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成果》

《小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成果》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是学科知识的建构者,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是一个对知识不断吸收、消化和同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他们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导。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绘画中的心理特征总结为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四点,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儿童本位理论

儿童本位理论是指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中心,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中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美术教学活动。儿童本位理论源于教育领域,是对儿童中心论的延伸和发展,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最早提出,提倡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反对灌输式、机械化的课堂讲授教学。儿童本位理论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升华,结合我国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将儿童本位置于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摒弃过去错误的“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结合本文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的实践而言,绘本的引入就是从儿童的本位出发的,通过发挥绘本的美术教育特色和价值,促进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维果茨基的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合教学环节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弊端提出的,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完善,强调关注知识和学习建构背后的文化机制,认为学习者借助文化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继而内化文化知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是学科知识的建构者,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是一个对知识不断吸收、消化和同化的过程。而教师不再是主导角色,而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参与者,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交流环境。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是针对小学美术新课标提出的四大学习领域知识建构的过程,根据绘本中的故事结构、画面引导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框架,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目标。(www.chuimin.cn)

(三)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

本书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正处于表象思维、认知发展、审美感等关键发展期。在美术教学中,他们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导。这一阶段的学生美术学习阶段可以理解为“符号认识阶段”,且学生的美术学习规律表现为“乱七八糟”的画画,学生画得很认真,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在画画中还不会注意透视、比例等技巧。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绘画中的心理特征总结为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四点,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则可以利用绘本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对话,引导学生模仿绘本,以记录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学习绘本中图画的构图、造型,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的认知美术,以提高学生美术绘画积极性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