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验方案和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验方案和思路

【摘要】:课堂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有许多美术教师将课堂教学当作美术课程教学的唯一途径方法。对于自身学习氛围非常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如果长时间坚持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积极参与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出现适时地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无味。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要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结合;要与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

在对油画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受油画艺术表现力的吸引,尤其是油画艺术形式中的色彩特别突出。通过研读西方绘画理论、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作品,建立美术专业知识,进而进行油画创作,探索自我,寻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应该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艺术刺激与熏陶。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微笑面对,在此为创作主题,结合利用油画的技巧,呈现小学生在生活中面对问题及艺术表现情感的方法。

我们面对色彩的时候,心情会随着颜色的变化有波澜,而有些人甚至对某些色彩有着特别的感情。学生将借由油画的技巧运用不同的色彩变化,传达出缤纷欢乐的氛围以及传达人生愉悦的创作情感。

课堂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有许多美术教师将课堂教学当作美术课程教学的唯一途径方法。教师通过课堂上的传授,让学生认知书本上的内容。授课方式仅为教师口头描述,授课地点也束缚在学校教室内,授课教师更是限制在了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学习氛围非常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如果长时间坚持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积极参与教学。

(一)多看多学,带领学生走进艺术历史,还他们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

课堂内的教学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学生在课堂内学习掌握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自己具备基础的美术技能,才能将超凡的想象力与创新潜能发挥出来,不然,再多的创意无法表现,也是空口之谈。因此,“走进课堂”必须先谈,“走进课堂”的方式也必须先掌握。

1.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纵观美术课程教学,个别美术课程教学依旧是教师读课本、学生看课本,课程教学就是围绕课本进行的枯燥文字游戏,缺失了形象的展示与欣赏。课上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学生就缺少独立思考与创新创作的机会。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适应美术课程教学的需求,完全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科学认识教师角色

说到教师,许多人的理解或许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其实,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就算尽职了,他们更重要的职责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师生在知识的传递平台上是平等的,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历程,了解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正确应对知识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现代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抛开“主”的角色,慢慢进入“引”的位置,将课堂的主导权放于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处于教学舞台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学习的动力,这样不仅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会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实力。

2.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引入油画作品

一节小学美术课程只有40分钟,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是教师按时按量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强调油画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来掌控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只是手拿课本叙述课程,学生自己想象画面,而不能直观理解课程,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耐心,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进而打乱教学的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出现适时地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无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就是可让学生看到具象的事物,让他们的感官引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美术课程教学也要跟得上时代。同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多项技能,其中自然包括多媒体的使用。在“美丽的花开”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平面照片方式及3D立体视频方式展现了凡·高的《向日葵》,并介绍了创作背景及绘画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世界名画。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安静,他们对艺术家创作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对笔者所教授的使用方法非常在意,从而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和仔细学习。在之后的自主创作过程中,学生也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对于油画中画笔种类、颜色的搭配,他们进行了许多的探究与尝试。画笔样式不同,画出的效果也就不同,在画面中运用的位置相应的也就不同。在学生的作业中,都是由多种画笔和颜色效果做出的生动画面。这节课程如果没有计算机设备,只是笔者语言描述的话,学生肯定是无法理解与掌握的。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具体的形象,轻松掌握其特点,而且大量的网片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利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课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课堂外”的教学。在掌握了创作的技能之后,学生更应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意。艺术来源于生活,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应该适时地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二)因地制宜,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还他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由不断更迭的时代所带来的漏洞也越来越大。顺应发展,新课程的应对方式就是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未来的发展》一书中提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及实施过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要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结合;要与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只有走出单调的课堂教学的局限,立足于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使美术课程教学永葆活力和高效。

艺术的美随处存在,重要的在于发现,而发现美的眼睛是要靠教师去培养的,一颗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童心更需要教师去细心呵护。传统的美术课程学习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但在冰冷坚硬的教室内,学生可以感受到的美的享受实在是太少了。而在自然环境中,学生则可看到许多,包括四季的变换,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各种可爱的动植物,变幻莫测的天气,辛勤劳作的人们,等等。这些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进行创作时,不管画动植物、人物,还是风景,脑海中都会有他们的基本形象。对如今住在这拥挤的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接近大自然其实是件新奇的事情,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不仅可给他们许多直观的美术感受,提升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还可使他们身心都得到放松。(www.chuimin.cn)

