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摘要】: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技艺余姚市国家级2011年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唐元和八年,也就是公元813年的春天,郁郁不得志的李贺,决定辞官东归故里。临别前,他作了一首诗相赠好友,写到最后一句“此别定沾臆,越布先裁巾”时,李贺不舍的泪水把胸口的衣襟都浸湿了。而又有谁能想到,大诗人用来拭泪的手帕竟是“越布”裁的。因古代余姚旧属绍兴越地,故余姚土布史称“越布”。

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基地之一。历史上余姚棉花的种植面积曾一度占到浙江省的百分之四十,故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浙花出余姚”之说。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姚花”的高产量和高品质,勤劳的余姚人又用智慧将它织成了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21-1 余姚土布

按照如今的眼光看,余姚土布没有丝的柔软,也没有绸的华丽,可它却是用最朴实的材料——棉花织成的。全棉的材质没有经过任何的化学处理,不仅环保,透气性也特别好,冬暖夏凉,越洗越软。相传东汉刘秀的大臣陆闳非常喜欢穿着越布,刘秀见了爱不释手,便把越布列为贡品,余姚土布从此兴盛起来。南宋以前,以麻、葛为主要原料,南宋以后改用棉花;元时全国设四大木棉提举司,其中浙东木棉提举司便设在余姚,当时的“小江布”风行全国;民国以来,余姚土布一直为外销之大宗。

作为历史上的产棉区,旧时的余姚,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萧萧经纬动鸣车,一夕秋风指鬓斜。织女黄姑相见后,灯前齐纺木棉花。”这是清代文人张羲年在《姚江竹枝词》中描绘余姚村妇纺纱织布的热闹场景。两千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不论百姓或是达贵都有穿着土布的传统,余姚土布也就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制衣材料。因此,在那个男耕女织的传统时代,农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织布,这是评价她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别看这余姚土布不起眼,它的制作技艺却是从汉朝流传至今的,十分复杂: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等,要经过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还需涉及摇车、经架、梭子、内布机、纺纱机、弹棉机、织布机等50多项织布工具及其附件。在这些复杂的工序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设计经线,因为它决定着土布的花纹和质地。一般的花纹土布有632根各色花线,让人眼花缭乱。所以织布的时候头脑要清醒,手脚要配合。织布机上面的手不停地穿梭放线,下面的两只脚控制两根踏板。梭子在经好的棉线里来回穿梭,引入纬线。经纬交错,极其繁复,绕错一根就得重新来过。伴随着唧唧复唧唧的声响,土布像流水一般,倾泻而出。

如此严谨的工艺使得余姚土布种类繁多、极具特色,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布匹织成后,可以被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穿着的衣物外,还可制成床单、被套、毛巾、桌布、窗帘布等家庭纺织产品。余姚土布因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繁多、实用美观、用途广泛而闻名全国。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这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织布技艺,衍生出许多,如“请布神”“摸鸡蛋讨彩头”等相关民俗民习,对研究江南一带的纺织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传统商业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图21-2 余姚土布制品

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随着机械纺织业的兴起,手工作坊逐渐被现代棉纺企业所替代,目前还在从事余姚土布生产的民间作坊已经很少。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

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今慈溪小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的母亲是村里闻名的巧妇,织得一手好布。受母亲影响,王桂凤从小就对纺纱织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众人一年四季要穿的衣裤、要盖的被褥等,全靠母亲起早摸黑纺织。因此,她和姐妹自懂事起就要帮母亲分担拖花锭、纺纱、调纱等织布的辅助工作。十四五岁时,心灵手巧的王桂凤已从母亲那儿学会了制作土布的全套流程工艺。(www.chuimin.cn)

▶图21-3 非遗传承人王桂凤老人在制作土布

1955年,年仅20岁的王桂凤嫁到余姚小曹娥镇建民村,她带了好几匹亲手织成的土布当作嫁妆,同时也带来了制作余姚土布的一手绝活。当时,王桂凤看到许多人将挑剩下的烂花桃、僵桃丢弃一旁,觉得甚为可惜,便把它们带回家,仔细地剥出烂黄花头,细心拣晒。经过她的精心编织,劣质棉花变废为宝,成了一匹匹别具风格的紫花布。她发明的紫花布花色秀美、质地精良,深受乡邻喜爱。她一下子就成了有名的织布能手,经常有附近的姑娘阿嫂上门,取经学习,朴实厚道的王桂凤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为她们指点纺织的诀窍。在她的带领下,小曹娥镇掀起了土布制作热潮。

