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传统技艺奉化区省级2007年
各位游客,欢迎您来到“东方大港、时尚水都”的宁波,说宁波时尚,可就要从我们衣食住行当中的“衣”说起。近代和现代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国人的服装开始从峨冠博带的袍服演变为轻便实用的西式服装。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裁缝群体,他们顺应历史潮流,突破传统模式,致力西服研制,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就是开一代新风的宁波“红帮裁缝”。
裁缝是以人体为依据,通过测量制定服装号型规格,合理使用原辅料进行服装裁剪、缝制的人员。西周时的《尚书》《诗经》等资料中记载有多种衣名,如玄衣、衮衣、黄裳、绣赏等名目,朝廷设有掌管王宫缝纫之事的“缝人”;汉代时,服饰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的裁缝铺和裁缝匠人已经发展得十分兴盛;清代顾张思《土风录》载:“成衣人曰裁缝……盖本为裁剪缝缀之事,后逐以名其人。”
过去市场上很少有卖成衣,因此人们都是从布店、绸缎庄买来现成的布料,再送到裁缝那里将布料缝制成合适的衣物。于是,各式各样的裁缝店便应运而生,而裁缝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
唐宋时代鄞州有官办作场制衣,而民间男耕女织、穿针引线、裁剪缝补遍及家家户户。南宋时代,明州城内成衣裁缝铺集中在城区车轿街一带,绘于南宋的《五百罗汉图》中有僧人自制僧衣的画面,鄞县出土的唐代青铜熨斗与《罗汉图》绘制的形状一模一样,可见鄞州裁缝在民间也广为普及。
在三百余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鄞县裁缝师傅已有外出为业者,其中在北京已有店铺。清代乾隆至道光间,鄞县裁缝在上海、汉口等建立了店铺和成衣业行会。当时又称为“公会”或“公所”。鸦片战争后,宁波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来了不少蓝眼睛、红头发的洋人。宁波人习惯上称他们为“红毛人”,于是为“红毛人”做衣服的那一帮裁缝,也就被称为“红帮裁缝”。
早在18世纪末,宁波人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为主体的服务性行业,已涉足日本横滨。1921年出版的《上海总商会月刊》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清嘉庆年间,鄞县姜山孙张漕人张尚义,学了裁缝手艺没法糊口,被迫改行在渔船上帮厨烧火。一次,因遇海难,渔船漂至日本横滨,被当地水兵救起。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张尚义凭借裁缝手艺,寄居码头靠修补救生衣度日。他看到港区内有不少俄国渔民和荷兰客商都穿西装,就趁补衣之机,将洋人的西装拆开,做成样板,学习裁制,渐渐熟能生巧,成为制作西服的高手,于是回乡带儿子创立了“同义昌”西服店。张尚义的生意越做越大,又在日本东京、神户开设了分店。他多次从横滨返回故乡,带着奉化江畔的宁波人,一批接一批东渡日本,经营裁缝生意。张尚义被认为是红帮裁缝技艺的开创者。
1843年11月,襟江带海、拥有开阔腹地的上海对外开埠,逐渐成为东方大都市。一方面,远隔重洋的欧洲人猛增。另一方面,国内的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富家子弟、社会名流等追随时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西装热”。宁波自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风气开放较先,又与上海近在咫尺,这股“西装热”自然影响到了宁波。20世纪40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海通以外,商于沪上者日多,奢靡之习,由轮船运输而来……往往时式服装,甫流行于沪上,不数日,乡里之人即仿效之,有莫之能御矣。”
宁波地狭人稠,尤其是红帮发祥地鄞奉一带,人口增长造成的人与有限自然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宁波人一向有到上海谋生的传统。“西装热”给聪明能干的宁波裁缝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们纷纷涌入上海滩。一时间,开张的西服店号如雨后春笋。从1896年奉化人江良通在钜鹿路开设上海第一家西服店“和昌号”起,到1950年的50余年间,上海的西服店多时达710余家,其中宁波人开的就有420多家,占总数的60%。
1910年,奉化江口王溆浦人王才运挥洒大手笔,与两位同乡合股,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今南京东路)与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交汇处(现上海“一百”位置),开设了当时最豪华的三层十间门面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经精心经营,“荣昌祥”成为上海滩名气最大、服务最完善、信誉最可靠的专业服装店,王才运本人也被推选为南京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和上海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副会长。
清末,在上海的宁波裁缝,应革命志士徐锡麟之请,全部用手工工艺,制作了一套西装,这是中国人在国内所做的第一套西装。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横滨组织同盟会。宁波裁缝根据孙先生的意愿,以日本士官服为原型,改制设计了早期的中山装。虽然这套中山装不同于后来的形制,却迈出了中山装成为“国服”的第一步。后来“荣昌祥”在孙中山先生的指导下,改进了中山装外形,将其定型,做出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
