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离不开走、跑等身体活动。走与跑是一项全身运动,在走、跑的过程中,身体消耗许多能量。经常练习走、跑,还可以使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和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思维反应、动作协调能力。因此,经常练习走、跑,不仅能发展和提高速度、灵敏度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还有助于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对预防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症以及某些癌症,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2023-11-22
如同小麦和水稻一样,玉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它是食物、燃料和纤维的重要来源。它在不同的地方生长,种类繁多。当人们给花园里选择种东西时,不管是什么植物,都要找一些能够自然地适应环境的物种或品种。花园里的土可能是黏土或者易碎的腐殖土;气候可能又冷又潮,也可能又热又干。有一些植物可能会比另一些植物生长得好一些。即使在一个花园里,也会有一些植物即使在又暗又凉的地方也能生长得挺好,而另一些则要在面向南的墙边才能茂盛生长。
但是,玉米似乎对环境不挑剔,在哪儿都能生长。它是在地理上分布最为广泛的谷物。在美洲,它可以在南纬40度的智利农田里生长,也可以一路向北,在北纬50度的加拿大生长。在海拔3400米的安第斯山脉,它长得很好;在加勒比海岸低地,它也能长得很好。玉米能在全球生长的原因在于其在外表、习惯和基因上明显的多样性。但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农作物,玉米的历史却非常难以弄清。例如,虽然它向全球扩散也只是过去500年的事,有关玉米向非洲和亚洲传播的书面记录却非常模糊。DNA研究还能提供一些线索,但是全球贸易和交流使得玉米的基因历史呈现为复杂的网状结构。玉米的全球化与人类历史交织在一起,跟随着人类社会兴衰的步伐——航海大发现、全球贸易线路和帝国的扩张与崩塌。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能从这张网中抽出一根线条来:那个使玉米走向全球的时间点。
13世纪时,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为他们的帝国征讨了大片领土,从东边的太平洋起横贯亚洲,向西一直到达地中海地区。近一个世纪的征服战争之后便是几十年的相对政治稳定期。此时,东西方的贸易路线得到了积极保护,商业也兴盛起来。之后,这一切又开始解体。125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死后,没有继任者。蒙古帝国开始分裂成一些独立的汗国或王国。此时仍然相对和平,丝绸之路还畅通,商业往来仍然存在。但是,到了13世纪末,蒙古帝国的各个汗国只保持着一种非常松散的同盟关系。到14世纪初时,战争使各个汗国更趋分裂,它们一个一个地衰落下去,被亚洲新兴的政权所击败。与此同时,黑死病的恶魂沿着曾经运送香料、丝绸和瓷器的贸易线路传播,亚洲和欧洲陷入了混乱之中。
然而,欧洲人仍然渴望得到东方的香料。人们如此追求这些东方的美味,恰恰是因为它们具有异域特色。檀香、豆蔻、生姜、肉桂和丁香成了权力和身份的象征。通往东方的陆上道路不仅充满危险,而且还需要中间商,这些人都会借机涨价。因此,欧洲的商人和探险家一直想找一条可靠的海路通向东方——印度、香料群岛、中国和齐潘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那里指的是日本)。但是非洲挡住了人们的道路。1488年,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率船奋力前行,绕过了风暴角(后被取名“好望角”)。最终通往东方的东南海路似乎有了出现的可能。但是,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有着不同的想法。保罗·托斯卡内利认为,要去远东,从欧洲向西航行可能耗时更短。14世纪初,一些人已经尝试西行了,他们到了亚速尔群岛,却被西风吹了回来。
