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外星人的模样同时出现的,是一种神秘的飞行器——飞碟!据他估计,这些奇怪的飞行物当时距他不到10千米,直径大约有30米,飞行时速至少达2000千米以上。第二天,这一消息便由各家通讯社传遍了世界,记者们最后统一使用“飞碟”一词来称呼那些神秘的飞行物。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生擒”过一只飞碟,倒是时有听说地球人被飞碟绑架的消息。......
2023-11-19
关于谷物起源,瓦维洛夫进行了大胆而有开创性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收集了植物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使中东一大片土地作为“农业摇篮”的地位得以牢固确立。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及附近的区域,一直延伸到约旦河谷的这一“肥沃新月地带”,如今已经被人们公认是欧亚大陆新石器文明的发源地,这里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之一。后来成为欧亚大陆新石器时代“奠基农作物”的所有植物都是在这里出现的,比如最早种植的小麦、大麦、豌豆、扁豆、苦苕子、鹰嘴豆和亚麻。最新研究显示,还应该再加上蚕豆和无花果。
考古结果显示,在距今1.16万年到1.05万年的今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就存在着早期的农业部落。但有证据显示,在种植野生谷类植物之前很久,中东地区的人就已经对其加以利用了。种植类谷物(包括大麦、二粒小麦和一粒小麦)的痕迹经常在更浅且距今更近的考古层中被发现。再往下是更深且距今更远的考古层,其中包含了与这些种植类谷物对应的野生品种。这说明,出现在考古遗址的早期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都是人们采集的野生谷物。
在约旦河谷的吉甲,人们发现了几千颗距今1.14万年到1.12万年的大麦和燕麦。在幼发拉底河河畔的阿布胡赖拉,人们发现了有着早期种植痕迹的野生黑麦,它们的颗粒更丰满,显示出人们已经开始给谷物脱粒。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证据,说明早期人类怎么处理采集来的野生谷物。
几十年以来,在南黎凡特的考古遗址里,石块上的一些刻出的小洞令考古学家费解。有人认为,这些杯状的洞可能是古人进行石工比赛时所刻,或者,它们也可能象征着生殖器(认为这些文物可能就代表如此重要的解剖学因素,我完全接受。如果它们不代表这些,倒是会很奇怪。但是,不难看出,将任何一块鼓起物或小洞都看作性暗示,更可能是考古学家的想法,古代制作这些东西的人可能并没有这么想)。不管怎样,对这些小洞更接地气的解释反倒更可能接近事实,它们就是一些制作食物的石臼,具体用途就是将谷物磨成面粉。
在纳图夫考古遗址,人们发现了许多这种所谓的石臼。纳图夫属于一个距今1.25万年已经很成熟的文化圈。这些石臼比该地最早出现的新石器文明还要早800年。这一文化圈是因在约旦河西岸瓦迪纳图夫的一处洞穴而得名的。20世纪20年代,多萝西·加罗德发掘了这处洞穴。纳图夫文化时期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末期中石器时代初期。其意思类似“旧石器时代边缘”,这一术语充满了对变化的暗示和期待。从考古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在进化,但还没有进入新石器时代。
南黎凡特的纳图夫文化出现于1.45万年前,它带来了一个重要变化,人类从不停地游荡状态转向定居生活。纳图夫人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但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居住在永久的村落里,一住就是几年,而不是居住在临时帐篷之中。到了1.25万年前时,这些村民就开始在石头上刻杯状洞了,这些杯状洞看起来就像是石臼。当时在这一地区生长的唯一大粒谷物是野生大麦。所以,最近有一群考古学家决定试一下这些石臼,看看它们能否将大麦粒磨成面粉。
