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紫林坊艺术馆的骨木镶嵌故事介绍

宁波紫林坊艺术馆的骨木镶嵌故事介绍

【摘要】:今天我们走进紫林坊艺术馆,为大家讲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的故事。图19-1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该作品集骨嵌技艺之大成,将骨木镶嵌传统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大家请看这一对骨木镶嵌百子瓶。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本可以分为传统家具、生活用品,建筑装饰三大类别。

传统美术鄞州区国家级2008年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走进紫林坊艺术馆,为大家讲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的故事。紫林坊艺术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明伟先生筹资建造的,占地6.6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耗资2200万元,是宁波市首家免费对外开放的民办博物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紫林坊艺术馆,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四面环水,外墙现代时尚而简约,馆内又颇具江南园林之雅致,是一座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元素于一体的三层围廊式建筑。馆内巧妙运用“太极生两仪”的设计理念,于水池两边各置四扇“月洞门”,门内各设琴棋书画四景,令整个艺术馆内翰墨飘香、余音绕梁,处处弥漫着诗意与浪漫。大家请随我走进博物馆参观。

一楼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展示厅,详细地介绍了骨木镶嵌的历史渊源、历史沿革、传承谱系,以及制作流程,被授予“骨木镶嵌传承基地”。其中陈列展出的一张投资280多万、耗时8000余工的“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堪为镇馆之宝。特大月洞式架子床,高2.9米、宽2.7米、深2.5米的万工床,构件数量有95个黄杨木吉子、7块黄杨木牙板、7块黄杨木花板、60块骨木镶嵌花板、18块双面雕刻的围屏,围屏正反面分别是18块浅浮雕、24幅花卉图、12幅古代仕女图。其中,古代仕女图由宁波市著名画家何月桂所作,而花卉图则出自宁海画家陈龙的笔下。使用吉子500只,耗材8余吨,该床500多只吉子是由70多岁的老木工李宪成先生制作而成。

▶图19-1 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

该作品集骨嵌技艺之大成,将骨木镶嵌传统技艺发挥到了极致。作品精雕细刻,象牙和紫檀的镶嵌、牛骨和黄杨的镶嵌分别散落于床的各处细节,如坐栏、藻井、直柱、横梁等处,令人无不叫绝。

此外,一楼还设有群星展厅,常年有各类艺术品展览、书画展览、摄影展览,以及设计展览等展出,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场精神盛宴。

参观完一楼,大家请跟我上二楼参观。二楼设沉香阁、百件骨木镶嵌精品展示厅(民俗展示厅、文房展示厅、杂件展示厅),收藏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先生三十余年来创作的百余件艺术精品。“百件骨木镶嵌精品展示厅”陈列的是陈明伟先生亲自设计制作的骨木镶嵌精品,其镶嵌牛骨、黄杨木,制作手法采用平嵌、高嵌、高平混合嵌等,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大家请看这一对骨木镶嵌百子瓶。有谁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吗?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是采用大红酸枝为原料,镶嵌黄杨木与牛骨制作而成的。尺寸大小是:直径33厘米,高度96厘米。该瓶采用高嵌手法制作,镶嵌百子图,上下镶嵌回纹;百子图,又称百子迎福图、百子嬉春图、百子戏春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由于“百”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是指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一种极至的状态。百子也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在中国,上到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愿意在喜庆时,甚至平时用上它。

▶图19-2 骨木镶嵌百子瓶

这对骨木镶嵌百子瓶,既有寿,又有福,福寿双全,福寿双至,两全其美,尤其是其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无可挑剔,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更让人爱不释手,匠心独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二楼“沉香阁”,室内珍藏的是二十余件以“一片万金”的印尼沉香为原材料雕刻而成的沉香“佛教十大法器”,可谓极其罕见,价值连城。

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三楼,本楼层建有“黄良起拓片艺术馆”,收藏了关于罗汉和21世纪书画名家作品的1020个拓片,其中“500罗汉”全国只有唯一的一套,原件已在灵隐寺封存。此外,一至三层长廊墙上挂着由陈明伟大师亲笔画像的鄞州50名历史名人,从唐代《本草拾遗》陈藏器至近代科学院士断臂再植之父陈忠伟等,跨越历史1300多年。

