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健康发展

【摘要】: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时,求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现实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美术教师,审美能力的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去欣赏美、感知美。当我们把审美的天地向周围生活、向社区拓展时,学生的心灵就会向社会开放,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与健康、美好的自然生活的联系”,对其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历次教学大纲。“健康、美好”这些词在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如课程标准的性质教育评价中指出:“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陶冶学生健康、良好的高尚情操。”“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健康人格。”“阶段目标”中提出“体会传统文化的美”,积累在“生活中获得各种材料,进行再创造美化生活”“运用造型、色彩和机理表现生活中的美好”等要求。

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时,求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现实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真善美是美的特殊形态,真是美的原因,善是美的内容,美是真善的形式。笔者在这所论述的现实是指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再现。脱离生活的作品是空洞乏味的,在实践中处理审美特征与真实的关系是使本文更具实用性。所以,审美能力教学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习状态进入,会使教学更具可行性。例如,体会一棵树的美,从整体看它是郁郁葱葱,再进一步观察它的枝干、树皮的机理,树叶的纹理是怎样进行排列,叶子里纹理疏密变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等等。这样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个真实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中得到从“发现—认知”上升到“理解—分析”,最后到“评价—表现”的过渡。

“真”是任何艺术作品的美学品格,“美”是艺术作品价值的美学体现。“审美”是一种贴近生活又略高于生活,富含一定哲理的普美学。学生要画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要做到实实在在说真话,体会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画没有真实体验的空、假,做迎合别人的思想的画,甚至说假话。

审美就要以一颗爱心,一腔真挚去审视事物最美的最令人愉快的元素,因为看到事物美的一面,人们就会同感到快乐。例如,细雨蒙蒙的清晨、阳光灿烂的正午、红霞满天的傍晚、繁星点点的深夜,这就是自然美带给人们的愉快与舒爽;又如,看到貌若天仙的靓丽女子,人们同样在美感中感到快乐与向往,这也是情感美的结果。

例如,凡·高的油画、门采尔的素描,包括自然界的青山绿水、彩霞满天、云雾苍松等,总是以第一印象吸引着我们对美的直觉和欲望,使人们在直观的画面影像中获取快乐,获取意识的满足。(www.chuimin.cn)

从儿童学习美术的过程来看,只有将审美教学置于健康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作为学习主体强烈的学习愿望,审美教学如果脱离了健康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这样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而与儿童健康生活相结合的审美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其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作为美术教师,审美能力的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去欣赏美、感知美。

要使健康生活走进审美教育,走到学生的画笔下,就要让学生先走进健康的生活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教师也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健康内容,帮助他们积累。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着衣母婴卧像”的内容时,用一周时间,让学生记录生活中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以为绘画创作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学校里每有大型活动,笔者便和学生一起观察,一步步记录场景,真实健康的生活就这样走进了学生的作品中。当我们把审美的天地向周围生活、向社区拓展时,学生的心灵就会向社会开放,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就会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