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场的钱塘江沿岸,为了军事运输而人工修筑的百尺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追溯杭州运河发展变迁的早期历史。但是,春秋时期杭州城区内部的运河河道系统尚未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春秋末期是杭州运河系统依托江南运河系统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孕育时期。如今,这两个县均属于杭州行政区域。故,秦统一时期,以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江南运河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2023-10-31
我国管理者为了实现全国运河漕运的通畅,发明了许多解决长途运粮的方案,其中尤以沿河设仓与分段运输策略最值得探讨。在我国古代,仓用于储粮,库则用于保管其他物资,它们是具有不同概念的名词。直到元代,刘秉忠针对“纳粮就远仓,有一废十者”的现象,提出“宜从近仓,以输为便”的主张,进而确定了我国在交通便利的沿河地区就近设置粮仓的仓储管理制度。唐开元后期,宰相裴耀卿改直运为接运,在各个河段设立河仓,“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即且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久耗,比于旷年长运,利便一倍有余”[1]。这样就避免了长途运船在不熟悉的河道造成翻船沉粮的情况。安史之乱后,宰相刘晏根据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河的水势不同,采用大小不同船只通过水路分段运输的政策。《新唐书·食货志》载:“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输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2]而在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是我国运河漕运管理制度中的代表性措施。该措施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规模与数量的兴衰变化。笔者将在后面章节予以重点介绍。沿途设仓及分段运输是我国大运河漕运管理体制中较为显著的特征,具体到以杭州为中心的运河漕运管理制度,还值得我们具体考察。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定南朝陈国,而当时的钱唐郡在旧陈国境内。故而,隋文帝废钱唐郡而置杭州,州治始设余杭县,称之为杭州。开皇十年(590),因避免江南氏族豪强反隋暴动,杭州州治迁移至钱唐县凤凰山麓的柳浦。[3]次年,杨素平定江南地区的暴动,进而在此修筑杭州城。迁至柳浦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是内河外海的交通要道。杨浦处于钱塘江入海口,沿钱塘江上行船可至通婺(今浙江金华)、睦(今浙江建德)等州,下行船则出外海。从柳浦越过钱塘江往东行进,管理者则可以进入浙东运河区域,进而控制宁绍平原及浙东运河出海口岸等要地。此时杭州州城城郭范围大致东临盐桥河(今中河),西临西湖,南至凤凰山,北至钱唐门(今湖滨六公园附近)。(www.chuimin.cn)
绍兴十一年(1141)和议之后,确定宋金以淮河为界。宋金政治军事上的对立,使得运河也被分成两段。这一时期作为南宋首都的临安,由北而上的江南运河还可以抵达润州,临安以东的浙东运河逐渐繁荣。此时的临安处于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两大鱼米之乡连接处,物资丰富。临安又处于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钱塘江三条水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全国各地上供赋税也容易通过这些水路运抵临安。不仅如此,还有日本、朝鲜等国使臣的往来和海商船舶的出入。姚宽《西澳丛语》卷上《会稽论海潮碑》载:“不由大江,惟泛余杭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南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从中抽取商税,[4]这同样是南宋时期杭州运河漕运的新内容、新特点。
有关朝廷之厨: 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的文章
[24]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场的钱塘江沿岸,为了军事运输而人工修筑的百尺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追溯杭州运河发展变迁的早期历史。但是,春秋时期杭州城区内部的运河河道系统尚未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春秋末期是杭州运河系统依托江南运河系统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孕育时期。如今,这两个县均属于杭州行政区域。故,秦统一时期,以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江南运河系统已经完全形成。......
2023-10-31
国外专家有关中国大运河及漕运史的研究也从宏观研究向个案研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专业化和具体化。针对杭州运河及漕运议题,海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此外,他所提出的“南宋时期的运河文化使杭州成为孕育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的观点,对我们研究杭州运河文化及漕运史,极具启示意义。目前以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为专项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2023-10-31
十八世纪以来,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于1735年所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志》[64]被认为是此前编成的耶稣会士报道与研究中国之集大成者。其中5张可以确认是1883—1886年格罗夫斯在杭州拍摄的。他还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拍摄了当时杭城的河道水门照片。十九世纪以后,欧美关于杭州运河的内容越来越多。......
2023-10-31
运河漕务对南宋王朝的统治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研究江南运河疏浚治理的部分,涉及杭州运河与漕运内容。该研究对漕运制度具体内容如漕粮税制、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河的修治和管理、运丁和屯田、漕运改制、漕运的衰败和停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尤其对清代土地制度、田赋与江浙漕运税赋问题进行了交叉研究,说明了我国地主制经济性质是漕运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023-10-31
到元朝中期,杭州城内运河年久失修加之河中垃圾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杭州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元武宗至大元年,江浙行省令史裴坚认识到杭州运河漕运久疏管理带来的问题,他要求予以修浚杭城运河: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岁久淤塞。元后期,杭州运河再次面临严重淤塞,迫使北方统治者不得不再次下令修浚。这也说明元时期的杭州运河漕运繁荣程度不及南宋时期。......
2023-10-31
南宋以来,随着临安都城人口的激增以及都市商业的繁荣,都城管理者将行业相对集中的街巷设置为“行”或者称之为“团”“市”。[6]上述行业,均与杭州区域的运河商业发展关系密切,也是运河商贸物资流通与贸易交换的主要内容。杭州地区对运河船只的俗语称谓很多,对河海之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也有独特的惯语称谓。与运河水域密切相关的歌谣谚语以及故事传说,它们也是与运河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2023-10-31
[4]此外,中国古代研究者也认识到漕运物资也不仅仅是粮食。他们皆是从狭义的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漕运的内涵,即认为漕运就是谷物粮食的水运。[7]这种狭义的理解,虽然认识到中国古代漕运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但是并没有把漕运看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2023-10-31
从中可见东苕溪漕运航道减轻了杭州段运河的漕运压力。盐铁使管理杭州运河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持航道漕运畅通无阻,故需对运河制定水位标准,并安排专人管理测量。......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