在上海,还诞生了中国第一部西服著作。作者顾天云,1883年出生于鄞县下应。他15岁在上海学裁缝,满师后东渡日本,在东京开设了“宏泰”西服店。数年后,顾天云飞渡重洋,先后考察了欧美十多个国家,遍搜图册,列访名师,冥钩博罗,孜孜以求,积极吸纳新的款式、新的成衣技艺和经营经验。1933年,顾天云在上海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西服理论著作——《西服裁剪指南》。顾天云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还协助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王宏卿等,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工艺职业学校。
民国时期,立足于上海的红帮裁缝“荣昌祥”“培罗蒙”等曾为蒋介石等政要官员做了一大批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红帮裁缝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外国使节制作中山式或改正式的西服,红帮裁缝手工艺以优良的手工艺传统和出色的创新意识享誉中国服装行业。
从20世纪50年代起,宁波红帮裁缝成功拓展到“九省通衢”武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西部地区,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在近10年的专家评述和海内外媒体持续不断报道中,其技艺和声誉进一步扩散传播。
我们的红帮裁缝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靠的就是他们的技艺。有一则“书屑偶拾”《成衣匠的诗外功夫》写道,某家仆人去为主人定做衣服。宁波成衣匠询问他家主人的性情、年纪、状貌,以及何年得科第,独独不问尺寸。仆人觉得奇怪。成衣匠告诉他:“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衣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这种有别于单纯的量体裁衣的“诗外功夫”,正是艺术所推崇的“神形兼备”的境界。
清末社会变革,奉化江两岸的红帮裁缝兴起,替代了昔日的中装裁缝。他们做西服的“诗外功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定制西服大大小小有100多道工序,中山装有40多道工序。大致上可分为量体、裁剪、试样、定样、缝制、检验六个环节。
人的躯干和四肢千差万别,从头到脚各个部位的尺寸和比例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量体是裁缝的一项硬功夫。红帮高手不但能根据顾客的身材将衣服尺寸量准,还能在特殊情况下凭一双眼睛“以目测代量”。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红帮名店为顾客制作服装时,不仅能根据顾客看中的外国电影中的名角服饰,依样复制;也能从国外进口的月季簿中模特的摩登打扮,移花接木成为国人的时尚衣着。他们为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制作的服装,深受大师的喜爱和夸奖。(www.chuimin.cn)
原北京“红都”服装店第一任经理余元芳,1964年的一天,被周恩来总理安排到钓鱼台国宾馆,目测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夫人和王子,为他们三人做大衣、西装。余元芳不露声色,在一旁仔细观察后,默默记下三人的每一处尺寸;过两天送去三套服装,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后又惊又喜,拍手叫绝。西装的立体裁剪有别于中装的平面裁剪,要讲究人的体形,穿出人的气派和风度,而且还要通过巧妙的裁剪,弥补顾客身材的缺陷,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拿试样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做考究的西装和中山装,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入门不久的新手,要想做出来的衣服与顾客身材一模一样,穿上后非常合身,必须进行半成品试穿。一般试穿二三次,难度大的需四五次,有时甚至不惜将样衣当场剪掉,为顾客再度免费选料,重新缝制,以求得顾客的满意,树立商店的信誉。为提高技艺,不论师傅还是徒弟,都苦练基本功。例如,他们针对西服面料厚、辅料硬的特点,通过练习“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等特殊功夫,来提高运针的速度和力度。业余时间还刻苦进修英、俄、日、德等多种外语,以更好地适应一些西方侨民顾客的要求。
▶图24-1 非遗传承人蒋楠钊先生(右一)接受采访
红帮技艺以父子、师徒和工场作坊为传承方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先后有六七代传人,涌现了“东北第一把剪刀”“服装博士”“裁缝状元”“巧匠”“工艺发明师”“国服高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红帮裁缝在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西服制作的“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标准”,这成为中国缝制西服的经典。对此,我们专访了红帮裁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楠钊先生。
蒋楠钊,1947年12月生,奉化江口人,红帮裁缝,曾在奉化县服装厂、奉化四季服装厂、宁波迷霞服装厂、宁波添宏服饰有限公司等服装厂工作,曾到温州、盐城、广州、汕头等城市做师傅,曾劳务输出至摩洛哥做师傅。2009年,被评定为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据蒋先生介绍,“四个功”即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其中“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功夫进行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美观。