考古学家尽了最大努力使实验接近历史真相。虽然不太可能穿着古时纳图夫人的衣服进行测试,但他们还是确保了整个操作过程都使用纳图夫风格的工具。首先,他们用石镰刀收割野生大麦。从考古遗址发现的燧石工具被认为是镰刀。而使用现代复制的燧石镰刀去割大麦秆能产生与古时工具完全一样的效果。然后他们将麦穗收到篮子里。接下来,他们用一根弯曲的木棍来打大麦,将麦芒从麦穗上分离下来。之后,麦穗被放入一个圆锥形石臼中用木杵打,这是为了将麦芒和麦壳弄掉。麦糠则通过轻吹被扬走。最后,麦粒被装进石臼,再用木杵搅拌击打,从而磨成面粉。实验结束时,考古学家将面粉做成面团,然后在柴火上烤成类似皮塔饼的未发酵的扁平面包。他们将这一实验成果吃掉了,可能还喝了点啤酒。
在实验中,考古学家使用的是从胡祖克穆萨考古遗址发现的石臼。在这个考古遗址,共有31个窄圆锥形的石臼,附近还有4个大型打谷场。基于这一试验,考古学家推理,在1.25万年前,胡祖克穆萨的纳图夫人能够很容易地加工出足够的大麦,使它成为当地百十位居民的主食。很重要的一点是,圆锥形石臼能够很好地给谷物脱壳。带壳的大麦能够做成粗碾谷粒、麦片或者粗面粉。但是,去壳的大麦可以被磨成细得多的面粉,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做面包。在人们开始种植任何谷物之前至少1000年,胡祖克穆萨的居民就会采集大麦,会打谷,会磨面粉并做成面包一起享用。这确实让人称奇。
在农业发端前的数百年,面包就已经成为中东地区居民的主食。这使得新石器革命易于理解。实际上,一旦人们开始采集和加工野生谷物,我认为种植这些谷物几乎是必然的。不仅是大麦,小麦和其他谷物也是如此。如果人们特别依赖某一种食物,那么只靠采集野生谷物就变得风险很大。最好还是自己种植。但是,这会暗示出,我们的祖先是有意识地培育野生植物的。但很可能的情形是,农业的发端更多是归因于偶然因素和运气,而不是仔细制订的计划。
在种植类谷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中,至少有一些是偶然出现的,或者,至少也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偶然结果。野生和种植类谷物的一项关键差异是其中央脊柱(或者叫叶轴)的强度。种子就长在这些叶轴之上,形成了小麦的穗。在野生谷物中,叶轴脆弱易碎,包含种子的小穗成熟时就会脱离主穗,被风吹散。另一方面,种植类谷物的主穗成熟后仍然是完整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叶轴很结实,一点都不脆。对野草来说,这一特点非常不利,因为种子不能自由地被风吹散。在野生环境下,这一特点就是一个有问题的突变,因此,自然选择很快就会将这种植物淘汰。但在农作物中,结实的叶轴却成了优势。
如果等到绝大多数主穗成熟才收割,那么叶轴脆弱的禾苗可能已经丢失了很多种子,但是对于那些发生了突变、叶轴结实的植物来说,所有的小穗都还长在禾苗之上。所以,那些仍然长在禾苗之上的种子就会被收到打谷场上,有的被人们吃掉,有的则被当作种子再种回地里。这样,拥有结实叶轴的种子和禾苗,其比例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这也说明了有的生物特点会自我选择。农民们不需要主动去挑选那些种子不掉的植物。他们只需要等到绝大多数小麦成熟,然后收割就行了。这些收割的小麦当中,拥有结实叶轴的品种相对会更多一些。因此,这一特点的扩散很可能是早期农业活动无意识的结果。
实际上,选择结实叶轴这一现象可能比农业出现得还要早。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将一些野生谷物带回部落加工,会有很多种子洒落在路上。但是,如果收获的谷物当中有一株发生了突变,拥有结实的叶轴,其主穗就会完整保存。当回去打谷时,一些谷粒难免会遗失、发芽并成长。最早的农田会不会在任何形式的农业种植出现之前,就出现在打谷场周围呢?当然有这种可能。但是,拥有结实叶轴的小麦还是要由人类播种的。这一特点的形成可能只是人们收获和加工谷物产生的一个无意识的结果,但是,一旦某些小麦进化成如此,它们就不得不与人类结盟,因为没有人类的帮助,它们就不可能继续生存。它们只能在打谷场边上或者人们耕种的田地里生长。
在约3000年的时间里,随着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并培育谷物,这种结实叶轴的特点在古代的小麦中逐渐扩散。在黎凡特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就发掘出少量1.1万年前不易脱落的一粒小麦或二粒小麦。但是,在9000年前(公元前7000年)的许多考古遗址中,100%的小麦都属于不易脱落的品种,这一特点已经变成了通例。用遗传学术语讲,这一特点已经“固化”在了古代的种植类作物当中。
