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结果是毫不含糊的:狗明显就是被驯化了的灰狼。经过对狼和狗基因组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够得出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狗肯定是在欧亚大陆由狼进化而来。2016年,出现了一项新的证据。跟在这项研究之后,又有一项研究发表了对两种新石器时代狗基因组全面分析的结果。这可能是狗伴随一次人类大迁徙的结果。纽格莱奇犬线粒体DNA谱系只是其基因组成的一小部分,其消失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狗的种群被取代。......
2023-10-31
芳贝海滩上鹿和野牛蹄印旁出现的人类脚印令一些研究人员猜想,那些人正在海边的芦苇荡和沼泽地里狩猎。野地里成群的鹿和野牛肯定会吸引中石器时代的猎人。这一想法似乎很合理。但不巧的是,我们无法判断,人的脚印和动物蹄印是否是在同一天,大概同一时间形成的。毕竟,在家附近的那些小公牛走开之后几个小时,我也可以走到田野里,并在淤泥中留下我的脚印。
真正令人称奇的是发现那些蹄印的地点。在海滩上发现现代赤鹿并不稀奇。但人们一直认为,野牛是一种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然而,芳贝的野牛不仅在沼泽林地边缘上吃草,它们明显已经深入到海岸湿地上的芦苇荡中了。人们曾经以为它们是见人就怕的森林动物,可真相并非如此。
虽然在芳贝没发现中石器时代猎人狩猎野牛的直接线索,但是,在英国和欧洲西北部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很多证据。绝大多数证据都是被屠宰的野牛骨头,来自包括约克郡斯塔卡等众多的中石器考古遗址。更早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记录也显示,人们喜欢食用野牛肉。在个别考古遗址中,还有狩猎和屠宰本身的证据。
2004年5月,荷兰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堆奇怪的碎骨和两块燧石刀刃。这些东西就在弗里斯兰省特琼格河和鲍克威格路附近的地面上。很明显,它们是因为新近这里开挖沟渠而被带到地面上的,这些骨头已经暴露一段时间了,因为可以看出,它们已经被阳光晒得发白。
人类已经驯服了特琼格河的这一段,他们修建运河,改变原有蜿蜒的河道。但是,这些文物出自沙质沉积物。在远古时期,这些沉积物构成了河流内弯处的堤岸。开挖沟渠已经完全破坏了碎骨和燧石的原址。用考古行话来讲,这叫作“脱离原有环境”。但是它们还是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这些骨头来自野牛的脊柱、肋条和腿部。对野牛而言,它们骨头显得有些小,但是放射性碳测显示,其时间为7500年前中石器时代后期,而当时距家养牛的出现还为时尚早。那些又长又细的腿骨更像野牛的。最终解释是,它们属于一头小个头的母野牛。
所以,那是一头古时候死掉的母牛。有8块骨头上有切割印记,这就是屠宰的证据。脊椎上某些地方还有火烧过的痕迹。此外,再没有太多值得详述的了。
人类肯定动过这具尸骨。和骨头一起被发现的两块燧石拼在一起就成了一片刀刃。这很可能就是用来屠宰野牛并剥皮的工具之一。和有些骨头一样,这片燧石刀刃也被火烧过。中石器时代的猎人曾经点起一堆火,可能当时就把肉做熟并吃了一些,然后才将包括牛头在内的其余部分带走。(www.chuimin.cn)
从几处考古遗址可以看出人类如何处理一整具野牛尸骨,鲍克威格只是其中之一。人们猜测,一整具尸骨说明人们可能是在一次狩猎中捕杀了一只大型动物。荷兰还有几处考古遗址,德国有两处,丹麦有一处。它们都传递了同样的信息:一次成功狩猎的战果。在人们的住处还发现了大量的整块牛骨和碎骨,这些都是人们带回家食用的证据。但是,即使在这些考古遗址,也只有很小一部分动物骨头是野牛的。数据往往带有误导性。野牛是一种体形很大的动物。一头野牛大腿上的肉要比海狸、獾、野猪甚至鹿的大腿上的肉重得多。猎人们可能会把一整头野猪带回家里让家人享用,但不大可能会尝试带一整头野牛回家。他们会在原地将野牛尸体分解,再将四条腿分成方便携带的肉块,和牛皮一起带回家。狩猎点显示,人们选中的并不多,经常把牛腿扔下。
鲍克威格野牛似乎小得出奇,站立时从地面到牛肩处估计仅有134厘米。所以,对中石器时代的猎人而言,她可能是一个不怎么可怕的猎物。此外,她还可能会导致人们将许多后来的野牛误认为家养牛或者杂交品种。如果骨骼学家只看骨头的大小,很可能就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尽管如此,从时间上,我们还是知道,这头7500年前的鲍克威格母牛肯定是野牛。这种动物曾经成群地出现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欧亚大陆,南到印度和非洲,北达极地苔原。由于人类和其他食肉动物的捕杀,野牛最终灭绝。但是,在古罗马时代仍然有野牛存活。在《高卢战记》这部史诗的第六部中,尤利乌斯·恺撒描写了名为“乌里”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德国南部的海西森林里:
这些动物体形比大象小一些,外表、毛色和形状都和公牛一样。它们力量很大,奔跑很快;它们不会放过所看见的人或野兽。日耳曼人用陷阱捕捉它们,再将其杀死。年轻男子以这种狩猎方法变得强壮起来。那些捕杀最多的男子,会以动物的角作为证据,接受人们的赞扬。但是,即使在它们很幼小的时候,这些野兽也无法适应与人类一起或被驯化。
这段描述很形象,既写了大森林中的古日耳曼人,又写了那些可怕的“乌里”——难以驯化的带角怪兽。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了不起的动物当中还是有一部分被驯化了。尽管我们说过,这一物种已经灭绝,但是还有一些谱系存活了下来。活到今天的野牛后代已经成了人类的盟友。甚至当鲍克威格野牛在欧洲西北边缘古特琼格河岸边遭遇不幸时,她在东方的同类已经被人类驯化。人们驯化这些动物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它们的肉和皮(正是这些东西使得野牛成为中石器时代猎人眼中的宝贵猎物),而且要挤它们的奶。人类和牛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
