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专家有关中国大运河及漕运史的研究也从宏观研究向个案研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专业化和具体化。针对杭州运河及漕运议题,海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此外,他所提出的“南宋时期的运河文化使杭州成为孕育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的观点,对我们研究杭州运河文化及漕运史,极具启示意义。目前以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为专项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2023-10-31
春秋时期,我国东南地区民族尤擅长水上交通。中国早期的人工河也主要出现在东南地区的太湖平原和江淮平原。《越绝书》就曾记载,东南地区的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特征。其实,舟车楫马不仅仅是东南民族间水上航行的记录,也包含了当时东南各古国在水上的矛盾与冲突。为了争夺中原霸权,所以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修浚百尺渎、越来溪、吴故水道[21]、邗沟、深沟等人工河道。他们皆有政治扩张和军事用兵的考虑。百尺渎就是一条沟通吴国国都和钱塘江的人工运河,在今浙江杭州萧山东北河庄山侧,[22]是今日桐乡段运河的前身。《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23]这里的“江”指的就是钱塘江,“吴”指的是吴国国都(今苏州)。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就是以钱塘江为界,钱塘江以南属于越国,钱塘江以北即今杭州区域则属于吴国势力范围。吴越两国有世仇,经常在钱塘江流域发生水战。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践伐吴,吴国败于榫李(今浙江嘉兴南江南运河侧畔)。一年后,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反而于夫椒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回会稽,并请求臣服于吴国。夫椒即夫山,在现今绍兴西北,钱塘江南岸。据考证,此次越王勾践北伐吴国所循路线当是由百尺渎北上至今崇德,然后循江南运河一线北上,入于松江,太湖。[24]通过上述分析,作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战场的钱塘江沿岸,为了军事运输而人工修筑的百尺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追溯杭州运河发展变迁的早期历史。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越绝书》也记载,百尺渎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吴以达粮”,即吴国运送漕粮的重要渠道。
在春秋时期的钱塘江南岸宁绍平原,也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运河水系系统。《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25]越国还在钱塘江南岸的运河沿线修建舟室(造船厂)、石塘(渡口)、杭坞(码头)和固陵城(军事堡垒)。[26]
而在太湖平原及江淮平原由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和深沟,同样是因军事征战,北伐齐国,称霸中原的战略所需而修凿。吴国大败越国、陈国、蔡国、鲁国和宋国后,为了向北运兵伐齐,在公元前486年开凿了邗沟。[27]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原地区的战略优势,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2年开凿了深沟,[28]继而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29]也可以说,通过深沟这样的人工河道,吴国建立了中原与东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的便利通道,这对运河沿线地区的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的人工河道已经初步将今日杭州、苏州、扬州等重要城市联系在一起,将流经太湖流域的钱塘江、吴淞江、长江乃至黄淮流域的黄河和淮河都连通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东南区域性的运河交通系统。上述钱塘江南北的运河河道开发史对于江南运河及浙东运河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这也是为何有学者会提出“江南运河修建大致自春秋后期吴越控制的时代开始”的观点。[30]笔者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运河河道系统已经相对形成与发展起来,但是历史上的“钱唐县”或“杭州城”这样的县治或城治尚未出现。也就是说,春秋末期,杭州运河系统的外部运河河道系统已经发展起来。春秋时期钱塘江南北两岸的运河河道就是明证。但是,春秋时期杭州城区内部的运河河道系统尚未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春秋末期是杭州运河系统依托江南运河系统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孕育时期。
有学者指出:“杭州是秦始皇时期江南运河的南端,也是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南北大运河和元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31]可见,杭州作为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与我国政治统一的历史密不可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置钱唐县、余杭县,均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如今,这两个县均属于杭州行政区域。由于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甚至被认为是“江南运河的创始人”。[3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在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凿运河。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在江南运河修凿的重要工程是在春秋时期开凿的百尺渎、越来溪、吴故水道及在太湖流域原有自然水道的基础上,开凿的“通陵江”等运河。(www.chuimin.cn)