小麦从野生变为种植类植物的过程很漫长。在这一缓慢的转变中,人类脱离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成了农民,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镰刀开始慢慢出现在考古遗址中。最早出现的镰刀不像我们所熟悉的金属刀刃弯刀,它们是用燧石或黑硅石做成的——毕竟当时还是石器时代啊。这些镰刀有长长的刀刃,被固定在木柄之上(考古学家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发现这种镰刀中有一些是保存完好的)。这种镰刀因为被反复用于切割富含硅土的草茎,沿着刀刃显出典型的“镰刀光泽”。镰刀并非是凭空出现的,在用于收割野生谷物之前,它们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用于切割芦苇和莎草。从1.2万年前起,镰刀频繁出现于考古记录当中,绝大部分是在黎凡特,即“肥沃新月地带”的西部。对于镰刀使用的增多,考古学家认为这表明了人类对谷物的依赖,因为黎凡特人不大可能只执着于砍更多的芦苇。(www.chuimin.cn)
大约9000年前,在整个“肥沃新月地带”,镰刀已经变得更为普及,但还没有达到无处不在的程度。这使得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使用镰刀可能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偏好,而不全是为了收获谷物。这听起来令人惊讶,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证据显示,用手摘小麦和大麦可能与用石制甚至金属工具一样有效。实际上佩特拉河谷中的贝都因人现在仍然用手摘麦子。也许,近东地区在距今9000年到6000年间镰刀使用的增加更多是与文化身份有关——这是农耕的标志,而不是与收获的效率有关。不管怎样,镰刀数量的增加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它还反映出人们对谷物的依赖真实存在,并且日益增加。而在一些考古遗址中,谷物起初只占人们所采集植物的一小部分。但是,到了公元前7000年,在绝大多数保存有植物残留物的考古遗址里,谷物都占了多数。在那些收割回去的小麦上,小穗不仅长在上面,谷粒也比其野生祖先要大。在这里,对农民而言,在野生状态下原本是不利的因素(种子太大就不能被风吹散)却成了红利。
在结实的叶轴这一特征出现之前,野生小麦的麦粒就出现了增大。在之后的三四千年里,麦粒变得越来越大。谷粒增大无疑部分归因于基因变化,但也很可能有一部分是环境原因引起的——农作物都生长在准备好的土壤中,与野草的竞争减少,甚至还能得到良好的灌溉。
现代种植的小麦,其颗粒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植物胚胎,或者叫胚芽,实际上就是种子;二是种皮(果皮和外种皮),它占了谷粒重量的大约12%,通常叫作麦麸;但是,麦粒中最重的部分是胚乳,它要占麦粒重量的86%,它就像蛋黄一样,要给发育中的小麦胚胎提供营养。除了脂肪和蛋白质外,胚乳中还含有淀粉。随着麦粒增大,胚乳也不成比例地变大,将更多的营养装进每一粒麦子。但是,尽管增幅根本赶不上胚乳,胚胎确实也会变大很多。说到发芽和早期生长,大粒谷物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与小粒相比,它们的幼苗更加茁壮。
我们似乎有理由猜测,麦粒增大是早期农民有意识认真选择大粒植物的结果。但是,这一特点也可能是无意中选择的。早期的农民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大土地面积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上,而不是提高单粒麦子的大小上。大粒小麦品种由于幼苗更加茁壮,能竞争过小粒品种,这仅仅是一个内在优势。在播种很稠密的农田里,幼苗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很激烈,这种情况在由风吹播的野生品种之间却可能不会发生。一年又一年,农田里慢慢长满了大粒品种,这会让农民很欣喜。