骨木镶嵌是宁波特有的传统工艺,早在隋唐时期一直被列为贡品,到清朝中期已享有“图案古朴,奏雕工致,手艺精绝,凡同汉画”的盛誉。《鄞县县志》曾记载,“宁渡骨木镶嵌图案古拙,几同汉画,手工精绝,奏刀工致,尚不落伍”。骨木镶嵌是宁式家具的工艺特色之一,在明清时期的浙东地区非常流行,镶嵌材料多为牛骨、螺钿、黄杨木等。镶嵌的木坯选好后,需要起槽、嵌花纹、打磨雕刻、髹漆,一套工序下来,木坯华丽转变成家具,镶嵌材料的雅致和木材的古朴相映成趣。

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基本可以分为传统家具、生活用品,建筑装饰三大类别。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骨木镶嵌采用牛骨、黄杨木等各种材料,在木坯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经过打磨雕刻,再髹漆而成。有高嵌、平嵌和高平嵌混合三种,制作工艺复杂,要求很高,越是名贵的木材,工艺越是讲究。主要分为拷贝、贴花、钉骨、锯花、排花、胶花、拨针、凿槽、平底、修边、胶合、刨平、线雕等工序。下面听我为大家逐一介绍。

(1)拷贝

拷贝是指用拷贝纸(也称硫酸纸,约60克)把骨木镶嵌的设计图稿复写拷贝的过程。拷贝纸半透明,类似于绘图纸。这种纸很适合用来拷贝,又容易和糨糊胶合拼凑,很多工匠都用它来复写图稿。拷贝的工序和牛骨处理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传统的设计稿都用手绘而成,要看绘图效果,只能用毛笔和墨来填充对比。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了复印机后,拷贝就很简单了,只需将图稿复印即可。

(2)贴花

贴花是指把已拷贝下来的图稿轮廓按照骨片的大小进行排列的过程。由于受骨片尺寸的限制,不能完全按图样来进行排列,很多地方都要分开剪成若干小块贴到骨片上,但是在分开剪图稿的时候,也很有讲究,如构思设计一幅骨木镶嵌作品,有的地方会需要多片骨片去拼接。为此,不管是在设计还是贴花时,我们应要注意到骨片拼接处不影响整体效果,工匠们往往选择在设计图样中需要线雕的地方来拼接,因为在拼接处会出现一条黑线,可以用来代替线雕的痕迹。有时需按设计需要,把纹样贴在不同的牛骨上,如是平嵌的应将图样轮廓贴在肋骨上拼排,注意不要浪费骨片,一定要排得紧凑。在粘贴时,粘贴的糨糊以前是用糯米糨糊,就是糯米磨粉后,放在锅里加适量清水,加温,同时用木条在锅里不停搅拌,直到水与糯米粉融化,变成糯米糨糊为止,但要注意糨糊不能调得太厚,也不能太薄,适当即可。现在一般都采用普通化学糨糊,市场上到处能买到,价格又很低廉。

(3)钉骨

将画稿贴在骨片上后,根据需要有时需要钉骨,如果只做一件作品,那不需要钉骨,糨糊干后即可锯花;倘若成批生产,就要选择大小相仿的骨片,叠在一起,打眼后用竹钉钉在一起,以便锯骨,这样的过程称为钉骨。不同技艺水平的工匠选择钉骨的数量也不同,有的是3片一叠,有的是5片一叠,锯花水平特别优秀的也有8片一叠,因技艺高低而异。传统的钉骨打孔的钻具一般都选用压钻,又称铜盆钻。锯骨时右手操作压钻,左手拿着已叠在一起的骨片,打孔的尺寸一般都在3毫米左右,打完孔后,就用已削好的毛竹钉将骨片串穿起来,使毛竹钉穿出骨片略多一些,并用快刀背两头敲铆钉来固定骨片,一般一叠骨片需要打3—5个竹钉。传统的压钻靠单手操作,初学者不易使用,一不小心,压钻的铜盆就会撞到自己的头部,用力不当,钻心就会跑偏。历来工匠们对压钻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均为自制,故而不仅造型不同,连制作的材质也不尽相同。普通的用一般硬木,只需密度高即可,如普通檀木、铜草、铁草等。用料讲究的用泰国花梨,甚至是用红木(酸枝木)制作的。俗话说“什么样的师傅,用什么样的工具”,师傅技艺水平越高,所用的工具也越高档、越讲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锯花

