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符号概括审美法属于综合阶段,是在现实观察审美法、习作写生审美法和抽象审美法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的,是在有一定程度的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一个已有的形象或是符号来创作新作品的审美活动。概括得太多,符号的形式就不美;概括得少,则会出现画面不细致的感觉。在这个教例中,由一个符号概括的方式而生发,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创造力,也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3-10-31
现实观察审美法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生活的真实情况,认识、分辨生活中原有事物的造型、色彩,使学生体会简单、纯粹的美。师生在入情入境后进行审美能力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中、低年级的学生。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训练、提高其审美观察能力呢?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明确观察的对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无论观察哪一类美,都要制定计划,即确定观察什么,从哪几方面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要充分调动各种审美感官的能动性。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得多看得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会水到渠成。例如,《校园里的花》一课,教师先让学生看看校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花,最后看看以前小朋友画的作品。通过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并创作作品。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感受力、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画出的效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要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自然风景就应把握住时间性,选择好最佳时期和观景点。要确定观察的顺序: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由外轮廓到内轮廓,或由内轮廓到外轮廓;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清楚到模糊,或模糊到清楚;等等,注意观察的条理性。同样,把这节课退后一个月,放到四月初,带领学生到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写生,各种层次的绿,尽收眼底。
要将感知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对象美的感性特征和细节,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加深对美的感知与体验。
就采用文学作品对绘画细节的影响为例,朱自清在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的绿就有如下精彩的描绘:“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女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层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里,作者先从整个潭面的角度写出梅雨潭的绿意之厚,再从水上的涟漪、水光、水色等角度写出它的秀丽、晶莹和澄洁,然后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以及西湖、秦淮河做比较,赞美它的色彩浓淡适宜和波光明暗适度,刻画得如此细腻而生动,简直到了巧妙入神的地步。作者之所以能够捕捉到梅雨潭美的奇异、醉人,与众不同的精细内容,勾画出令人惊诧的独特的优美境界,不就在于他具有极高水平的审美观察力,能够发现并感知美的对象富有特征的感性细节吗?
这种细节就是教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神韵美,这种美同样也会出现在其他领域的作品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包括对雕塑、建筑艺术、传统手工艺作品的神韵美的感知等。
第三,要认真做好观察的总结,积累观察经验。在这,我们可以向古人借鉴一下。据记载,有人请诗人王维观赏一幅《按乐图》。王维看了一下就指出:“这里画的是演奏《霓裳曲》第三节第一拍时的情景。”那人不信,于是特意请来乐工演奏这首曲子,当演奏到第三节第一拍时,乐工的动作和表情果然与《按乐图》完全一样,此人不禁大为惊讶,极为钦佩王维的眼力。王维为什么能有这般准确的判断力呢?主要是他不仅诗的造诣很深,而且精通音乐和绘画,平时还养成了善于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留意乐工的演奏,熟悉各种乐调,具有艺术实践的经验。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审美观察能力的提高,只有靠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
结论就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审美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和审美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以下是一节低年级具体的课中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
“节节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习惯。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节节虫的基本制作方法,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
二、教材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昆虫和节肢动物的知识,知道节节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应会: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节节虫。
2.隐形内容与目标
让学生了解利用废旧物进行再设计的方法,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节节虫。
难点: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四、课前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范作、各种废旧材料。
学生:各种废旧材料、彩纸、手工工具。
五、教学过程
1.猜物游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物游戏。谁愿意参加呢?
(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你们几个通过摸一摸,看袋子里藏着什么东西?
生:都是鸭蛋壳、果冻壳和酸奶瓶……
师:这些都是我们平时随手扔掉的,今天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呢?
生:老师,我有个办法,在鸡蛋壳上画上美丽的图案,让它们变得很美丽,人们就愿意和它交朋友。
生:我以后要多帮废物宝宝洗澡,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师:有个小朋友把废物宝宝打扮了一番,让我们来看看它变成了什么样?
(课件出示用废旧物品做成的节节虫)
师:废物宝宝现在变成了一条条非常可爱的虫子,它叫什么名字呢?我们在虫子家族里找一找,谁是它的家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身体一节一节的)
(课件出示几种不同形状的虫子)
师:原来它们叫节节虫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节节虫。(板书课题)
2.作品欣赏,分析研究
(1)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想到节节虫家族转转吗?跟老师一起来吧!(www.chuimin.cn)
师:想一想,节节虫是由几部分组成?你认为哪部分最漂亮?为什么?