结实的、不易折断的叶轴和更大的麦粒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品种身上得以发展。与犬类的温驯和毛色特点不同,这些特性不是一起出现的,它们进化的速度不同,诱因也不同。但与冰河时代狼开始追随早期人类从而开始被驯化的过程很像,在小麦培育的过程中,人类实际上预先考虑得很少,这一点与人们经常推测的不同。但是即使没有专门的意图,人类的行为还是偶然地在这些谷物身上产生重大影响,使之具有更强的繁殖力。随着人工种植的一些特点的扩散和固化,它们对人类变得更有价值了。小麦在古代人类饮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在后来作为一种主食的地位也得以稳固。
小麦漫长而复杂的种植史就如同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的情节线索一般。其中,有两个伙伴角色相遇,一个是人,另一个是小麦属植物。它们本来很可能会分道扬镳,但却被命运撮合在了一起。但是互相接触激发了双方身上的某种东西。它们开始共舞,共同生长。人类文化发生改变,以接纳小麦;而小麦也发生改变,以更吸引人类。
当然,人和小麦的结合要更复杂一些。首先,小麦不止一种。现代植物学仍然承认被瓦维洛夫确认的三大类小麦,这三种小麦的特点是具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组。而现代遗传学则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粒小麦,不管是野生还是种植的,都属于一类。这一类的染色体组简单一些,而且是成对的——只有7对。用遗传学术语讲,它们是二倍体生物(就如同你和我一样)。在遥远过去的某个时刻,某一谱系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倍增。从根本上讲,是细胞分裂发生了错误,这种情况时常发生。细胞使染色体倍增但又未能将它们分成两部分,这就形成了一个细胞有两组染色体的情况。古时的这种倍增还创造出了一种四倍体小麦,它有14对染色体(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之为两组7对染色体)。这种情况发生在距今50万年到15万年(即新石器革命之前很久)的二粒小麦和硬质小麦身上。
然后在种植类二粒小麦(四倍染色体)和山羊草(二倍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一次杂交,结果产生了一种有21对染色体的小麦,它有3组成对的染色体,即六倍染色体。据估计,这次杂交发生在大约1万年前,就是它创造出了小麦——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染色体倍增似乎显得很贪婪。对绝大多数生物而言,有二倍染色体就能生长得很好,四倍似乎没有必要,六倍好像就特别挥霍了。但是,还有许多植物展现出了一种多倍性。它们拥有多倍染色体,也未产生任何害处。实际上,还可以产生相当的优势。多余基因的存在意味着,如果有一个基因被突变破坏,另一个就能代替它发挥功能。突变的基因甚至可能在基因组中发挥新的、更有趣的功能。即使没有新的突变,随着新的基因组合开始共同运作,不同来源的基因材料聚集在一起(正如同二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一样)也能够产生杂交的活力。此外,多倍性也与植物细胞增大有关联,植物因而能够长出更大的种子,产量也会提高。但是,多倍性并非都是好事,它也会带来问题。有那么多多倍染色体需要分拣,繁殖就变得有点困难了;胚胎发育也会发生混乱,有时是致命的。但是,平衡地说,至少在面包小麦上,六倍体的进化似乎当然是一件好事。
具体而言,有一种基因突变提高了面包小麦的产量。这一突变使得麦穗形状大为不同。面包小麦的野生祖先拥有扁平的麦穗,小穗错列在叶轴两侧。但是,面包小麦身上发生了一次单一的有益突变,其形状因而变得非常独特:麦穗呈方形,小穗紧密地挤在一起。这一典型形状使得小麦看起来和其他草类有明显区别。我们知道,二粒小麦-山羊草的杂交品种就是面包小麦。它可能立即就成了一种农作物,早期农民也很可能认出了它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培育。
就是这样,小麦与人类结成伙伴,他们之间的联系将会持续几千年,而且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趋牢固。但是,这一切始于何地?准确地说,每一种小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面包小麦,到底起源于“肥沃新月地带”的什么地方?
