北宋后期,宋政府在东南地区实行漕运直达法,即东南六路物资由各转运司直接运至京师,不再在淮南对漕运进行转般、代发及调剂的工作。这样,东南六路漕运管理制度中,原有“代发”制度所带来的缓解运务压力、平衡各地物价、稳定各地税赋的功能逐渐丧失。宋徽宗大观以后,出现了“或行转般,或行直达,诏令不一”的局面。[26]北宋后期漕运管理制度的混乱与退化,与北宋灭亡的加速,不无关系。(www.chuimin.cn)
漕粮上路后,具体的催纲、押纲工作要由各个漕运路线上的催纲司和拨发司负责。唐代宗时,主持江淮漕运的刘晏,针对漕运管理不完善,特别是对运夫监督不力的问题,采取了加强管理的措施,即:将十只漕船编为一组,称作一“纲”, 派押运者一人具体负责监督;又取消了以前差派民户充押运者的办法,改用盐利招募人充“纲吏”,承担押纲任务(参见《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宋代部分地沿袭了唐代纲法。宋初,以十船为一纲,派设押送者一员,但随后因存在押纲者勾结运卒侵盗船物的现象,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主管东南漕运的发运使李溥乃“并三纲为一,以三人共主之,使更相伺察”(《宋史》卷二九九《李溥传》)。此后,三十船为一纲成为基本定制。根据陈锋先生的研究,北宋漕运押纲人员大致有以下四类:(1)服衙前役的民户;(2)低级武职将吏——军将、军大将及使臣、殿侍等;(3)离任官以及进纳官、铨试不中者等;(4)应募的土人民户。[27]他们是北宋漕运运输过程中的直接监督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监工、工头。宋代纲运,种类繁多。按人数分,有以五百人为一纲。按物种分,有米纲、粮纲、绢纲、布纲、糖纲、香药纲、钱纲、马纲、牛纲、羊纲、盐纲及粮斛马料纲。按货色品质分,则有细色纲与粗色纲;细色纲即龙脑、珍珠之类,每一纲五千两;乳香、檀香之类属粗色纲,每纲一万斤或两万斤。[28]足见宋代运河漕运具体内容的丰富。
漕粮输至京城后,由排岸司和下卸司负责下卸和进仓。入仓后,各仓场的管理人员要负责漕粮的储备工作。漕运仓场主要有两种,即船般仓和转般仓。[29]足见,北宋时期的漕运管理制度,从漕粮的发起与入仓,皆有专门管理。这也是北宋百余年间,平均每年可以从江南地区平稳地收到六百万石粮食的主要原因。[30]北宋时期漕粮又主要来自东南地区,正如宋人所说:“国家都于汴,实就漕挽东南之利。京师亿万之口所食,赡军养民,皆出于二浙。此乃国之根本,且可不思其所从来?”[31]正是由于中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势不可阻挡,北宋时期较为科学合理的转般法、平籴法以及王安石将“均输法”[32]专用于江南六路,使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发展。北宋时期漕粮数量远远超过汉唐时期年四百万石的数量。当然,这也跟北宋定都于开封有关,较之汉唐定都长安,避开了漕运线上的三门峡之险;较之明清定都北京,又大大地缩短了与东南纳漕之区的距离,故使漕运获得了极为优越的运路条件。[33]
北宋时期,每年需粮食数目大概八百万石,其中漕运六百万石来自江南地区。其影响,一方面是在中央集权下强化了江南地区运河漕运体系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稳定成熟的漕运制度;另一方面,北宋政府对东南地区农民无休止的掠夺,给江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出现“东南财用窘耗日甚,郡县鲜有兼岁之储”的景象。江南地区稍有灾荒,也不免出现饿殍遍野。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如何正确评价宋代繁华一时的运河漕运制度,也应持全面的客观的角度去分析。
有关朝廷之厨: 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的文章
六朝时期,秦以来的江南运河又进一步发展。而钱塘江南岸的浙东运河则是六朝时期江南运河向东延展和完善的代表性工程。所以,该时期钱塘江和浙东运河间频繁漕运的事实,不言而喻。浙东运河西段漕运功能的显现,自然也要求杭州里运河系统不断完善。杜元懿所谓“商旅往来,倍多常岁崐。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的税收财报分析,确证了杭州运河漕运贸易交易的繁荣。......
2023-10-31
为了避免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效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于大业六年在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开凿了由京口至余杭的江南运河。正是在这个时候,隋以来的南北大运河漕运管理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司马光所谓的“置驿官”正是预示着杭州运河漕运管理制度系统化、常规化的开始。江南运河的开通,使得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水运系统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自此杭州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大幅提升。......
2023-10-31
唐宋时期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和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两书中,多有关于唐宋运河的相关记载。[7]而在入华的日本记录者中,北宋时期入华的成寻记录的有关杭州运河及其沿线风土人情的内容最为集中。日本僧人成寻,俗姓藤原氏。成寻对宋时临安的城南江口码头及相关建筑设施的记载,让我们可以从亲历者的视角来回顾当时的杭州运河文化。上述成寻关于杭州运河的日记实录再现了杭州运河河道对船只的运营管理。......
2023-10-31
十八世纪以来,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于1735年所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志》[64]被认为是此前编成的耶稣会士报道与研究中国之集大成者。其中5张可以确认是1883—1886年格罗夫斯在杭州拍摄的。他还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拍摄了当时杭城的河道水门照片。十九世纪以后,欧美关于杭州运河的内容越来越多。......
2023-10-31
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人员的迁徙与交流。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南宋建都杭州,浙东运河得以开凿,一批新的运河如得胜新河、荆溪、官塘河、金坛运河、上塘河等相继建成,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联系更加密切、功能发挥更为充分的新的运河体系逐渐形成。杭州成为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会之地,其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大都和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极为著名的城市。......
2023-10-31
[4]此外,中国古代研究者也认识到漕运物资也不仅仅是粮食。他们皆是从狭义的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漕运的内涵,即认为漕运就是谷物粮食的水运。[7]这种狭义的理解,虽然认识到中国古代漕运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把漕运看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3-10-31
运河漕务对南宋王朝的统治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研究江南运河疏浚治理的部分,涉及杭州运河与漕运内容。该研究对漕运制度具体内容如漕粮税制、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河的修治和管理、运丁和屯田、漕运改制、漕运的衰败和停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尤其对清代土地制度、田赋与江浙漕运税赋问题进行了交叉研究,说明了我国地主制经济性质是漕运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023-10-31
苏轼在任期间,他认真研究了杭州运河河道的水利情况。在杭州运河漕运管理工作上,苏轼尤以疏浚西湖、开导城内二河、整修六井这三项工程贡献最大。他在《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详列有关杭州水利工程改造的经费、人工、设备、分界、违禁、管理等具体办法。轼于熙宁中通判杭州,访问民间疾苦。由此观之,西湖之水,尚能自运河入田以溉千顷,则运河足用可知也。轼既深愧其言,而患兵工寡少,费用之资无所从出。......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