哥伦布曾经是一位贩糖商人,曾从欧洲向西航行,一直到了东大西洋马德拉群岛的圣港。在航海中得到的一些经验使他明白,尽管在北部盛行西风,如果向大西洋南部航行,就主要吹东风了。要试着这样走还是很危险的,因为探险家通常都愿意顶风航行,因为他们知道,这样才能够安全返回。但是,哥伦布渴望发现,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不仅想发现新的领地,还想将其据为己有:他想在自己发现的岛屿上当总督,并将这一官职传给自己的后代。最终,在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的财政支持后,他率船队起航了。
公元前3世纪时,希腊数学家和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2万个视距仪的距离,即约4.4万公里。地球实际周长是刚刚过4万公里,埃拉托色尼的结果仅有10%的误差。但是,后来的地理学家认为,古希腊人可能大大高估了地球的大小。托斯卡内利就是其中之一。1492年,纽伦堡的一位地图绘制人——他曾与托斯卡内利有过通信,制作了一个已知世界的地球仪,被称为苹果形地球仪。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球仪,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曾将其称为1492年“最令人惊讶的物体”。在这个地球仪上,根本就没有美洲,它的含义是,如果从欧洲扬帆,向西航行,最终会抵达亚洲。
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船只,选择从摩洛哥海岸的加那利群岛向西航行。在那里起航,不仅因为风能鼓满船帆,还因为他们根据以前探险的记录相信,那里正是前往中国著名港口广州的合适纬度。于是,这支由三艘帆船——尼尼亚号、平塔号和圣玛丽亚号,组成的小船队于8月3日[1]起航了,驶向远方的未知之地。航行了两个月后,也没有见到陆地,与哥伦布同行的水手长开始变得不耐烦了。水手则看起来有点像要闹事。于是,三艘船改变航向,驶向西南方向。10月12日是个星期五。那天一早,尼尼亚号瞭望台上的人发现了陆地。那很可能就是今天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伊比利亚探险家和水手抵达那座岛屿时的情形。对他们而言,这里就是印度,是亚洲东海岸外的一座小岛。他们在海上航行了太久,终于抵达了这片田园牧歌般的地方——他们接近长满棕榈树的海滩时,大海的颜色也从深海的黑色变成了清澈的蓝绿色。这座岛水草丰美,处处有树,充满了希望。虽然历史总是充满了一系列的偶发事件,当哥伦布踏上那片海滩时,当他的靴子陷入沙地时,历史好像也发生了转折。
哥伦布遇到了一些岛民。这些人对他的动机并没有怀疑,相反,还非常友善好客。如果哥伦布没有受到如此友好的接待,历史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对哥伦布来说,这些土著是人,而不是怪物;他们身体赤裸,保持着自然的状态;他们在道德上可能很纯洁,这使之易于征服。但是,这里不是他期望遇到的东方文明,因为这里没有一点东方的宝藏。不过,这里有农作物。哥伦布在其1492年10月16日的航海日志中写道:“这是一座绿油油的岛屿,非常肥沃,我确信,岛民整年都能种植和收获一种叫‘帕尼佐’(panizo)的农作物。”
11月6日,他的一些同伴从邻近的古巴探险归来,哥伦布记录了他们在那里发现的一种不同的农作物:“他们把一种与‘帕尼佐’相似的农作物称为‘玛希兹’(mahiz),这种谷物煮熟再烤一下味道很好。”
在圣萨尔瓦多和古巴的这两种谷物实际上很有可能是一种农作物:玉米。植物学家认为,哥伦布很可能在圣萨尔瓦多看到的是开花的玉米,以为它与“帕尼佐”——高粱或小米——类似。而这两种作物他在意大利就很熟悉。因此,他所描述的“帕尼佐”实际上和古巴人称为“玛希兹”的玉米是一种谷物。(www.chuimin.cn)
就这样,哥伦布给自己口袋里装了一些“玛希兹”的颗粒,继续到其他岛屿上探险去了。那些划着独木舟的岛民熟知当地地理,并与哥伦布分享了地理信息。但是,日本在哪里?中国又在哪里?哥伦布对在古巴找到亚洲文明寄予厚望,但是,亚洲文明并不在那里。那里没有香料和丝绸,当地居民也很穷,根本就不是哥伦布想找的贸易伙伴。
他继续航行,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该岛如今被多米尼哥共和国和海地分割占有。在那里,他既发现了文明,更重要的是,也发现了黄金。那是一种至少可以制造石头建筑的文明。哥伦布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留下了一支驻军,收起他的战利品——当然有黄金,还有红辣椒、香烟、菠萝和玉米,返回意大利。在返程途中,由于遇到了风暴,他被迫在里斯本停靠。在那里,他遭到了巴尔托洛梅乌的讯问,被释放后才继续驶向韦尔瓦。虽然备受质疑,哥伦布面对他的金主时还是坚称,他已经履行了合同:发现了亚洲的东缘。事实上,他并不知道自己到达了哪里,但是他知道如何再去那里。