这是骨木镶嵌工艺制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在备用骨片上贴好图画,然后根据画面把需要的骨片锯下来。水平高的人不单是锯一片骨片,最多能同时锯出七片用竹钉钉起来的骨片,而且每片大小一致、形状无异。

(5)排花

排花没有像锯花那么复杂了,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按照设计图稿,把锯好的纹样排列在待嵌的木板上就是排花。如果涉及图稿比较复杂,或者尺寸比较大的,可以先将图稿用夹子夹住用木板固定,再用复写纸按图稿的纹样轮廓复写在木板上,这样定位排列会比较准确。在排花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避免相似纹样的错排;②避免纹样的正反面错排;③避免纹样丢失。排花结束后,应仔仔细细校对,确认无误。

(6)胶花(www.chuimin.cn)

胶花工序也不复杂,就是将纹样胶在木板上的过程。胶花之前,先要介绍鱼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鱼胶。鱼胶是从鱼的肚皮里挖出来的鱼膏(俗称鱼泡),印象中很多小孩经常将鱼泡当玩物,用脚踩鱼泡,会发出“砰”的一声,其实这是效果很好的胶合材料,只要将它用高温煮,它就会慢慢熔成液体,用根木棒在鱼膏里不停搅拌,直到鱼膏变成半液体,类似于流体时,方可使用。但使用时,特别是冬天,需用火加温,否则会冻结。宁波靠近舟山群岛,鱼胶顺手可得,故而历史上工匠们大多都采用这种黄鱼膏(俗称黄鱼胶),这也是宁波骨木镶嵌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鱼胶准备好后,就可以胶花了。先从主体开始,左手拿纹样,右手用一根竹棒,在纹样背面中间涂上一层较为稀薄的鱼胶,并放回原来的位置,使其自然干燥。这种竹棒也是要经过处理的,大约长12厘米,粗0.8—1厘米,其中一头用铁锤敲扁,类似于排笔。但因鱼胶得之不易,目前很多工匠已采用101胶水代替,这是一种用胶水和干燥剂调和而成的胶合剂。冬季气温低,掺的干燥剂比例略多一些,夏季则干燥剂比例略少一些,到春、秋季节按常规比例调和使用,这种胶合剂胶合后过一个晚上就会自然干燥。因为它使用方便、凝固性强,而且价格比现在的鱼胶便宜很多,所以很受工匠的欢迎。

(7)拨针

待骨片纹样在木板上胶牢后,用钢针紧靠纹样骨片顺时针方向沿边用力划去,使白线图案轮廓清楚显现。

(8)凿槽

凿槽、平底、修边,这三个工序在骨木镶嵌工艺制作流程里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们直接决定了骨木镶嵌的质量。历史上骨木镶嵌有“天衣无缝”的赞誉,关键就是凿槽、平底和修边。而且这三道工序是密切联系的,绝不可有半点疏忽。凿槽工具由不同大小的平口刀和圆口刀组成,根据纹样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凿槽工具:平线用平刀,圆线用圆刀,轮廓大的用大刀,小的用小刀。凿槽的刀同修边的刀基本相同。有的工匠师傅基本是用一套平口刀和圆口刀,只不过修边刀刀刃更锋利一点,可以保证修边时既准确又彻底。凿槽平口刀和圆口刀刀口较薄,在凿槽时,特别是镶嵌比较复杂的图案纹样的地方,凿槽刀口一定要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把要留住的木块凿下来。在凿槽时,一定要小心仔细,一般以先大后小的原则凿槽,遇到纹样较大的骨片,可以先在它中间凿一刀,以方便轮廓线的开凿。凿槽的深度按照骨片厚薄来定,通常一般都在1—1.2毫米左右。凿槽的方法一般是左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拿着刀柄,刀的平面紧靠白色粉笔线,用无名指小指贴着木板,右手拿木敲柱用力敲打刀柄头部,顺线开凿。