有关驯化的文章
基因结果是毫不含糊的:狗明显就是被驯化了的灰狼。经过对狼和狗基因组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够得出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狗肯定是在欧亚大陆由狼进化而来。2016年,出现了一项新的证据。跟在这项研究之后,又有一项研究发表了对两种新石器时代狗基因组全面分析的结果。这可能是狗伴随一次人类大迁徙的结果。纽格莱奇犬线粒体DNA谱系只是其基因组成的一小部分,其消失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狗的种群被取代。......
2023-10-31
随着全球家养牛数量的增多,野牛数量不断减少。荷兰“金牛基金会”的繁育者已经选出了一些欧洲牛的品种,这些牛在体形、外表、牛角长度、食草习惯等方面似乎保留了一些原始的、像野牛的特点。荷兰的“金牛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其明确目的是创造一种尽可能接近野牛的动物放到野生保护区中。想一想,在欧洲重新野化的荒原上,将会有大型野牛在游荡,这确实令人称奇。......
2023-10-31
几千年来,我们与其他物种形成的联盟关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人口不断增长,人工种植的谷物能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而靠野外采集却无法给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中东地区的繁育中心出产的小麦促进了人口激增。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要是没有驯化培植的物种,将会发生什么,也许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它们对人类进化历史进程的影响。当然,我们无法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历史的另一张面孔。......
2023-10-31
但是,种群密度的增加对于任何物种都会构成巨大的挑战。这一变化模式与我们所见的银狐及其他驯养的动物相似。这样看来,我们可能是在非常不经意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驯化。驯化的动物与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且,人类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这些胚胎细胞被称为神经嵴细胞,它们的不同命运似乎与“驯化综合征”的特征完全吻合。......
2023-10-31
一个溺水者,常常会死死地抓住一根并不能救生的稻草,这种“逃生”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春秋中后叶,晋国发生了一起“栾盈之乱”。范鞅也在一旁煞有介事地“证实”了姐姐栾祁的报告。有了祁奚这样的人,叔向自然可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了;有了叔向这样的人,祁奚在历史上自然可以名声弥张了,他们可谓相互得之矣!......
2023-08-30
现代马线粒体DNA的比例约为2.6%。然而,看一看现代马的DNA,迷局之中还有待填的部分。马的驯化始于青铜时代的欧亚大草原西部。古代和现代马的DNA都同时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这些古今马的DNA也显示,在家养马向欧洲和亚洲传播的时候,继承自母马的线粒体DNA反复进入家养马群。但是,一些法国马和阿拉伯马身上也有古伊比利亚马的特征,这很可能反映了古代伊比利亚和法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西班牙与北非地区的紧密联系。......
2023-10-31
“北京人”指的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周口店遗址中所发现的距今20万——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1949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重新开始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并重新获得了大约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周口店遗址和“北京人”的发现是一座纪念碑,它记录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人类的生活,以及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进化过程,其意义深远。......
2023-08-20
语速反映出的心理特征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有自己的语言。人在说话时也是心理、感情和态度的流露,其中,语速的快慢、缓急直接反映着说话人当时的心理状态。通过分析一下人的不同语速,可以看出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性格特征。语速快的人这种说话的人特征就像打机关枪,根本就容不得别人有插嘴的机会,一般是一口气说到底。总之语速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况。......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