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5-1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个世纪以来,石浦渔山岛人在中国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了。如今,这个两岸石浦人一脉相承的古俗,已被命名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唯一包括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一项国家级“非遗”。......
2023-10-31
民俗象山县省级2009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象山观光旅游。象山石浦地处东海之滨,历史上曾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享有“中国渔业第一镇”之誉;今为全国六大群众渔港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久负盛名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三月三,踏沙滩,辣螺爬高滩。”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石浦及周边地区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呼朋引友,来到海边尽情地嬉戏,享受阳光海风,观海潮、听海涛、拾海贝……石浦群众成群结队来到皇城沙滩,有的心系宋王朝的历史情结,有的体验辣螺姑娘的纯真爱情传说,有的感受阳春三月的自然气息,在千米沙滩上,往往还有民间舞龙、踩高跷、放风筝等活动。
▶图29-1 “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图/吴敏勇)
自1998年开始,象山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在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策划和引导,使活动主题更加明确、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从而使原来的自发性、无序性、松散型的活动变成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沙滩广场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象山海洋文化特色和渔区文化风情,体现了群众性、参与性、游乐观光性的特点。活动项目从原来的8项发展到现在的20多项,除了舞鱼灯、跑马灯、划龙舟、抬抬阁、放风筝、对渔歌、辣螺姑娘招亲、抛绣球等传统活动外,还有戏剧、曲艺、杂技、扭秧歌、打腰鼓、击花棍、韵律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节目参加竞技,更有山东潍坊风筝、吴桥民间杂技等外来节目加盟表演。观者多达十几万人。期间,国内外友人、政要、记者闻讯来旅游观光、采访报道。象山的“三月三,踏沙滩”广场民俗文化活动,以其投入少、特色鲜明、社会效益佳而蜚声海内外,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江南游报》等新闻媒体做过多次报道。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产生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关于象山“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来历,人们说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几种。
说法一,相传在很久以前,象山昌国卫九条小龙与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的乌龟精展开激烈的搏斗,最后小九龙为了免除百姓的灾难,骑到乌龟精背上,把它镇在海边的沙滩(现皇城沙滩)上,自己变成一条长长的沙堤。九条龙和乌龟精持斗的这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小九龙,每年这一天,便带了供品,结队来到皇城沙滩祭拜小九龙,在长期的传承和历史演变过程中,便变成了“三月三,踏沙滩”的民俗活动。
说法二,与南宋小皇帝传说有关。据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南宋末年,有乡人发现皇城沙滩附近,海面上有许多浮尸,其中有少年黄龙袍。人们猜想这是崖山海战中阵亡的宋兵与元兵将士,而黄龙袍应是与南宋大臣陆秀夫一起殉国的小皇帝赵昺的。“遂将龙袍葬焉,外围以墙,因名宋皇城。”于是村以此得名,而沙滩以村得名为“宋皇城沙滩”。后来善良的村民每年三月三都会赶到沙滩,纪念前人,最后渐渐衍化成传统民俗活动。
说法三,据龚世财等老渔民说“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的由来与生产劳动有关。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水温开始升高,这时“浅海辣螺先知暖”,辣螺们争先恐后地爬上滩头繁殖后代,这一爬正合了人们之意,为了收获,海边的人们便在这个季节相继去沙滩拾撮,于是有了“三月三,踏沙滩”的壮观场景。随着人口的增长,滩头资源逐渐枯竭,但老辈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往沙滩,重温昔日为了收获而走沙滩的兴旺场面,无意间却形成了一个全新意义的“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www.chuimin.cn)
“三月三,踏沙滩”活动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以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及邀请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就拿民间杂艺来说,马灯以跑为主,彩阁以抬扮成戏文名的彩阁巡游为主,等等。三月三的主打节目《辣螺姑娘招亲》则以民间故事改编的戏曲片段辣螺姑娘抛彩球招亲为主线,与观众形成互动,充分体现了“三月三,踏沙滩”活动的群众性、游乐性的特点。每次活动安排了近二十个表演项目,主要分三类:一是根据民间传说,倾诉历史情节的传统节目;二是反映渔区渔民生产生活场景,演绎海洋民俗文化特色的群众参与性节目;三是体现时代感、节奏感,具有较强娱乐性的外请节目。同时,民间戏曲节目还结合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海洋科普知识宣传等内容,赋予了节目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这些节目经过精心编排,有序组合,使固定场地表演和列队游动表演较好地结合起来,带动了在场观众、游人的流动,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产生互动效果,场面十分壮观。
▶图29-2 辣螺姑娘招亲(图/新象山网)
活动期间,整个石浦城区彩旗飘扬,大街小巷遍布宣传画,活动场面浩大。从城区到皇城大道,车流不息,游人如织。在近20000平方米的皇城沙滩区域,人群熙攘,场面热烈,来自县内外的游人踏沙滩、看节目、观海景,享受春风阳光,领略海洋风情。据统计,每次参与人数都在十几万人。除了当地群众,近年来随着石浦知名度的提高,对外影响力越来越大。还吸引了象山周边县市(宁海、奉化、临海、三门等)自发组织的游客和沪、宁、甬一些专业旅行社的组团旅游。同时,有县内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三月三,踏沙滩”盛况和石浦海洋旅游开发情况,在对外宣传方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游客朋友们,“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石浦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给石浦带来了群众文化的新机。石浦渔区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渴求文化生活的丰富,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人们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感受了绵延不绝的民间民俗文化风姿,而且还可以观看到外地团队的精彩表演。“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使人们对渔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成为渔区文化的绿洲。
其次给石浦发展带来了观念的更新。通过“三月三”民俗活动,石浦人民对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业内人士认为:文化是一个大舞台,经济在这里可以获得大展身手的表演天地;文化是一个软环境,企业可以在这里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氛围。山东潍坊柴油机风筝队表演助兴,正是看准石浦渔业镇这个大市场,而广大渔民通过风筝表演进一步了解供货商家的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借助民俗文化活动来唱经济大戏。这既是视角的转换,更是观念的深化。
再者就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这一文化的环境中,打开了与外界的交往渠道,无论是渔民、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学生,石浦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石浦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当地人热情礼貌、宽厚待人的良好素质给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起了石浦渔区人的新形象,展示了渔区人的精神风貌。
正如台湾万龙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咸漳先生说的:“石浦是个好地方,石浦人很热情好客,我下次将组团再来考察。”“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期间,皇城沙滩车如潮人如海,参与群众数以万计。沙滩周边的餐饮业火爆,供不应求,商业排档同样红火,诸多商家的参与、营销及商业广告等都在活动中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5-1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个世纪以来,石浦渔山岛人在中国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了。如今,这个两岸石浦人一脉相承的古俗,已被命名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唯一包括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一项国家级“非遗”。......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因地处奉化,这项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奉化布龙。1955年2月,奉化布龙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省城。目前,奉化全市共有40余条布龙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作用。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梁祝爱情传说通过音乐、戏剧、电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其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亿万人的心。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文学,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梁祝传说”因申报、传承地多达“四省六地”而显得与众不同。......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