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的非遗故事

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的非遗故事

【摘要】: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传统技艺海曙区省级2012年

各位来宾,大家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美食文化也是如此,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美食很多,不只是有一些享誉海内外的名菜,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特色小吃,它是中国美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特色小吃层出不穷。这种特色小吃,不仅仅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而且是一种当地的饮食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小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往往会和城市名称连在一起。比如我们在说到上海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的是——南翔小笼,说到天津——狗不理包子,说到兰州——拉面……宁波也有很多知名的小吃,比如水晶油包、龙凤金团、酒酿圆子等。其中有一样是和宁波的地名连在一起的,各位来宾您知道是哪个著名的小吃吗?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春节元宵团圆之时,家家围坐在一起,手工制作,煮熟以后加一勺白糖,撒一层桂花糖,咬上一口,甜美的芝麻猪油馅就从汤团里面缓缓流出。那是家乡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亲情……

汤团,别称“元宵”“汤圆”“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汤团这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在当时,有很多地区会在元宵夜吃“浮元子”,就把它称作元宵。宋时,北方的元宵称为牢丸、浮圆,南方则称汤团、圆圆、团子。不过,无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团,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宁波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即使在海外的游子,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新春佳节也忘不了要吃家乡的猪油汤团,盼望团圆,以慰思乡之念。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1997年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图27-1 黑芝麻汤圆

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在以前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汤团一般只能在春节期间方能吃到,平时民间很少制作。宁波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当然,现在随着人们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宁波汤团在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再也不需要等到春节才能一饱口福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春节期间宁波城隍庙内十分热闹。宁波有外出经商的传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到各地开店做生意,他们也把宁波汤团这种食品传到各地,上海、杭州、南京、安庆等地不少城市都开有宁波汤团店。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宁波十大名点久负盛名,它们是:龙凤金团、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脍、鲜肉小笼包子、烧卖、水晶油包、宁波汤团、三丝宴面、鲜肉馄饨、酒酿圆子等。做工考究、香甜可口的美食,不仅能使人大饱口福,还是一种美的享受。十大名点中,宁波汤团最为出名,在宁波如果想吃到最正宗的宁波汤团,非“缸鸭狗”汤团店莫属。“缸鸭狗”汤团店是宁波有名的百年老店,以小吃闻名。那里的汤团色白如玉,颗颗饱满,芝麻馅甜而不腻,入口爽滑,口感非常好。尤其是洒在面上的那层桂花,清香扑鼻,混合着糯米的香味,刺激着人的感官,一定会让您胃口大开。

各位来宾,“缸鸭狗”汤团店的创始人名叫江定法,那为什么后来开的店名叫“缸鸭狗”呢?这里有一段故事,20世纪初,宁波有个叫江定法的小伙子。江定法的母亲应氏,做得一手好点心,尤其是汤圆。不过,因为家境贫寒,年纪尚小的江定法就跟着大人出海做帮工了。为了好养活,父母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阿狗”,于是船上的大人都“阿狗”“阿狗”地叫着,渐渐“江阿狗”这个名字反而比江定法更加响亮。江阿狗长到18岁,到三北的顺和祥学做生意,聪明勤快的他曾被掌柜一再挽留,但刚刚20出头的江阿狗还是决定回家照顾母亲。

没想到学徒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亲,阿狗的母亲应氏信奉男人“先成家后立业”的传统说法,早就给阿狗说了一门亲事。新婚妻子何氏吃苦耐劳,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当当,阿狗反而心生愧疚,私底下和媳妇儿闲聊:“我们家孤儿寡母,也没什么家底,你为什么嫁过来?”何氏的回答出乎阿狗的意料:“我吃过咱妈煮的汤圆,又大又甜,觉得到了你家也苦不了。”媳妇儿的话让江阿狗茅塞顿开,邻里街坊都称赞母亲的汤圆包得好,为什么不摆摊卖汤圆呢?宁波城里南来北往的,只要是宁波人,都喜欢来一碗猪油芝麻汤圆。阿狗和母亲一说,应氏很是支持,于是一家三口关了老屋的门,带着之前攒下的一些银两,来到了宁波城隍庙摆起汤圆摊。

开始只有汤圆,阿狗为人和善,客人要多加点白糖、桂花的,他一一照办。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只卖汤圆是不行的,客人迟早会厌烦,于是又有了酒酿丸子、豆沙丸子,汤圆的各种馅料也是换着法子做,到他摊位吃甜点的客人络绎不绝。

四年下来,江阿狗的汤圆摊在城隍庙小有名气,他用攒下的辛苦钱在开明街的泰和桥边租了间店面。有店就要招牌,连店名都没一个,这该如何是好?没读过书的江阿狗犯了愁。有不少熟客帮着出主意,但无非是一些寻常小吃店的名字,最后阿狗还是决定用自己的名字“江阿狗”,叫得响亮。他自己不会写几个字,就请来了当时宁波越剧团小有名气的舞美王云标先生,在招牌上画了一只缸、一只麻鸭和一只黄狗,中间嵌着“汤圆”两个小字。

