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传统技艺余姚市国家级2011年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唐元和八年,也就是公元813年的春天,郁郁不得志的李贺,决定辞官东归故里。临别前,他作了一首诗相赠好友,写到最后一句“此别定沾臆,越布先裁巾”时,李贺不舍的泪水把胸口的衣襟都浸湿了。而又有谁能想到,大诗人用来拭泪的手帕竟是“越布”裁的。因古代余姚旧属绍兴越地,故余姚土布史称“越布”。
余姚地处浙东沿海,濒临杭州湾,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基地之一。历史上余姚棉花的种植面积曾一度占到浙江省的百分之四十,故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有“浙花出余姚”之说。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姚花”的高产量和高品质,勤劳的余姚人又用智慧将它织成了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21-1 余姚土布
按照如今的眼光看,余姚土布没有丝的柔软,也没有绸的华丽,可它却是用最朴实的材料——棉花织成的。全棉的材质没有经过任何的化学处理,不仅环保,透气性也特别好,冬暖夏凉,越洗越软。相传东汉刘秀的大臣陆闳非常喜欢穿着越布,刘秀见了爱不释手,便把越布列为贡品,余姚土布从此兴盛起来。南宋以前,以麻、葛为主要原料,南宋以后改用棉花;元时全国设四大木棉提举司,其中浙东木棉提举司便设在余姚,当时的“小江布”风行全国;民国以来,余姚土布一直为外销之大宗。
作为历史上的产棉区,旧时的余姚,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萧萧经纬动鸣车,一夕秋风指鬓斜。织女黄姑相见后,灯前齐纺木棉花。”这是清代文人张羲年在《姚江竹枝词》中描绘余姚村妇纺纱织布的热闹场景。两千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不论百姓或是达贵都有穿着土布的传统,余姚土布也就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制衣材料。因此,在那个男耕女织的传统时代,农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织布,这是评价她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别看这余姚土布不起眼,它的制作技艺却是从汉朝流传至今的,十分复杂: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等,要经过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还需涉及摇车、经架、梭子、内布机、纺纱机、弹棉机、织布机等50多项织布工具及其附件。在这些复杂的工序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设计经线,因为它决定着土布的花纹和质地。一般的花纹土布有632根各色花线,让人眼花缭乱。所以织布的时候头脑要清醒,手脚要配合。织布机上面的手不停地穿梭放线,下面的两只脚控制两根踏板。梭子在经好的棉线里来回穿梭,引入纬线。经纬交错,极其繁复,绕错一根就得重新来过。伴随着唧唧复唧唧的声响,土布像流水一般,倾泻而出。
如此严谨的工艺使得余姚土布种类繁多、极具特色,有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条子布等。布匹织成后,可以被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日常穿着的衣物外,还可制成床单、被套、毛巾、桌布、窗帘布等家庭纺织产品。余姚土布因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繁多、实用美观、用途广泛而闻名全国。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这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织布技艺,衍生出许多,如“请布神”“摸鸡蛋讨彩头”等相关民俗民习,对研究江南一带的纺织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传统商业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图21-2 余姚土布制品
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随着机械纺织业的兴起,手工作坊逐渐被现代棉纺企业所替代,目前还在从事余姚土布生产的民间作坊已经很少。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
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今慈溪小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的母亲是村里闻名的巧妇,织得一手好布。受母亲影响,王桂凤从小就对纺纱织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众人一年四季要穿的衣裤、要盖的被褥等,全靠母亲起早摸黑纺织。因此,她和姐妹自懂事起就要帮母亲分担拖花锭、纺纱、调纱等织布的辅助工作。十四五岁时,心灵手巧的王桂凤已从母亲那儿学会了制作土布的全套流程工艺。(www.chuimin.cn)
▶图21-3 非遗传承人王桂凤老人在制作土布
1955年,年仅20岁的王桂凤嫁到余姚小曹娥镇建民村,她带了好几匹亲手织成的土布当作嫁妆,同时也带来了制作余姚土布的一手绝活。当时,王桂凤看到许多人将挑剩下的烂花桃、僵桃丢弃一旁,觉得甚为可惜,便把它们带回家,仔细地剥出烂黄花头,细心拣晒。经过她的精心编织,劣质棉花变废为宝,成了一匹匹别具风格的紫花布。她发明的紫花布花色秀美、质地精良,深受乡邻喜爱。她一下子就成了有名的织布能手,经常有附近的姑娘阿嫂上门,取经学习,朴实厚道的王桂凤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为她们指点纺织的诀窍。在她的带领下,小曹娥镇掀起了土布制作热潮。