(9)平底

平底是把嵌槽内的木屑挖掉铲平的过程。在上步工序中纹样轮廓线内已凿槽,接下来就用平口凿和平口刀将槽逢内的底剔得平整干净。平口刀凿斜面角度略大,使用时容易凿起木屑。操作时同样也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刀柄,刀平面朝上,用无名指和小指紧贴木板,右手拿着木敲柱用力敲打刀柄头部,同样根据纹样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工具进行操作。另外,我们在平底过程中,要按木板顺时针方向去平底,这样就可以把底铲得平整又干净。

(10)修边

前两道工序中,我们已凿好了嵌槽,锯好了牛骨纹样,接下来应将它们对号入座,胶合起来。但一般来说,纹样并不能顺利刚好嵌入槽中,做到“天衣无缝”,肯定会有点出入,这时就需要修边,使两者尽可能地完全缝合。修边时,刀凿一定要握垂直,平线用平刀,圆线用圆刀,大小不同的圆线要用相应的圆刀顺线而凿。镶嵌有一句艺诀,“镶嵌不用学,只要按线凿”,话虽如此,但是真正做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制作骨木镶嵌与其他雕刻工艺完全不同,它其实是两道不同的制作工艺。

其一是锯花骨片,按设计去锯花,骨木镶嵌在设计上的理念是多枝多孔,图案比较复杂,而且有的图案很细小,在锯的时候手都不能拿住,按不住,有的也要打孔、穿孔。在锯的时候,一不小心骨片或断或碎。如果是高嵌,也需要浅浮雕。

其二是设计图稿越小越复杂,制作难度也随之而增大。骨片纹样拉锯完成,根据图稿镶嵌木板上的粉笔白线轮廓已完成,要去凿槽、平底、修边——听着简单,其实很难,因为木板是横的木纹,在比较复杂又细小的木纹上凿槽难度很大,经常会碰到该留的木块会随木屑而掉下,一阴一阳,要天衣无缝,难度很大,关键就在锯花和凿槽。

(11)胶合

胶合是指用鱼胶将骨片纹样按已修边完成的嵌槽进行镶嵌的过程。首先,对号入座把骨片纹样挑出来,再一次进行试放,检测是否能天衣无缝嵌入骨片,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开始胶合了。胶合的工序不是很难,只需把鱼胶煮好加热,用根竹棒在骨片纹样的背面涂上鱼胶(鱼胶应涂适量),再将骨片纹样对准原槽,同时用力将骨片纹样压到原槽底。为了保证骨片纹样完全贴到槽底,工匠们用一块约手掌大小的小薄板,放在骨片纹样上面,镶嵌时用木敲柱轻轻地敲打木板,使骨片纹样紧贴槽底,做到“天衣无缝”。

(12)刨平

待鱼胶自然干燥后,就可以开始刨平了。刨平是针对平嵌而言的,先用工匠们自制的蚂蚁锉将其高出木板部分的骨片和鱼胶一律刨平,再用锋钢刮刀修光。锋钢刮刀一般都采用旧的锋钢锯条自制而成,大小不一,是刨平打磨必不可少的工具。修平后,再用180#、240#、360#水磨砂皮打磨,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序了。如果是高嵌,则不必用蚂蚁锉刨平了,只需用各种锋钢片和刮铲去除多余的鱼胶后,再将木板的表面刮平、刮净即可。一般高嵌骨片纹样会比木底板凸1.5—2毫米,再用线浮雕的方法进行雕刻。

