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镇海口海防历史

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镇海口海防历史

【摘要】: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民间文学镇海区省级2016年

各位团友,大家好!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自明朝中叶以来,这里共发生大小战事46起。先后经历了抗倭、抗英、抗法和抗日四次闻名中外的反侵略战争,镇海口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英勇人物和事迹,以及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在抗倭时期,名将戚继光镇守镇海、鏖战甬江南北,威扬史册。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朝廷之命,守卫镇海。他亲赴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了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战士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不准士兵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洽,时人称为戚家军。

据传,戚继光著名的“鸳鸳阵”法,就是在招宝山上发明的。戚继光根据与倭寇的作战经验和江南水乡特点,总结创造出“鸳鸳阵”法。此阵法以11人为一编队,最前面的为队长,后面两人持狼筅。因镇海盛产毛竹,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制成狼筅这一特殊兵器。战斗时,倭寇长刀虽然锋利,却砍不断毛竹软枝,从而获得有利战机。接下来,两人,一人持长牌、一人持藤牌,长牌手遮挡倭寇的重箭,藤牌手既可与敌近战,也可与长牌手一起掩护后队前进。后队4人,两人持长矛,两人持短兵。这种阵法:长、短兵器结合,机动、灵活、严密、有效。鸳鸯阵法在随后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屡屡得手,令倭寇兵器失效,使倭寇闻风丧胆,落海而逃。

在镇海七年间,戚继光抗倭九战九捷。离开镇海时,他站在招宝山上,远眺甬江口,写下动人诗篇:“南北驱驰报主恩,江边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此外,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常驻镇海,数次击败倭寇。后来,俞大猷调任直隶副总兵,镇海百姓请留不成,就在城东镇远门内建立都督俞公祠,并立碑四方,记其功绩。

卢镗也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他熟知兵法,智勇双全。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卢镗根据抗倭经验,力主在招宝山上建筑城堡。1562年,军民努力半年,城堡竣工,取名“威远城”,在里面屯兵设火器守卫,从此倭寇不敢接近。这是中国古代东南沿海一带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城郭。它雄立于招宝山之巅,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座威远城后来在鸦片战争和抗法战争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卢镗驻镇海时,他书写“流芳”两个凝重大字,刻石立碑在当时的泮池旁边,激励自己和将士们抗倭卫国的意志,现迁移至梓荫山下。可以说威远城的每一块石头都洒过爱国志士的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凝聚成了不畏强暴、英勇无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只留下四门锈迹斑斓的铁炮依旧散落在山坡的草丛间,仿佛诉说着战争的无情,提醒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繁荣。今天,我们从古炮边走过,仰望招宝山,自豪和振奋之感油然而生。镇海招宝山见证了这场百余年前绝无仅有的胜利,对今天的国人而言,仍然是一种巨大的激励。

▶图26-1 招宝山威远城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与裕谦在镇海亲自督战,血战英军。1841年6月10日,林则徐直抵镇海,下榻梓荫山麓蛟川书院。他四上招宝山、数出镇海口,不避艰险,察看形势,对炮位安设、海防加固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加强了镇海的防务。1994年,就在当年林公住过的地方,林则徐纪念堂落成,作为对这位英雄的永恒纪念。

提起清末对外战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然而,在清末的镇海,却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海岸保卫战——中法镇海保卫战的胜利。1885年3月1日,法军司令孤拔亲自率领远东舰队进攻镇海口招宝山炮台,企图夺取东南沿海要害之地——镇海口,给清政府施加压力。面对船坚炮利的法国舰队,炮台守备吴杰等爱国将领带领大军坚决抵抗。(www.chuimin.cn)

吴杰勘察地型,以居高临下之势,在甬江两边的招宝山和金鸡山头设立炮台,形成天然屏障,在甬江里埋下水雷,打下地桩,阻断了敌舰线路。吴杰在研究了各国大炮的特性后,就地取材,用黄沙、明矾、糯米饭为原料,建糯米饭炮台,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吴杰备战时期,每过家门而不入,日夜留宿在军营,枕戈待旦在炮台,并亲自带领部下加固炮台,备足弹药,天天操练。