王桂凤与老伴的生活也和这余姚土布一样,过得热火朝天,很快有了三个女儿。那个年代的余姚农村有一个风俗,女儿出嫁时,娘家要准备许多跟土布有关的嫁妆,另外陪嫁的樟木箱里也少不了几匹压箱底的花色土布。王桂凤共有三个女儿,因此,她的织布任务非常繁重。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料理完家务后,就坐在纺车或织布机前劳作。等大女儿懂事后,她又手把手地教她纺纱织布。

一年又一年,“咿呀”作响的织布机陪着王桂凤从青春走入暮年。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日益发达,人们开始喜欢那些色泽鲜艳、轻薄飘逸的化纤织料,土布受到冷落,村庄里的机杼声也渐渐消失了。王桂凤摩挲着早早为女儿精心准备的一匹匹土布,显得很失落。“等她们出嫁时,我还是按着老规矩,给她们的嫁妆箱里垫上几块土布料,算是我当娘的一点心意吧。”可是没过几年,女儿们嫌母亲赠送的土布棉被料厚重还占地方,又“还”给了她。出于对土布的深厚感情,王桂凤把它们一一细心收藏起来。为此,老伴还调侃她为“收藏家”。

随着现代化纺织业的兴起,许多家庭的织布机、摇车等纺织工具闲置了起来,要么落满蛛网尘灰,要么破败散架,有些人家嫌占地方,甚至卖掉或劈开当柴烧。王桂凤舍不得抛下那台陪伴她大半辈子的织布机,一有空就坐上去踩几下,织一点自己及家人要穿用的布。后来她在织布机上改织尼龙袋、草席、草包,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编织的喜爱。

直到2007年的一天,小曹娥镇要举办一场民间工艺技能大赛,王桂凤在老伴的鼓励下,从柜子中翻出珍藏多年的“收藏品”——给女儿织的土布嫁妆,并带着它去参赛。凭借娴熟高超的织技,她获得了银奖。余姚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向她颁发了“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荣誉证书,随后通过调研整理,把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2008年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人员来到小曹娥镇,采访王桂凤母女两代人,围绕她们制作土布的流程,摄制成《从棉花到衣服》,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播出。土布阿婆上央视了,王桂凤的名气一下子传开了!

自此之后,王桂凤身上多了一份重任,为此,她经常应邀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示范传授、培训讲解等活动。2009年9月,她与女儿赴义乌参加了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从2013年起,她多次参加由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阿拉非遗汇活动,向观众展示娴熟高超的余姚土布纺织技艺。这几年,她还鼓励大女儿放下家务事,与她一起投身余姚土布技艺的传承事业,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教会了二女儿掌握整套土布制作技艺。现在两个女儿成了她的得力助手。2018年6月,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证书送到王桂凤手上时,老人乐开了花,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好,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乡下老太婆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图21-4 王桂凤老人在宣传非遗

余姚政府也对弘扬和传承余姚土布文化十分重视,帮助王桂凤重新启动余姚土布家庭作坊。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余姚土布的传承刻不容缓。王桂凤除了因常年劳作腰背显得佝偻外,精神、气色均不错,尤其当她坐上布机拿起梭子时,动作麻利、神采奕奕。如今,耄耋之年的她重拾技艺、开班授徒,要把余姚土布传承下去。2017年7月,一座全面展示余姚土布文化历史、制作技艺及制作成品、劳动器具的余姚土布展示馆,在小曹娥镇朗海村落成开放。展示馆的开设,让人们走进土布,爱上土布,通过历史、工具,人们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这是国家级非遗文化。

近年来,一些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环保舒适、结实柔软的土布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这让与织布机相伴一生的老人甚感欣慰。日复一日,阿婆额头上的纹路,犹如织布机上棉线的倒影。岁月如梭,编织着世间最朴实无华的经纬。如今,在王桂凤家庭作坊里,那架“宝贝”一般的织布机不再只有她一个孤零零的身影。人来人去,光阴流转,余姚土布这一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收获着一段段佳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