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华信筑塘治理的标志

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华信筑塘治理的标志

【摘要】:东汉会稽郡议曹华信修筑捍海塘是杭州运河建设由外向内变迁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可以说,华信开创了疏浚和治理钱塘江和西湖的先河。前文提及东汉议曹华信发动民工运土石以修筑石塘的文献中,均提及他“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这样的信息。[48]故而我们合理推测,议曹华信筑塘一是其作为地方曹官职责所在,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东汉时钱唐运河河道的漕运业务,有商业利益可图。

东汉会稽郡议曹华信修筑捍海塘是杭州运河建设由外向内变迁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任钱唐县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曰:“昔县境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基址犹存。郡议曹华信乃立塘以防海水,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及成,县境蒙利,乃迁此地,于是为钱塘县。”[44]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渐江水》中提到《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45]

据上述文献,华信为东汉时人,议曹为汉时郡守所辟隶属官员称号,即协助太守工作的地方官员。在他的倡议下,钱唐官民将土石运送到钱塘江边,修筑了一条捍海塘,将钱塘江和西湖隔开,防止江水对西湖及其周边河道的侵袭。可以说,华信开创了疏浚和治理钱塘江和西湖的先河。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一条石塘只能有限地阻止钱塘江潮水对钱唐县西湖及县内河道的冲击,并不能完全改善这一状况。杭州地层结构中基岩面自西南向东偏北逐渐倾斜的基本态势,尤其是西湖东岸基岩犹如一道天造地设的防波堤,这才是足以遏制江潮西进之势,并于此地滞沙成陆。随着长时间江潮带来的泥沙淤积,钱唐县的平原陆地面积越来越大。这既会让钱唐人更多地住到新的平原地区,也会让后世钱唐的地方管理者继续思考如何治理境内的河道淤塞问题。(www.chuimin.cn)

正是依托秦始皇凿通的江南运河,处于江南运河南端的钱唐县一方面可以利用运河通漕,开展贸易运输。另一方面,江南运河可以提供河水灌溉庄稼,使得汉时的钱唐县地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46]史记·河渠书》中明确提及了吴越地区运河漕运及水资源带来的好处:“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灌溉之渠,以万亿计,然莫不足数也。”[47]因为钱唐所辖地利,西汉时期就是汉武帝认可的重要军事要地。东汉时期的钱唐县已经是十万户以上的大县。前文提及东汉议曹华信发动民工运土石以修筑石塘的文献中,均提及他“募有能致土石者,即与钱”,“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这样的信息。“与钱易土”这样的史料告诉我们一些隐含的信息:一则作为东汉地方与“曹”有关的官员家庭是比较富有的;二则说明该时期钱唐地区比较发达的商业贸易,可以通过大量钱财购买民工劳力用以治理江河湖泊。虽然历史上我们对华信了解不多,但的确在历史文献中有提及“华信家富”。《太平御览·富下》载:“防海大塘在县东,去邑一里,往时郡议曹华信家富,乃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运土石一斛,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既遏绝潮源,一境蒙利。”[48]故而我们合理推测,议曹华信筑塘一是其作为地方曹官职责所在,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东汉时钱唐运河河道的漕运业务,有商业利益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