东汉《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载:“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致钱唐,越地,通浙江。”[33]这里的浙江,指的就是钱塘江。钱唐,即秦始皇设置的钱唐县。《后汉书·郡国志·吴郡》条注中引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的记录:“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至,令囚徒十万人,掘污其地,表以恶名,改之曰由拳。”[34]通陵江由钱唐县而北行,经过马塘(在今浙江嘉兴马王塘),又向北经由拳(故址在今浙江嘉兴)、姑苏(今江苏苏州)继续北上,至丹阳(今属江苏)后,再往北至丹徒(今江苏镇江),再继续北行至京口(今在江苏镇江西北位置)。
《吴录地理》也载:“朱方,后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故云丹徒。”上文提及的“掘污其地”“凿长坑”实际上指的都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运河建设工程,即江苏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今江南运河镇江段)。故,秦统一时期,以杭州作为运河南端的江南运河系统已经完全形成。《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35],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36],观籍柯,渡海渚[37]。道度牛渚[38],奏东安,过丹阳[39],溧阳,鄣故[40],馀杭[41]轲亭南;‘东奏槿头’[42],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至此,秦始皇已经通过开凿通陵江等一系列运河建设工程,在江南地区造就了一条南北贯通钱塘江、吴淞江、长江(连通“三江”),连接钱唐、由拳、吴县、丹徒、京口等城市的完整江南运河,这条秦始皇所修江南运河的行经路线还可以更为详细地表述为:“南起钱塘江畔钱唐县(今杭州),然后循今杭州上塘河东北而上,经临平、长安、崇德、嘉兴、再折而西北,经今江苏平望、吴江、苏州、望亭、无锡、常州、奔牛、吕城、丹阳、丹徒、北至镇江西北京口港与长江相通。”[43]
有关朝廷之厨: 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的文章
国外专家有关中国大运河及漕运史的研究也从宏观研究向个案研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专业化和具体化。针对杭州运河及漕运议题,海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池田静夫《中国水利地理史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此外,他所提出的“南宋时期的运河文化使杭州成为孕育中国近世文化的摇篮”的观点,对我们研究杭州运河文化及漕运史,极具启示意义。目前以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为专项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2023-10-31
十八世纪以来,法国著名汉学家杜赫德于1735年所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志》[64]被认为是此前编成的耶稣会士报道与研究中国之集大成者。其中5张可以确认是1883—1886年格罗夫斯在杭州拍摄的。他还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拍摄了当时杭城的河道水门照片。十九世纪以后,欧美关于杭州运河的内容越来越多。......
2023-10-31
[2]而在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是我国运河漕运管理制度中的代表性措施。该措施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规模与数量的兴衰变化。沿途设仓及分段运输是我国大运河漕运管理体制中较为显著的特征,具体到以杭州为中心的运河漕运管理制度,还值得我们具体考察。从柳浦越过钱塘江往东行进,管理者则可以进入浙东运河区域,进而控制宁绍平原及浙东运河出海口岸等要地。......
2023-10-31
Francesco Valegio《行在鸟瞰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该图像描写的是杭州城,但是实际上整个绘画都是以威尼斯这样的水城作为创作参考。Francesco Valegio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以及自己对杭州的想象,绘制了一个具有欧洲异域风情的杭州运河城市图像。此例亦可实证杭州运河形象在欧洲图书中的传播与流变,尽管这一杭州运河的形象是虚构与借鉴的居多。......
2023-10-31
运河漕务对南宋王朝的统治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研究江南运河疏浚治理的部分,涉及杭州运河与漕运内容。该研究对漕运制度具体内容如漕粮税制、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河的修治和管理、运丁和屯田、漕运改制、漕运的衰败和停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尤其对清代土地制度、田赋与江浙漕运税赋问题进行了交叉研究,说明了我国地主制经济性质是漕运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023-10-31
到元朝中期,杭州城内运河年久失修加之河中垃圾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杭州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元武宗至大元年,江浙行省令史裴坚认识到杭州运河漕运久疏管理带来的问题,他要求予以修浚杭城运河: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岁久淤塞。元后期,杭州运河再次面临严重淤塞,迫使北方统治者不得不再次下令修浚。这也说明元时期的杭州运河漕运繁荣程度不及南宋时期。......
2023-10-31
六朝时期,秦以来的江南运河又进一步发展。而钱塘江南岸的浙东运河则是六朝时期江南运河向东延展和完善的代表性工程。所以,该时期钱塘江和浙东运河间频繁漕运的事实,不言而喻。浙东运河西段漕运功能的显现,自然也要求杭州里运河系统不断完善。杜元懿所谓“商旅往来,倍多常岁崐。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的税收财报分析,确证了杭州运河漕运贸易交易的繁荣。......
2023-10-31
南宋建都杭州后,杭城管理者为了便于相对集中的行业,故而形成许多专业的市、行、团、作。所谓“京都有四百四十行”,[30]行会组织具有极强的封建性,南宋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诸行》中记载“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前文所引清雍正九年完成的《北新关志》中,详细罗列了经过杭州钞关的各类行名,足见杭州市场因为高度的商业化而造成的行业细化。......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