“九个势”是指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如袖笼山头必须做到圆顺,袖子要做成有弯势,后背要有戤势使两手伸缩方便,子口要有窝势,不向外翘,前胸要有胖势,肩头要有剩势,等等。
“十六字”标准:即“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平”是指成衣的面、里、衬平坦、不倾斜,门襟、背衩不搅不豁,无起伏。“服”指成衣不但要符合人体的尺寸大小,而且各部位凹凸曲线与人体凹凸线相一致,俗称“服帖”。“顺”指成衣缝子、各部位的线条均与人的体型线条相吻合。“直”指成衣的各种直线应挺直,无弯曲。“圆”指成衣的各部位连接线条都构成平滑圆弧。“登”指成衣穿在身上后,各部位的横线条(如胸围线、腰围线)均与地面平行。“挺”指成衣的各部位要挺括。“满”是指成衣的前胸部要丰满。“薄”是指成衣的止口、卜头等部位要做得薄,能给人以飘逸、舒适的感觉。“松”是指成衣不拉紧、不呆板,能给人一种活泼感。“匀”是指成衣面、里、衬要统一均匀。“软”是指成衣的衬头挺而不硬,有柔软之感。“活”是指成衣形成的各方面线条和曲线灵活、活络,不给人呆滞的感觉。“轻”指成衣的穿着感到轻松。“窝”是指成衣各部位,如止口、领头、袋盖、背衩,都要有窝势。“戤”是指成衣宽舒度,伸手时不扳紧,手放直时戤龙不绉。
以上十六字,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在一件服装上,就能显示出红帮特色工艺的特点。在女式服装上还体现镶色、嵌条、滚边、切图、绣花等工艺特点,使女子服饰造型上更优美,有时代特色。
据了解,蒋楠钊32岁的时候,开始带徒弟。在徒弟们看来,蒋楠钊浑身上下洋溢着红帮裁缝的魅力。2001年,蒋楠钊收了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俞武军,这个徒弟悟性极好,深得蒋楠钊的中意,现开了一家私人定制的西服制作工作室。俞武军在“红帮裁缝”的基础上,加入当下的流行元素,缝制新款西服。如今,俞武军已是名声在外,常有宁海、象山、三门等地的顾客找上门来定制西服,由于其手艺精良,许多顾客都成了回头客。68岁的时候,蒋楠钊正式退休了,但蒋楠钊退而不休,依旧有服装厂来请他去做师傅,蒋楠钊推辞不过,就欣然接受,红帮裁缝这一行当已深嵌在他的血脉中。如今,蒋楠钊的关门弟子俞武军也打算收徒了,要将红帮裁缝的技艺传承下去。
▶图24-2 俞武军先生介绍红帮裁缝技艺
据介绍,红帮裁缝曾经流传着这样两句话:“精工细作,久不走样。”这才是红帮裁缝的一贯宗旨和承诺。要做到这两句话的承诺,绝非易事。宁波红帮裁缝把衣服当作“太公”一样,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红帮裁缝对定制西服有规范的程序、严格的工艺。因此,他们制作的西服美观大方、舒适合体,既是人们的生活日用品,也是美化人体装饰品,还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所以说西服是“技术加艺术”的产物。
红帮裁缝在讲究技艺的同时,十分重视无微不至的服务。除了一般商人都会注意的和气生财、笑脸相迎之类的生意经外,红帮裁缝还有他们的许多独到之处。例如,客人来店定做衣服,不仅要记住他的姓名、地址、职业等信息,更要记住他上次定做过什么衣服。心中有了底,等他下次再来时,在接待时就可以谈及上一次衣服的款式、面料等,同时介绍区别于上次衣服的花色料子。这样,他一定既高兴又佩服,新的生意又可成交了。碰到顾客进店后突然下起雨或雪,当他起身回去时,你要撑开雨伞,送他上车。每逢春秋两季,店里给做过衣服的老顾客一一发信,告诉顾客现在是换季之时,新货已到,恭候您的光临。信中一并附上面料小样,注明品质特色、流行情况。顾客收到这样周到热情的信件后,大多会及时回信,或亲自来店。红帮裁缝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经营方法,是他们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尤其是他们强调的西服制作的“一对一”人性化服务,在工业流水线大批量成衣的今天,尚属凤毛麟角,分外可贵。这样精工细作做成的西服,实质上已超越了单纯服装的含义,而成为一种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红帮裁缝技艺的历史贡献还不仅仅于此,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地将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注入服装中去。一件衣服上要有几只口袋、袋盖的形状、纽扣的数量、领口的设计,都有独特的文化内蕴。即使是今天,红帮前人对服饰文化的精彩诠释,仍让后人们惊叹不已,受用不尽。正是有了一整套基于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又合乎中国实情的制作体系和理论体系,红帮裁缝在发展了二三十年后,已不再是个只会实干、只求实功实利的民间自发的初级流派,而是一个有理论支持、名师辈出、名店林立、著名产品不断涌现,具有良好的培训机制,在全国服装行业中独领风骚,引导中国服装艺术新潮、主潮的主导性流派。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支地方风味菜组成。这足见宁波人对咸菜的喜好程度了。而宁波菜中的鲜味,很多都是由咸鲜而产生的。图28-1宁波“三臭”图28-2宁波小吃宁波地方厨师尤善烹海鲜,技法以炖、烤、蒸著称。图28-3红膏炝蟹图28-4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作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23-10-31
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对这些外来款式、外来技艺及外来材料,宁波人积极研究、仿效,促进了宁波泥金彩漆技艺水平的提高。外国商人初到宁波,对特色鲜明的泥金彩漆极其喜爱,大量购买,市场上的泥金彩漆、工艺品被抢购一空。当时宁波的泥金彩漆从业者达五百余人,泥金彩漆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宁波泥金彩漆和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得到了重视和保护。......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