在准备“生活中的暖色”和“生活中的冷色”这两课的教学准备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让五年级的学生从课本上的几幅图片来感知冷暖肯定是个难题,他们还体会不到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让学生真正懂得颜色的冷暖差异,笔者将美术课堂搬出了教室。笔者将五(2)班的学生带到了学校的花园中,让他们寻找可以让自己感到温暖或阴凉的东西,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人物,特别的要求是只可欣赏感受,不可采摘破坏。10分钟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仔细观察体验,找出了结果并记录了下来。通过统计,学生感受到的“温暖”的事物有太阳玫瑰花金鱼等;感受到的“阴凉”的事物有石头、树荫、水流等。经过分类后,笔者对学生提问:看这些事物在颜色分类中有什么异同?学生总结回答出冷色暖色的分类及各自包含的基本颜色。学生的回答显示出他们对冷暖色真正地理解与掌握了。接着笔者再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进行写生,用画笔表达出自己的直观体验感受,利用自己对色彩冷暖的认知与感知,调和出冷色暖色的运用与搭配。最后,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画面生动自然,冷暖色搭配协调合理。学生的创作如下图3-1所示。

图3-1 学生作品

这样的课堂外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小学美术课程,小学生还处于玩乐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外教学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玩耍的需求,又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和认知了美,也促进了师生感情的培养。有些事物,许多学生一时无法体会它们的美,就会无法发现美了。而在“感受美”“认知美”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创造美”。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以达到理解美的境地,进而可以创作美。

(三)带领学生走进美术,还他们一颗真诚理解美的心灵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动,学生的“体验”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教师上课时要以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直观体验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并且处理好各学科间互通性的学习方式,理解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想象创作空间,最终达到美的享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从学生身上寻求闪光点,在学生身上发现美,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优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结合教学,让学生在浓郁、清新的“愉悦”味中乐于感受美的陶冶,欣然接受美的教育

1.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跨越美术学科的边界与其他学科对话、交叉、融合,而不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狭义立场。注重学生美术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的融汇,淡化学科界线,增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

“唱起来跳起来”的教学是笔者教育实习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课程。因为这节课并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为了更好地教学,笔者将其他一位音乐教师请进了美术课堂。“唱起来跳起来”介绍了安徽省凤阳县的民间乐器——凤阳花鼓。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可以教授学生制作凤阳花鼓的方法,却没有教授他们运用凤阳花鼓敲击出喜庆乐曲的能力。学生做出了凤阳花鼓,却奏不出我们耳熟能详的乐曲,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与音乐教师一同走进了课堂。首先,当课堂中有两名教师时,课堂纪律明显要更好一些。面对两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授课,学生感到很新奇,特别是两科没有作业压力的教师,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凤阳花鼓制成后,音乐教师教授学生歌曲《凤阳花鼓》。在此次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美术学科的手工动手能力,还掌握了音乐学科的歌曲弹奏能力,更是在之后小学的元旦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演出,获取了宝贵的舞台表演能力培养,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教学打破了单一式教学的局限。在学生美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汇过程中,增进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交流,增强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并获得终生有益的美术能力。

2.运用公平合理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方式仅仅是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的好恶,对学生欣赏创作采取统一的限制,将所有学生按照单一的模式培养,这样既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存在,扼杀了学生的鲜明特性,又使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不到应有的乐趣,以致渐渐对美术课程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新型的评价模式显得尤为的重要。发动班级学生自评、互评,评价方式新颖,既保持了公平性,又增强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在课余时间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猜猜我是谁”一课时,学生抓住班里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和发型特征,画出了这位同学的变形后的身影。作业交上来之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评选,挑选出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把作业张贴在班级教室后面大黑板上展览,并取名为“变形记”猜谜展览,让其他同学欣赏并讨论画中的同学是谁。那些张贴到作业的学生就会有一种荣誉感、光荣感,这对他们以后的美术学习起到一种激励作用;而那些没有张贴到作业的学生,他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奋力拼搏,争取自己也有机会登上“光荣榜”。

3.小学油画教学更注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建立了油画审美意识之后,学生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敢于与众不同,创作出带有个人特色的绘画作品。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创新成果创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不仅是我们热爱校园的表现,而且多彩的校园环境也会带来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合理运用学校空间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也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校园内开展系列活动,创建艺术长廊,结合课程教学进程,定期举行有关学生作业的展览。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定期组织班级学生一起布置了有关环境保护画廊、举办了和平招贴画展览、油画作品展览、泥塑作品展览,等等,让学生认识和继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激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使他们画出对家乡的感情,对祖国的自豪。这些专题展览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与画笔来美化校园,既是美术课程在生活中的延续,又是师生学习生活中的趣味调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