▶图27-2 宁波画家罗枫创作年画记录的缸鸭狗老店(www.chuimin.cn)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缸鸭狗”这个招牌,说起来还是因为江阿狗好心,被一位客人的欠债抵来的。一天,有个老秀才在店里吃了好几碗汤圆,最后却没钱付账,江阿狗也不计较。秀才说,看你这个店名是个画,大家不好传播,我给你写个店名吧。两人一商量,就用“缸鸭狗”作招牌,取“江阿狗”在宁波话里的谐音,“缸”同“江”,“鸭”同“阿”,通俗易懂,也和原来的画都对应上了。很快这个通俗有趣的招牌变得妇孺皆知,汤圆店每天顾客盈门。

▶图27-3 “缸鸭狗”汤团店外的雕塑

旧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一摸铜钿还勿够,脱落布衫当押头。”这段不少老宁波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充分说明了“缸鸭狗”汤团在当时受欢迎之程度。这家百年老字号,从城隍庙街口一家无名的露天小摊,一步一步发展到众人争相品尝的老字号品牌。近百年风雨岁月,“缸鸭狗”几经兴衰,四迁店址。1993年,“缸鸭狗”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1997年12月,“缸鸭狗”汤圆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2012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浙江采得丰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正式从江定法的后人手里,接过了这块曾经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同年12月,“缸鸭狗”新店在鄞州万达广场开张,这家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的全新门店,有70多种传统点心,除了宁波的传统点心如猪油汤圆、龙凤金团、水晶油包等,还增加了春卷、素烧鹅、八宝饭、牛肉面等大众美食。

陈开河先生,是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宁波采得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股人、浙江采得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市“缸鸭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拜师广东名厨学艺广东菜,多年来对宁波的传统甜点制作颇有研究。2009年以来陈开河为了学到最原始的汤圆手艺,无数次向“缸鸭狗”的传承人求教。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缸鸭狗”的负责人及其传承人,将毕生技艺,以及“缸鸭狗”这个金字招牌都托付给了陈开河。陈开河在掌握了“缸鸭狗”汤圆制作技艺的精髓后,为了让“缸鸭狗”的招牌点心——猪油汤圆发扬光大,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遍访民间老艺人,改良配方,尝试新技艺,结合现代人口味的变化推陈出新,在保证原有风味的同时,制作出了多种少了油腻的宁波猪油汤团。

陈开河跟师傅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美味就在食材本身,简单调味,还原老底子的味道,才是做食物的根本。”所以,“缸鸭狗”在食材的选择上近乎苛刻。越是简单的食物,要做好越是不简单:包汤圆用的糯米粉,是从上百种稻米中选出口感最佳的糯米,用清水浸泡3天,细细水磨然后沥干而成的;其馅选用优质猪板油、白糖和黑芝麻,再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秘制而成;桂花要最好的不落地金桂,要一家一家去农户家收购,为的就是成千上万个顾客吃过后的那一声“好”。

▶图27-4 手工制作汤团

陈开河先生坚持“缸鸭狗”的每一颗汤圆一定要手工来搓,一定要有手心的温度,而不是完全由冰冷的机器替代,尽管这会增加非常大的人工成本负担,还会拉长工时。然而,正是由于陈开河先生的坚持,我们依然能在“缸鸭狗”看到完整的宁波汤团制作过程——制馅、包制、收拢、搓圆,手里的动作一气呵成,令人目不暇接。看着师傅们娴熟地制作宁波汤团也是一种享受,有点像梅兰芳先生翘着兰花指,越剧演员甩水袖,轻巧熟练。没过多久,案板上就多了许多圆滚滚的白胖团子。接着,将这些胖团子放入沸水中,拿勺子顺时针沿着锅沿转动,慢慢地胖团子一个个浮起来,一锅汤圆就煮好了。

只见,色白如玉、柔滑细腻的汤圆上还点缀着一抹桂花蜜,一口咬下去,汤圆皮糯而不粘,馅甜而不腻,喷香烫嘴的猪油芝麻慢慢流出,就着软糯的汤圆皮子吞下去,那温暖的感觉像小时候的味道。

“宁波猪油汤圆”一直是“缸鸭狗”的镇店之宝,至今都没有变过。从1926年开始,整整92年,33580天的执着精进,只有这样的坚持与用心,才能让每一颗汤圆真正有了温度。“缸鸭狗”近百年的中华老字号,沉淀的是宁波独特的饮食文化,承载的是宁波好几代人记忆里的年味。

元宵佳节时,月满人团圆,吃一碗汤圆,守住春节后的最后一个团圆,或许这就是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