师:选一个你喜欢的节节虫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和花纹。
师:节节虫的每一节形状、颜色、花纹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废物宝贝按照这种相同的规律来制作。
(2)组合游戏
师:同学们想体验一下做节节虫的乐趣吗?让我们来做个组合游戏,请一组小朋友上来当废物宝贝组成节节虫的身体。
(学生按高矮排好队,手拉手组成节节虫的身体)
师:大家看这些同学有手可以拉在一起,可是废物宝贝没有手,怎么让它们连在一起呢?
生1:用双面胶把它们连在一起。
生2:可以用针线把它们穿起来。
生3:可以用夹子夹在一起。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方法,用剪刀剪一个口子,把两节身体插起来。
师:真是好办法,让我们试试看!
(老师用双面胶、夹子直接在学生身上做连接练习,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连接的方法)
师:好长的节节虫啊!扭一扭你们长长的身体吧!
(3)欣赏学生作品,探索制作方法
师:接下来看看由真的废物宝宝变成的节节虫,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节节虫,它在制作时用到了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学生节节虫作品(剪、贴、穿、折、叠、卷、撕等)。
(4)教师直观演示
首先,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纸杯、酸奶瓶、果冻盒等,启发学生这些废旧物品可以制作出节节虫的哪些部位.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纸杯可以做头,有的说纸杯可以做身体,有的说果冻可以做尾巴等,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
师:选择好了废物宝宝,如何摆放它们呢?
生1:可以口对口摆。
生2:可以一个挨一个地放。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将这些废物宝宝连在一起呢?
生3:用线穿。
生4:还可以用胶布粘。
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在废旧物品上直接进行连接,完成节节虫的基本形状。最后引导学生还可以利用彩纸、画报纸、广告纸等,通过叠一叠、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对节节虫的头部和身体进行大胆的装饰。
师:大家看,一只只可爱的节节虫就完成了。瞧,它们多漂亮啊!
3.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师: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把废物宝宝打扮成一只节节虫吗?
创造要求: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一只富有想象力的可爱的节节虫。
(1)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头、身体、尾巴、装饰等。
(2)保持地面清洁,使用钉子、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
(3)看哪组的节节虫最漂亮,最特别。
教师根据学生制作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选美比赛,展评作品
每组请1—2名学生拿着本组作品上台比美,用本组特有的方式展示节节虫,如“我们的节节虫最漂亮”“我们组的节节虫最长”等,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加以点评。
5.活动拓展,开阔视野
师:课下观察你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像节节虫的身体,都是一节节的。
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眼睛和深刻的大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思考:在这段生活情景中,蕴藏着什么观察训练因素?可以营造出怎样的审美能力教学背景?久而久之,你就能科学地设计出各种现实的活动,把美术课上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说白了,教师的“观察力”强大了,才会培养出学生的“观察力”,教师的“发现美的能力”强大了,才会诱导出学生的“发现美的能力”。
有关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研究的文章
而符号概括审美法属于综合阶段,是在现实观察审美法、习作写生审美法和抽象审美法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的,是在有一定程度的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一个已有的形象或是符号来创作新作品的审美活动。概括得太多,符号的形式就不美;概括得少,则会出现画面不细致的感觉。在这个教例中,由一个符号概括的方式而生发,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创造力,也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3-10-31
(一)油画审美教学的理念1.小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特点并不是每个事物在被初次见到时,都会被发掘到其中的美感。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审美心理也有所不同。因此,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奠基与艺术与语言的密切联系之上。......
2023-10-31
研究表明,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红色能够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色、紫色等;他们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他们对崇高的形象虔诚地崇拜,对喜欢的作品爱不释手,对丑恶的形象恨之入骨。......
2023-10-31
正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本节内容旨在通过国画欣赏与多种学科的整合、选择、有机组合优秀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学习策略,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教学。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2023-10-31
(二)审美能力教育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小学生中开展审美能力教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与此同时,考虑到当代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艺术门类的知识技能来丰富专业教学,如书法教学、美术教学等,以多种审美能力通道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2023-10-31
沙画的这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并为广泛传承。沙画教学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沙画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沙画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小学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小学美术的课程改革。沙画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将对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动手能力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
2023-10-31
一方面,临摹不失为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好方法,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刻板和僵化的形成。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针对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图9-7软陶制作的《星空》摆件图9-8食材制作的《维纳斯的诞生》(二)变形变色临摹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美术语言的学习,每幅精彩的绘画作品都是多种绘画语言相互交融的呈现。......
2023-10-31
沙画教学要求教师对沙画创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深刻地认知与掌控。在沙画的创作或演示过程中,教师要有极强的应对能力。沙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画面场景构图表现、画面效果的搭建、画面特效的使用、主体物的表现、细节的刻画等。针对动态沙画教学来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在每个绘画镜头完善的情况下,要着重考虑整个沙画展演效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因此沙画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技能十分重要。......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