翌年,哥伦布返回加勒比,但是他在1492年所受到的友好接待却变了味。伊斯帕尼奥拉的驻军已经被屠杀殆尽。关于食人族的传言已经被证明确有其事。当地的气候也湿热得很。新世界的土著居民并不像哥伦布所想的那么容易接受外国君主。
当然,哥伦布是一个既备受崇拜又备受诽谤的人。一方面,他建立了新旧世界之间的联系,进而使欧洲崛起成为全球的超级力量;另一方面,美洲伊甸园般的地方遭到劫掠,文明被摧毁。他一踏上那片海滩,数千万美洲土著人和一千万非洲人的命运就被注定了。那一刻的影响将会在历史上久久传播。在此之前,欧洲就像一潭死水,但是,在新世界建立了殖民地后,一切都变了。西方开始崛起。
不仅全世界的人类社会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在大西洋两岸已经成为人类盟友的物种也感受到了。欧洲和美洲的这次接触很快就发展成新旧世界之间持久的联系。自从盘古大陆在约1.5亿年前分裂之后,这些超级大陆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的。在冰河时代,世界经历过多次冰川作用。在冰川时期,海平面就会下降,一条被称为“白令陆桥”的陆地将亚洲东北角和北美西北角连接起来。白令陆桥使得亚洲和北美的动植物能有一些交流。大约1.7万年前,人类也正是通过这条路线前往美洲居住的。然而,新旧世界动植物之间古老的、根本性的分化和差异仍然存在,一直到哥伦布1492年带回菠萝、红辣椒和烟草,人类才开始促成了动植物之间的交流。那些曾被局限起来、彼此分割的动植物越过大洋,在彼岸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牛和咖啡、绵羊和甘蔗、鸡和鹰嘴豆、小麦和黑麦被从旧世界带到了新世界。火鸡和西红柿、南瓜和土豆、美洲家鸭和玉米则从新世界到了旧世界。
曾有一些人将哥伦布引起的大交换描述成自恐龙灭绝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事件。这是全球化的开始:世界各地不仅仅互相联系,而且互相依赖。然而,它的起步却非常痛苦。
欧洲(后来依次是亚洲和非洲)的命运被从新世界带回的家养物种改变了。新奇的农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曾因战争、饥馑和瘟疫而下降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但这都是旧世界的情形。在美洲,随后发生了一场大破坏。正如大西洋两岸的动植物沿着不同的进化路径发展一样,新旧世界技术变化的节奏和方向也不相同。欧洲人拥有先进的技术:他们的军事和海洋装备比美洲土著人要先进得多。他们互相接触的直接结果是一场令人心悸而又可怕的悲剧。病原体也是“哥伦布大交换”的一部分内容:欧洲人从美洲带回了梅毒,同时又将天花传到美洲,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被征服之后,美洲土著人口直线下降。他们被大批杀害:到了17世纪中叶,90%的土著人已经被消灭。
人们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十五六世纪新旧世界之间存在的力量失衡之上。美洲和欧洲社会发展路径不同,但这并不是说美洲土著人没有一点技术,事实远非如此。在利用自然方面,他们明显还是专家级别。不管是将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视为一座自然的伊甸园,还是将其看作一片毫无创新、需要欧洲人给予灵感激发其潜力的地方,都是不对的。美洲社会的创新历史丰富而多样,那里有着完全独立的驯化中心。许多哥伦布之前的美洲社会形态规模很大,城市化程度很高,他们已经依赖农业生存了。
西班牙探险家并不是从不怎么认识的野生植物中拔下一些,初步认识到它们的用处,然后改变它们,使之造福人类。欧洲人在大西洋彼岸发现的生物实际上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脱离野生状态,与人类结成了紧密而又成功的联盟。哥伦布发现的不仅仅有之前欧洲人所不知道的一片土地,而且有大量有用的、已被驯化的家养动植物。
在这些珍品中就有那种他刚登上圣萨尔瓦多岛四天后发现并记录的谷物:玉米。这种谷物对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主食,而且是一种神圣的食物。而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很快就要被西班牙帝国吞没。
有关驯化的文章