两个世纪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考古学家的圣地,而在他们所寻找的圣杯中,至少有一个是新世纪创始农作物的地理起源。但是,即使有了考古植物学这一新学科,这一学科又对每一物种都有准确的研究之法(瓦维洛夫肯定会赞同这些方法),这些农作物的起源还是有点模糊、难以找到。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发生改变。
有关驯化的文章
而与外星人的模样同时出现的,是一种神秘的飞行器——飞碟!据他估计,这些奇怪的飞行物当时距他不到10千米,直径大约有30米,飞行时速至少达2000千米以上。第二天,这一消息便由各家通讯社传遍了世界,记者们最后统一使用“飞碟”一词来称呼那些神秘的飞行物。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生擒”过一只飞碟,倒是时有听说地球人被飞碟绑架的消息。......
2023-11-19
山海掩映,阳光璀璨,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历史遗迹丰富,并以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著称。1896年,在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代国际奥运会。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希腊文化的摇篮和中心。全希腊大部分企业、大公司、大银行、大商店都集中于雅典;希腊的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科研机构和文化娱乐设施、文艺团体的总部也多设于雅典。......
2023-08-16
但是,种群密度的增加对于任何物种都会构成巨大的挑战。这一变化模式与我们所见的银狐及其他驯养的动物相似。这样看来,我们可能是在非常不经意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驯化。驯化的动物与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且,人类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这些胚胎细胞被称为神经嵴细胞,它们的不同命运似乎与“驯化综合征”的特征完全吻合。......
2023-10-31
我们将视线离开俾路支后,转向印度西北部的后新石器时代和铜与石器并用时代的遗址。在印度、哈拉帕和摩亨焦—达罗这几处遗址所发掘出的后新石器时代文明,还需进行详细陈述。作为世界瞩目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境内有大量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在这两个时期结束后,文明的发展出现了几千年的中断,才迎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新的居民点。这些武器和用具,都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
2023-07-03
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文明的诞生地1963年我到美国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Laurence of Arabia,印象十分深刻。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波斯文明与它相互融合。自16世纪奥斯曼人统治阿拉伯半岛、入主伊斯兰圣地之后,苏非主义开始在那里盛行。这使得伊斯兰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形势纷纭多变。瓦哈比教派的影响当今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的瓦哈比教派,源自逊尼伊斯兰四大教法学派中最为严格的......
2024-01-22
巴比伦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2023-11-01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有众多的辉煌历史遗迹,每年吸引的游人不计其数,在雅典,每年其游客数量甚至超过雅典居民的一倍多。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希腊文明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遗产的代表。我国和希腊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相似之处。1972年6月5日,中希建交。......
2024-01-26
UFO是指不明飞行物体,又称飞碟,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飞碟是外星人往来地球的交通工具”。但令人遗憾的是,UFO之谜不仅未能解开,在科学家看来,UFO反而越发神秘了。美国国家安全局2001年8月,在网上公开秘密档案,在数万计的秘密档案中,UFO档案最特殊也最具争议性。一连串的事件弄得杜鲁门心头发痒,他要求成立科学委员会,把UFO查个水落石出。1968年,约翰逊总统批准由著名物理学家康登领导30多名科学家研究和追踪UFO。......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