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传统技艺市本级省级2016年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八个字总结出了宁波的文化底蕴与经济实力。其中,“书藏古今”指的是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昔日一代大思想家黄宗羲就以登上天一阁为荣,发出“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惊世之叹。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天一阁素以收藏大量海内外罕见的明代地方志、科举录和手抄本著称于世。目前天一阁藏有古籍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而其中很多都是海内外的孤本,当今的文化学者无不视这些古籍为至宝。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
游客朋友们可能会问:什么叫作古籍?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没有采用现代印刷技术的书籍。这些书籍都可以叫作古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天一阁的藏书中有些是本身馆藏的藏书,有些是捐赠而来的,所以藏书或多或少都有破损,其中一级破损占0.88%,计1391册;二级破损占3.36%,计5342册;三级破损占3.31%,计5248册。一级破损濒临自毁,需抢救性修复;二级破损属于损毁严重,急需修复;三级破损属于中度破损,急需修复。
一本古籍的修复需要经过繁杂的工序,包括拍照建档—纤维检测—拆解书页—书页修复—喷润压平—折页修剪—书口撴齐—齐栏压实—装订成书等;如果碰见古籍有污垢还需要增加清洁工序,古籍残破程度高,还需要增加拼接定位等工序。各道工序无不考验人的细心、耐心和恒心。一个修复师有时修复一页就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
▶图22-1 古籍修复部分工序
在天一阁北书库旁,有一个安静的别院,从未对外开放,进入这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在这里,那些出现虫蛀、发霉、破损的古籍,经过古籍修复师的手再次“重获新生”。
四百年风雨飘摇间,岁月仿佛只是天一池里日复一日荡开的层层涟漪,古籍安然地在楼阁上休憩,全然不曾理会风流云散的往昔。然而哪里来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古籍的安然如昔全靠一群幕后英雄——天一阁古籍修复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
王金玉是1978年10月来到天一阁的,已经在天一阁修复古籍超过40年。可以说她把自己的半辈子都献给了古籍修复。采访中了解到其实王老师一开始的工作并不是古籍修复。据王老师说,高中毕业时的她曾经去面试过北京芭蕾舞团,但是没有成功。后来被宁波甬剧团录取。在甬剧团待了不到半年后转业来到了天一阁。当时与王老师一起来的还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女孩子坚持了一年后转行离开了。男孩子待了三年也最终离开了天一阁。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古籍修复是一项乏味枯燥的工作。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一样的内容。如果裱画那就得一整天都站着,一般的女孩子身体是承受不了的。即便是这样王老师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40年。当然中途面对更好更轻松的工作机会王老师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是一想到自己已经在古籍修复上献出了20年的时光岁月,自己现在不仅仅是古籍修复,对书画装裱和碑帖修复等也都非常熟悉了,如果放弃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天一阁的古籍碑帖来说更是一种损失。所以王老师说她舍不得。舍不得自己已经献出的青春岁月,更舍不得天一阁的古籍书画。(www.chuimin.cn)
▶图22-2 非遗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左一)接受采访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既然王老师一开始是在甬剧团工作的,说明她的性格是活泼好动型的,那么她是怎么在安静的天一阁里坚持下来的?对此王老师表示自己其实是一个动静皆宜的人,从小既喜欢唱歌、跳舞、打羽毛球,也可以安静下来去做一件事情。小学时,老师曾让她和另外几名女同学一起绣一个枕头套,当时王老师就体现出了自己耐心细心的一面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绣完的作品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只有喜欢和热爱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现在的天一阁拥有一支包括王金玉老师在内的14人组成的修复团队,这14人里面一部分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因为喜欢古籍修复所以来到天一阁。国家真正开始重视古籍修复是在2007年。2007年以前国家也有在办各种古籍修复培训班,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依然很少,当时全国所有修复师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人。2007年之后,国家开始了古籍保护计划。2009年底国家评定了12家古籍修复中心,天一阁就是其中之一。12家修复中心里面,只有天一阁是博物馆级别,剩下的都是省级图书馆或者大学图书馆;当时浙江也只有浙江省图书馆和天一阁博物馆入选。
1978年王金玉来到天一阁时,天一阁已经有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小小的修复团队。当时的天一阁还没有对外开放。古籍修复也是没有规律地从库存中随便拿起一本就进行修复。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最先开始的是科举录,从开始一直到2012年才修复完成所有科举录,这一修就花了20多年的时间。后来随着修复技艺的不断提高,加上修复师队伍的壮大,修复效率也是明显提高了。2011年开始的是地方志的修复,到了2015年地方志的修复也基本完成了。除了天一阁拥有的古籍外,还有不少大家族会来请求天一阁帮忙修复家谱或者家族收藏的古籍。但是古籍修复是非常繁杂的工作,所以修复价格也很高。每当这个时候,天一阁的工作人员就会说服这些家族,把修复好的古籍捐献给天一阁,这样天一阁就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古籍存放保护条件很苛刻,如果修复完成,不能很好地保护起来,那么花时间花金钱去修复它也没有意义。天一阁在修复完成后也会复制一份送给这些家族,原件就由天一阁保存起来。所以大部分珍惜这些古籍、爱惜这些古籍的人都会同意。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王老师说修复前,它们在书库里。修复后,它们依然在书库里。因为古籍的保存对湿度、温度、光照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老百姓实际上很难接触到古籍。目前天一阁最想要做的就是将古籍修复成果社会化、数字化,让公众共享古籍修复成果,这将是对王老师及其团队工作的最大肯定。
如行医救人一般,修复师救的是书。他们以手拂书,感受历史的清脆与厚重,听闻其历经年岁的缱绻细语,十余道烦琐工序,一一耐着性子做到极致。为一物所专,而且专得长情、细腻,这一份匠心,守得深重。一人为书痴,一族守世代。天一阁的传承接力棒由范钦传给了范氏族人,接着又传到了天一阁的守护者身上。“择一事,终一生”,一群在日复一日中默默坚守的修书人,让古老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演绎着令人赞叹的“工匠精神”。听到这里,您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触呢?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图22-3 天一阁的古籍修复师们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支地方风味菜组成。这足见宁波人对咸菜的喜好程度了。而宁波菜中的鲜味,很多都是由咸鲜而产生的。图28-1宁波“三臭”图28-2宁波小吃宁波地方厨师尤善烹海鲜,技法以炖、烤、蒸著称。图28-3红膏炝蟹图28-4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作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23-10-31
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因地处奉化,这项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奉化布龙。1955年2月,奉化布龙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省城。目前,奉化全市共有40余条布龙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作用。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