人的生活离不开走、跑等身体活动。走与跑是一项全身运动,在走、跑的过程中,身体消耗许多能量。经常练习走、跑,还可以使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和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思维反应、动作协调能力。因此,经常练习走、跑,不仅能发展和提高速度、灵敏度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还有助于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对预防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症以及某些癌症,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2023-11-22
1494年4月,玛蒂尔在另一封信中显然提到了送给主教的一些玉米样本。福克斯将玉米称为土耳其玉米。在此之后,人们似乎普遍接受了玉米是一种新世界植物的说法,或者,至少有一个玉米品种来自美洲。关于“土耳其玉米”,那些16世纪植物志中的详细描述并不能证明它是来自加勒比,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从西班牙传到欧洲各地,相反,它说明的是玉米传到欧洲的另一个渠道,即北美。......
2023-10-31
动物长期或大量采食含有多种毒素的霉玉米即可中毒。霉玉米中毒可分为兴奋型、沉郁型和混合型3种。多数病例经过数天后,陷于衰竭而死亡。坏死组织呈豆腐渣样。如玉米已经严重发霉变质应废弃,严禁将其作为饲料饲喂动物。中毒初期,可用洗胃或灌服盐类泻剂的办法促进毒物排出。病畜长期躺卧不能站立的应注意护理,以防发生褥疮或感染。......
2023-11-27
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关系的基础,而只要有人存在,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会有人际传播。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其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并通过由家庭、亲属、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进行人际传播。此外,无论是士绅自办的私学、乡约宣讲、社会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都是有效地利用已有亲密关系的人群中的人际传播来进行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2023-11-02
国家祭祀典礼往往规模盛大,天下皆知,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项大型传播活动。此外在“官学”教育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是官方普遍使用的传播手段。除了以上几项主要措施之外,封建政府还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颁布教化类法律法规等方式,从制度层面确保了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封建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国家制度的保障是封建社会有效实现核心价值观大规模传播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2023-11-02
道路景观的构成十分丰富。根据对道路景观的不同观察角度、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对道路景观的构成,存在不同的分类。处于规划建设红线内的道路景观,是道路的实体景观;处于规划红线之外需要保护利用的景观,是道路的附属景观,在景观学上,被称为“借景”。表6-1按道路客体的构成要素分类的道路景观......
2023-08-21
而大西洋两岸玉米种群的基因相似性则保存了过去发现之旅的记忆。遗传学家在分析时,将关系紧密、基因相似的玉米样本归入一个紧密的集群当中。而北欧玉米在基因上则与美洲的“北部弗林特”玉米最为接近。这种加勒比的基因特征也广泛散布于从尼泊尔到阿富汗的西亚地区。因此,它被视为穷人的食物。......
2023-10-31
施普伦格尔闷闷不乐地表示反对。花朵仿佛在为昆虫指示通往有花蜜的地方的道路。康拉德·施普伦格尔花的秘密叫施普伦格尔入了迷。他一朵接一朵地研究花儿,一株接一株地观察植物,试图揭开它们的奥秘。施普伦格尔仔细观察了它们的花朵,不禁发出一声惊呼。施普伦格尔吹了吹被蜇的手掌,坐到地上,开始往手上涂泥土。第二天,施普伦格尔带了几把小钳子,结果第一只落在花上的蜜蜂就被他抓了个正着。......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