王桂凤与老伴的生活也和这余姚土布一样,过得热火朝天,很快有了三个女儿。那个年代的余姚农村有一个风俗,女儿出嫁时,娘家要准备许多跟土布有关的嫁妆,另外陪嫁的樟木箱里也少不了几匹压箱底的花色土布。王桂凤共有三个女儿,因此,她的织布任务非常繁重。每天,天蒙蒙亮就得起床,料理完家务后,就坐在纺车或织布机前劳作。等大女儿懂事后,她又手把手地教她纺纱织布。
一年又一年,“咿呀”作响的织布机陪着王桂凤从青春走入暮年。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日益发达,人们开始喜欢那些色泽鲜艳、轻薄飘逸的化纤织料,土布受到冷落,村庄里的机杼声也渐渐消失了。王桂凤摩挲着早早为女儿精心准备的一匹匹土布,显得很失落。“等她们出嫁时,我还是按着老规矩,给她们的嫁妆箱里垫上几块土布料,算是我当娘的一点心意吧。”可是没过几年,女儿们嫌母亲赠送的土布棉被料厚重还占地方,又“还”给了她。出于对土布的深厚感情,王桂凤把它们一一细心收藏起来。为此,老伴还调侃她为“收藏家”。
随着现代化纺织业的兴起,许多家庭的织布机、摇车等纺织工具闲置了起来,要么落满蛛网尘灰,要么破败散架,有些人家嫌占地方,甚至卖掉或劈开当柴烧。王桂凤舍不得抛下那台陪伴她大半辈子的织布机,一有空就坐上去踩几下,织一点自己及家人要穿用的布。后来她在织布机上改织尼龙袋、草席、草包,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编织的喜爱。
直到2007年的一天,小曹娥镇要举办一场民间工艺技能大赛,王桂凤在老伴的鼓励下,从柜子中翻出珍藏多年的“收藏品”——给女儿织的土布嫁妆,并带着它去参赛。凭借娴熟高超的织技,她获得了银奖。余姚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向她颁发了“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荣誉证书,随后通过调研整理,把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项目。
2008年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人员来到小曹娥镇,采访王桂凤母女两代人,围绕她们制作土布的流程,摄制成《从棉花到衣服》,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播出。土布阿婆上央视了,王桂凤的名气一下子传开了!
自此之后,王桂凤身上多了一份重任,为此,她经常应邀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示范传授、培训讲解等活动。2009年9月,她与女儿赴义乌参加了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从2013年起,她多次参加由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阿拉非遗汇活动,向观众展示娴熟高超的余姚土布纺织技艺。这几年,她还鼓励大女儿放下家务事,与她一起投身余姚土布技艺的传承事业,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教会了二女儿掌握整套土布制作技艺。现在两个女儿成了她的得力助手。2018年6月,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证书送到王桂凤手上时,老人乐开了花,激动得一个晚上没睡好,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乡下老太婆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图21-4 王桂凤老人在宣传非遗
余姚政府也对弘扬和传承余姚土布文化十分重视,帮助王桂凤重新启动余姚土布家庭作坊。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余姚土布的传承刻不容缓。王桂凤除了因常年劳作腰背显得佝偻外,精神、气色均不错,尤其当她坐上布机拿起梭子时,动作麻利、神采奕奕。如今,耄耋之年的她重拾技艺、开班授徒,要把余姚土布传承下去。2017年7月,一座全面展示余姚土布文化历史、制作技艺及制作成品、劳动器具的余姚土布展示馆,在小曹娥镇朗海村落成开放。展示馆的开设,让人们走进土布,爱上土布,通过历史、工具,人们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这是国家级非遗文化。
近年来,一些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环保舒适、结实柔软的土布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这让与织布机相伴一生的老人甚感欣慰。日复一日,阿婆额头上的纹路,犹如织布机上棉线的倒影。岁月如梭,编织着世间最朴实无华的经纬。如今,在王桂凤家庭作坊里,那架“宝贝”一般的织布机不再只有她一个孤零零的身影。人来人去,光阴流转,余姚土布这一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不断收获着一段段佳话。谢谢!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
2023-10-31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支地方风味菜组成。这足见宁波人对咸菜的喜好程度了。而宁波菜中的鲜味,很多都是由咸鲜而产生的。图28-1宁波“三臭”图28-2宁波小吃宁波地方厨师尤善烹海鲜,技法以炖、烤、蒸著称。图28-3红膏炝蟹图28-4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作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因地处奉化,这项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奉化布龙。1955年2月,奉化布龙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省城。目前,奉化全市共有40余条布龙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作用。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