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角度、思维特点也是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针对不同学龄阶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新鲜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实践方式及评价标准,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是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重点。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与学前期儿童相似,他们仍以玩为中心。......
2023-10-31
(一)绘本的概念
绘本,英文全称为“Picture books”,最早诞生于欧洲,后传入日本后,并正式提出“绘本”一词。在对国内外文献查阅整理中,绘本在研究文献中又称为“图画书”,不同的研究者对绘本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本书在整理关于绘本“概念”的文献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如下。
培利·诺德曼和梅维丝·雷默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提出绘本的概念为:“为了传递信息以及讲故事,有机结合无文字或少许文字与图画的一种艺术。”
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提出绘本的概念为:“绘本是一种图画书,但是这种图画书并非是简单的图加文。绘本与插画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插画书中也有不少图画,但是图画之间却缺少连贯性。”
引自黄岩涛《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一文中,Maria Niko lajeva、Carole Scott关于绘本的概念观点为:“绘本利用图文之间的关系,用以表达和叙说所写故事的情节内容,其中图画在每一页中作为叙事要素出现,发挥重要的故事完整性叙述作用。”
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一书中关于绘本的概念观点为:“用图文的连续性和连贯性来表达故事主题。”
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给出绘本的概念为:“图画和文字之间具有共奏性,对故事进行共同叙述,图画并非文字的附庸,已经成为绘本的生命所在。”陈晖在《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中给出绘本的概念,具体是指:“表现为一种图与文的关系,以图为主,有特殊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梅子涵在《套装“梅子涵绘本系列”》中给出绘本的概念为:“绘本最凸显的特点是独特的教育、文学、艺术的结合,和儿童读本完全不同的是,图画是独立的,并非是文字的解释。”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因为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对绘本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但是也可以总结出共同点,即:图画、文字是绘本的基本要素,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为叙说故事和表达情感。综合各位学者的概念观点,本书将绘本的概念界定为:“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艺术形态。”
(二)绘本的艺术特性(www.chuimin.cn)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读本,其通过图画和文字的艺术性,向学生传递故事人物、主题、情节。绘本具有绘画性、图画传达性、儿童性三大艺术特性,具体如下。
1.绘画性
绘本和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种图画和文字结合的综合艺术形态,绘本将美术表现手法融入教育中,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在绘本中,图画中的绘画艺术涵括各种绘画结构表现手法、不同媒介的表现技法,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低年级学生从幼儿园升学后,接触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绘本。在绘本素材整理中,编者、画家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独特的绘画艺术见解,在运用线条、搭配色彩、布局画面等方面都包含着对绘本作品严格的艺术性考量。
因此,绘本在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均表达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要求。低年级学生有着吸收大量信息的能力,就像是一块吸水海绵,而绘本中恰好有大量的图画细节以及丰富的美术艺术表现,完全和低年级学生美术审美和情趣需求是相符的。低年级学生在绘本学习中,有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和体验,利于学生审美感知,也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思维,为学生缔造一种视觉欣赏艺术“盛宴”。
2.图画传达性
美术作品图片和绘本中的图画是完全不一样的,绘本中的图画具有连贯性、表达故事性,有着单帧美术作品图片所没有的传达性。而且绘本中的图画是一种处于时间运动的图画,不是静止的画面,具有时间延续性,在前后连续性的图画配合下,给读者呈现出了完整的、有序的叙说过程。在绘本中,传达性的载体不仅是图画结合,即使是单独的图片也有其情感的传达性。图画不像文字一样需要符号的不断转换来表达情感内容,而是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媒介,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读者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绘本中感受到直观而生动的传达。具体分析绘本,其中具有传达性的基本要素,有线条,有色彩,有细节,更有构图,等等,这些都是故事和情感传达的特殊表现。例如,色彩具有象征和联想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传达语言。作者布鲁纳在“米菲”系列中,用蓝色背景烘托不安、寒冷的心境,而用红色象征了幸福的场景;又如,在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中,纳粹市长臂章上红袖标是战争和死亡的象征,而小女孩红色蝴蝶结则喻示着美丽和生命。
3.儿童性
绘本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低年级学生仍属于儿童年龄阶段。日本儿童读物研究会撰写出版的《孩子和绘本的学校》是权威绘本,是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认定绘本主题、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确定了绘本“儿童性”的性质。绘本的读者对象几乎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说绘本就是为他们而创作的,有着明确的儿童性指向。因此,绘本的内容创作也是基于儿童性编写的,可以说是基于儿童视角的一次和儿童对话的过程,并且绘本中所传达的故事、情感也都是具有童趣的。可见,绘本是在儿童身心特点和审美趣味的研究基础上才创作设计的版式装帧、故事情节、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例如,绘本的形象塑造突出其可爱性,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幼小的都是可爱的。因此,在造型设计时,参考的原型基本是和幼儿比例相近,如人物造型突出点就是头大。在绘本中,在设计大熊、大象等动物造型时,为了符合儿童趣味,将其形象拟人化,以“圆圆的造型”凸显出了“圆”的造型特点。即使是绘本中的“坏人”,也融入了幽默元素,让其没有可怕的感觉,而是坏的可爱、有趣,反而引起学生的新奇感。
有关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研究的文章
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角度、思维特点也是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针对不同学龄阶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新鲜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实践方式及评价标准,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是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重点。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与学前期儿童相似,他们仍以玩为中心。......
2023-10-31
(一)创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美术教学活动是非常需要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它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在小学实施开放教学,首先要打破课程内容仅限于教材的封闭性,不断开发新型的课程资源,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社会及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材上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当学生真正走到大自然深处领略到自然之美时,往往能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
2023-10-31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是学科知识的建构者,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是一个对知识不断吸收、消化和同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他们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导。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绘画中的心理特征总结为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四点,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2023-10-31
团花是一种最简单且易于掌握的剪纸。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有剪纸系列内容,如《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等。下面是《百变团花》的教学设计。......
2023-10-31
(一)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价值里,第一项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出的明确理论依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在这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第一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10-31
但是,认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不准确的。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不断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023-10-31
(一)孝感雕花剪纸引入小学课程的教学意义1.国家对孝感雕花剪纸的保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孝感市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会在1952年成立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或许今后他们还会主动去挖掘中国更多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3-10-31
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时,求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现实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美术教师,审美能力的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去欣赏美、感知美。当我们把审美的天地向周围生活、向社区拓展时,学生的心灵就会向社会开放,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