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石浦三月三: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石浦三月三: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摘要】:说法三,据龚世财等老渔民说“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由来与生产劳动有关。石浦渔区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渴求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人们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感受了绵延不绝的民间民俗文化风姿,而且还可以观看到外地团队的精彩表演。通过“三月三”民俗活动,石浦人民对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民俗象山县省级2009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象山观光旅游。象山石浦地处东海之滨,历史上曾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享有“中国渔业第一镇”之誉;今为全国六大群众渔港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久负盛名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三月三,踏沙滩,辣螺爬高滩。”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石浦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呼朋引友,来到海边尽情地嬉戏,享受阳光海风,观海潮、听海涛、拾海贝……石浦群众成群结队来到皇城沙滩,有的心系宋王朝的历史情结,有的体验辣螺姑娘的纯真爱情传说,有的感受阳春三月的自然气息,在千米沙滩上,往往还有民间舞龙、踩高跷、放风筝等活动。

▶图29-1 “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图/吴敏勇)

自1998年开始,象山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在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策划和引导,使活动主题更加明确、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从而使原来的自发性、无序性、松散型的活动变成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沙滩广场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象山海洋文化特色和渔区文化风情,体现了群众性、参与性、游乐观光性的特点。活动项目从原来的8项发展到现在的20多项,除了舞鱼灯、跑马灯、划龙舟、抬抬阁、放风筝、对渔歌、辣螺姑娘招亲、抛绣球等传统活动外,还有戏剧曲艺杂技、扭秧歌、打腰鼓、击花棍、韵律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节目参加竞技,更有山东潍坊风筝、吴桥民间杂技等外来节目加盟表演。观者多达十几万人。期间,国内外友人、政要、记者闻讯来旅游观光、采访报道。象山的“三月三,踏沙滩”广场民俗文化活动,以其投入少、特色鲜明、社会效益佳而蜚声海内外,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江南游报》等新闻媒体做过多次报道。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产生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关于象山“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来历,人们说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几种。

说法一,相传在很久以前,象山昌国卫九条小龙与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的乌龟精展开激烈的搏斗,最后小九龙为了免除百姓的灾难,骑到乌龟精背上,把它镇在海边的沙滩(现皇城沙滩)上,自己变成一条长长的沙堤。九条龙和乌龟精持斗的这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小九龙,每年这一天,便带了供品,结队来到皇城沙滩祭拜小九龙,在长期的传承和历史演变过程中,便变成了“三月三,踏沙滩”的民俗活动。

说法二,与南宋小皇帝传说有关。据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南宋末年,有乡人发现皇城沙滩附近,海面上有许多浮尸,其中有少年黄龙袍。人们猜想这是崖山海战中阵亡的宋兵与元兵将士,而黄龙袍应是与南宋大臣陆秀夫一起殉国的小皇帝赵昺的。“遂将龙袍葬焉,外围以墙,因名宋皇城。”于是村以此得名,而沙滩以村得名为“宋皇城沙滩”。后来善良的村民每年三月三都会赶到沙滩,纪念前人,最后渐渐衍化成传统民俗活动。

说法三,据龚世财等老渔民说“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由来与生产劳动有关。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水温开始升高,这时“浅海辣螺先知暖”,辣螺们争先恐后地爬上滩头繁殖后代,这一爬正合了人们之意,为了收获,海边的人们便在这个季节相继去沙滩拾撮,于是有了“三月三,踏沙滩”的壮观场景。随着人口的增长,滩头资源逐渐枯竭,但老辈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往沙滩,重温昔日为了收获而走沙滩的兴旺场面,无意间却形成了一个全新意义的“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www.chuimin.cn)

“三月三,踏沙滩”活动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以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及邀请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就拿民间杂艺来说,马灯以跑为主,彩阁以抬扮成戏文名的彩阁巡游为主,等等。三月三的主打节目《辣螺姑娘招亲》则以民间故事改编的戏曲片段辣螺姑娘抛彩球招亲为主线,与观众形成互动,充分体现了“三月三,踏沙滩”活动的群众性、游乐性的特点。每次活动安排了近二十个表演项目,主要分三类:一是根据民间传说,倾诉历史情节的传统节目;二是反映渔区渔民生产生活场景,演绎海洋民俗文化特色的群众参与性节目;三是体现时代感、节奏感,具有较强娱乐性的外请节目。同时,民间戏曲节目还结合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海洋科普知识宣传等内容,赋予了节目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这些节目经过精心编排,有序组合,使固定场地表演和列队游动表演较好地结合起来,带动了在场观众、游人的流动,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产生互动效果,场面十分壮观。

▶图29-2 辣螺姑娘招亲(图/新象山网)

活动期间,整个石浦城区彩旗飘扬,大街小巷遍布宣传画,活动场面浩大。从城区到皇城大道,车流不息,游人如织。在近20000平方米的皇城沙滩区域,人群熙攘,场面热烈,来自县内外的游人踏沙滩、看节目、观海景,享受春风阳光,领略海洋风情。据统计,每次参与人数都在十几万人。除了当地群众,近年来随着石浦知名度的提高,对外影响力越来越大。还吸引了象山周边县市(宁海奉化、临海、三门等)自发组织的游客和沪、宁、甬一些专业旅行社的组团旅游。同时,有县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三月三,踏沙滩”盛况和石浦海洋旅游开发情况,在对外宣传方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游客朋友们,“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石浦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给石浦带来了群众文化的新机。石浦渔区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渴求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人们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感受了绵延不绝的民间民俗文化风姿,而且还可以观看到外地团队的精彩表演。“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使人们对渔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成为渔区文化的绿洲

其次给石浦发展带来了观念的更新。通过“三月三”民俗活动,石浦人民对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业内人士认为:文化是一个大舞台,经济在这里可以获得大展身手的表演天地;文化是一个软环境,企业可以在这里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氛围。山东潍坊柴油机风筝队表演助兴,正是看准石浦渔业镇这个大市场,而广大渔民通过风筝表演进一步了解供货商家的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借助民俗文化活动来唱经济大戏。这既是视角的转换,更是观念的深化。

再者就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这一文化的环境中,打开了与外界的交往渠道,无论是渔民、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学生,石浦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石浦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当地人热情礼貌、宽厚待人的良好素质给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起了石浦渔区人的新形象,展示了渔区人的精神风貌。

正如台湾万龙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咸漳先生说的:“石浦是个好地方,石浦人很热情好客,我下次将组团再来考察。”“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皇城沙滩车如潮人如海,参与群众数以万计。沙滩周边的餐饮业火爆,供不应求,商业排档同样红火,诸多商家的参与、营销及商业广告等都在活动中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