3月1日,正是那年的正月十六,镇海的百姓没有过好这年的元宵。下午3点,四艘法舰排成“一三”队形,向招宝山驶来。吴杰发现法舰来犯,立即果断发号令,命炮口射击,炮弹频频飞出炮台,连连击中法舰。顿时,甬江口两岸炮声隆隆,海上水柱冲天。法舰的炮弹也频频向招宝山射来,一时山头硝烟弥漫,弹如雨下。形势紧急,吴杰决定亲自发炮,他调整大炮角度,抢过火把,点燃了大炮的引火索,第一炮就击中了法军领头主舰“纽回利号”舰头,当时法军司令孤拔正是在“纽回利号”上。接着一鼓作气,再发两炮,第三炮击中“纽回利号”舰尾,尾杆倒塌,压伤法军司令孤拔。法舰上一片混乱,被迫降下红旗,宣布休战,狼狈逃窜。

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终于取得胜利,宁波的大门“防守完固,毫无损伤,实数十年洋人入华所仅见”。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最后以镇海军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而且是中国近代唯一取得胜利的海岸保卫战。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1936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鼓舞镇海人民抗战热情,纪念这位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祖国海疆的英雄,镇海人民在镇海中学梓荫山上集资建造了吴公纪功碑亭,并镌“威望震欧洲,丰碑留梓荫”的楹联,供后人瞻仰。六尊古炮围护在吴公纪功碑亭的周围,这些面向东海、昂首屹立的古铁炮,是镇海军民不畏强暴、勇斗外敌的见证。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吴杰故居于2000年由政府出资进行维修,2002年吴杰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硝烟已散尽,故垒依旧在。镇海保留下的安远炮台,被我们镇海人称为糯米饭炮台。这是因为它的质地非常特殊,是由黄泥、石灰、沙粒拌上糯米熬成的粥,夯制而成的,有以柔克刚之效。中法镇海保卫战时在甬江南北两岸先后建立了12尊炮台。此外,镇海梓荫山保留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卢镗字迹碑、林则徐纪念堂等也被作为全国重点文保文物得以保存。

说到镇海的抗战,人们忘不了“七一七”抗日军登陆战。此役,我军大获全胜,侵略者被击溃,有人称它为“浙东的台儿庄战役”。直至今日,许多镇海市民还在诉说着这段历史。1940年7月初,镇海口外日舰活动日趋频繁,预示着一场海防之战即将来临。7月15日,六七艘日军汽艇突袭穿山,被我驻军击伤两艘。16日凌晨,日舰一艘接着一艘,呈S形驶向海岸,对我岸上要塞大炮炮击,我镇守官兵回击,双方命中率皆较低。天亮后,日舰退往外海,12架日机向我方各炮台投弹。17日凌晨2时许,镇海口外的日舰向要塞炮台猛烈轰击,在隆隆的火炮掩护下,数百名日军在老鼠山一带登陆了,一场残酷而壮烈的镇海保卫战打响了。登陆镇海县城的日军遭到我驻军的“纵横冲杀”。至21日,窜入江北、江南的日军皆遭到沉重打击,增援部队也来不得,驻军勇猛还击逆转战局,镇海保卫战胜利在望。“七一七”镇海保卫战,从1940年7月17日登陆开始至1940年7月22日日军溃退至海上为止,共五天五夜,镇守官兵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英勇而惨烈的保卫战。

▶图26-2 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

为了更好地传承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于1997年建成并开放,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纪念馆建成后,张震将军送来了“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题词,张爱萍将军送来了“激励民族精神,保卫祖国海疆”的题词。迟浩田上将挥毫题写下了“海疆枕戈壮,山堑铁骨雄”10个大字,并希望利用好海防遗迹对广大青少年、部队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上至军委领导人,下至部队将官,前后正好有108名将军题词签名。108名将军为海防历史纪念馆工程题词签名,成了镇海人的美谈。

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揭示了镇海自古以来作为海防重镇历史地位,弘扬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听到这里,您的内心是否也热血澎湃呢?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