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生如何通过临摹经典名画提升审美能力

小学生如何通过临摹经典名画提升审美能力

【摘要】:要开发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多样性需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广泛三个方面入手。(一)教学思路的开放性在经典名画临摹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思路,把传统的写实性教学与启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创作型教学相结合。经典名画临摹教学也应当是综合的、探究的学习过程。利用电脑网络与多媒体进行经典名画临摹教学,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开发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多样性需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广泛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思路的开放性

在经典名画临摹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思路,把传统的写实性教学与启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创作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美术意识,让学生通过对经典名画的直观体验,在启发式的临摹教学中提高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

启发式临摹教学和体验式临摹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感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个性去观察范本,启发学生领悟经典名画中的创作原理和美术语言,把自己的感想与临摹范本之间取得联系,并在临摹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创作式的临摹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抓住经典名画的特征、学习绘画语言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表现机会,让其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学生的临摹作品就会变成具有艺术情感和趣味的创作;还要发觉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观察、感受、理解能力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1.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传统临摹教学只通过讲解和对临的方式进行教学,其过分强调美术技法,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美术技法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将美术技法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创意成果。新课标提出:“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经典名画临摹教学也应当是综合的、探究的学习过程。例如,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大师画我也画》一课的内容是学习凡·高作品的表现方法。如果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那么课前准备就是让学生自己浏览网上的资料,课堂上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析凡·高作品的表现方法。这样就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绘画方法,而是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绘画方法。当学生发现了其作品的笔触特征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这种笔触恰当地运用到绘画当中,带领学生体会大师的意图,之后再尝试自己创作。这样的临摹教学,其课堂效果和作业质量会比灌输、接受式地讲练法临摹教学更加出彩。

2.多媒体教学的介入

传统的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如何充分且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充实课堂内容,起到与学生互动、体验与感知的作用,是需要广大美术教师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思考。利用多媒体进行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浏览、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和与经典名画相关的电影动画纪录片,如电影《凡·高传》、宋画动画《美丽的森林》、纪录片《故宫》等,丰富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再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启发、使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记忆与感悟,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于实践当中。利用电脑网络与多媒体进行经典名画临摹教学,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就好比巴比松画派倡导的“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写生”。课堂资源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美是无限的,经典名画的临摹教学也是如此。艺术家也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及大自然的观察、思考之后的反应和表现创作作品。美包含富饶的土地、茂盛的森林、涓涓细流和各种欣欣向荣的奇花异草、雪后的寂静这样的自然美;也包含繁华的都市、静谧的小桥、午后的阳台这样的生活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经典名画临摹课程,体会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存在于生活当中。当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时会再反过来学习经典名画,就会对经典名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经典名画的临摹学习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很多儿童甚至成年人都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缺乏关注和观察,缺乏审美意识。新课标是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调整,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功效包括促进情感与审美发展,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以及亲情、友情的珍贵。

(三)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将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当作美术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课本资源还是网络资源,国内资源还是国外资源,都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使经典名画的临摹教学建立在广阔的课程资源环境中。(www.chuimin.cn)

1.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最基础的范本,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范本。各个美术教材中都有许多经典名画作品,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其选录了名家经典作品136幅,包含国内作品74幅,国外作品62幅。既有结合教材内容选编的起说明或欣赏作用的单幅作品,又有对经典名家名作的专题性学习。这些作品类型丰富,风格明显,是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并学习如何运用空间、设色、构图等绘画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美术创作的经典范例。将反复出现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第一手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二次开发,学生无形中就做到了预习和复习。

2.充分利用校内美术资源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社会、学校对美育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普遍都设有美术专用教室、作品陈列室,学校的图书馆都储备了美术书籍和杂志。有些学校还建设了美术多媒体教室、工艺制作教室等。首先,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源,丰富临摹的课程形式。其次,对于美术硬件设备较弱的学校,可以将普通教室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使之成为可以教学、欣赏、展示的美术专用教室;也可以通过在门厅、走廊布置经典名画仿真复制品。教师不仅可以在经典名画临摹教学时直接带领学生临摹,而且平日里也可以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对经典名画像“老朋友”一样熟悉,消除学生与经典名画的距离感;也可以举办如美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名画临摹比赛或名画知识比拼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使他们能把经典名画临摹学习成果与学习生活经历紧密相连;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活动中心、食堂、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等,为学生举办课堂作业展、个人作品展、班级展、主题展等。作品展示方式可以是平面的、立体的,还可以是表演性质的,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

3.积极开发校外美术资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从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开放性的角度出发,走出校园能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经典名画变成“活的知识”或者“活的艺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场馆除了拥有大量的经典名作、文献资料外还提供多种艺术活动。例如,陕西美术博物馆除了各种名作展览、馆藏展览可以供学生直接欣赏、临摹外还会组织油画国画篆刻等体验工坊,还可以鼓励学生趁热打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西安国际美术城会定期举行的如《写实、抽象、意向的关系》《中国花鸟画的欣赏与创作》等美术名家讲座,为经典名画的深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此同时,新科技也为公共艺术的普及和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在2016年关注度极高的《凡·高时代·映像派幻影艺术大展》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寓教于乐地展示了凡·高的经典作品,普及了凡·高的生平及同时代印象派的历史,拉近了艺术和观者的距离,使人们更直接地了解凡·高,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同时展览还举办一系列针对普通大众的公益沙龙活动,让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从艺术观展中获益。这些都可以开发为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师应积极与这些机构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名画学习活动;也可将周末活动信息告知学生家长一同参与,使美术学习成为家庭的共同爱好。

4.灵活运用网络美术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资源的广泛收集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美术课程资源。在经典名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分类目录、美术教育类网站以及美术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相关知识的收集;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课堂中展示学习成果;另外,还可以开发针对经典名画欣赏与临摹的专题性网站,通过教师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归类,实现拥有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同时缩小信息的查找范围,让学生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又不会被纷繁杂乱的信息分散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

教师作为具体课程的执行者,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对美术课程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美术教师在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时要把握经济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精力与理想效果之间寻求平衡点。

(四)培养学生开放的个性

开放性的个性并非外向型的性格,而是指具有团体合作意识、开阔的视野以及积极进取、敢于表现的精神。在经典名画的临摹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如分组合作、辩论、角色扮演、师生互换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表达能力。例如,2015年底,杭州市省府路小学在该学校的艺术节举办了“名画模仿秀”,进行经典名画再创作活动。这一活动调动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