(13)线雕

因为骨木镶嵌在镶嵌过程中只按纹样图案的外轮廓锯下来嵌入木槽中,也就是说已镶嵌的是一块空白的骨片,需刻出精美的线雕图案,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线雕时要根据镶嵌的材料选用不同的刀,如镶嵌牛骨。象牙或黄杨木一般都采用三角刀,三角刀大约是在清以后产生的,刀口成V型的,根据用力轻重,可深可浅,如果手法熟练,运用灵活,不管是圆形还是多边形,也能体现出线条之美。学拉刀筋,最好要有美术基础,有一定的绘画技能,会学得更快更好。初学者拉刀筋是很有难度的,刚开始学线雕,也可以对照设计稿先用铅笔或圆珠笔在骨片上画好要刻的线雕图稿,然后再拉刀筋。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三角刀刀柄,掌握力度,刀口沿着已画的线划过去,为了防止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将刀头冲出图案或滑刀,可用无名指和小拇指紧靠着木板做固定。在用刀的时候也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起托着刀柄,这样刀能拿得更稳。图案越小就越难拉刀筋,尤以人物五官为最难。如果镶嵌原材料是贝壳,还需用锋钢平口刀去拉刀筋,因为贝壳很硬,普通三角刀容易断锋,所以选用锋钢锯条来雕(长15—18厘米,宽0.8—1厘米)。磨这种锯条时应正面磨平刀,背面磨斜刀,约30°左右,拉刀筋时用平口刀的角去拉刀筋。

(14)髹漆

一块已镶嵌并完成线雕的作品,就可以对其开始髹漆了。髤漆前共有三次生漆石膏的过程,步骤较为简单。第一次用180#、240#打磨,然后填刮灰,再上第一次生漆石膏。待自然干燥后(一般隔一到两天),用240#、360#水砂打磨,然后再填第二次生漆石膏。待干燥后,再用360#、400#水砂打磨,填刮灰,上第三次生漆石膏,待第三次干燥后,再用400#、600#水砂去皮后打磨,然后用气泵将灰冲干净,开始漆第一次生漆。在第一次生漆时,生漆需要掺入适量比例的火油,调好后再用刷子将磨砂过的骨木镶嵌板进行糙漆,糙漆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用力均匀,不遗漏;第二,要漆得薄。行话说“漆近勿用学,只要漆得薄”。为此,工匠们先用牛尾漆刷再用板漆刷,在漆的过程中,同时用夏布或围丝去擦,擦得越薄越好,每次擦完都应放在潮湿的漆房内晾干。按上述方法,重复三到四次,髹漆基本完成。如果是镶嵌贝壳螺钿则还需要一道刮漆工序。宁波骨木镶嵌的木质材料一般都会选用花梨木,如果是镶嵌牛骨,则都采用本色,不宜在木板上做颜色,因为颜色会渗透到骨片耗孔里面去。倘若镶嵌原材料为贝壳螺钿,就可以上颜色。宁波工艺美术厂当时所制作的家具、屏风都是用花梨木镶嵌贝壳螺钿并油漆成红木色的。此时,待生漆完成,还需补一道刮漆的工序。

(15)刮漆

刮漆是指牛骨或螺钿经过多次的擦漆,已镶嵌的牛骨或螺钿都会染上一层薄薄的带有一点黑黄色的生漆。为此,必须要用平口刀、斜刀等各种大小的刮刀小心地将其刮掉。在刮漆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刀锋不能刮到木板,否则木板上的油漆会损坏。通常都用锋钢片或钢锯条将牛骨或贝壳表面上生漆慢慢地刮掉,露出牛骨或螺钿的本色即可。至此,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制作流程全部结束了。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有幸欣赏到宁波独特的家具的工艺,还与我们的博物馆创始人——陈明伟大师分不开。陈明伟大师,1960年生于浙江鄞县,也就是今天的鄞州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宁波紫林坊艺术馆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宁波市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图19-3 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先生

陈明伟大师自幼酷爱绘画、书法,自学刻字、印章、模具浮雕和木雕及骨木镶嵌等技艺,1982年起创办刻字社、南城书印社,1999年创办宁波紫林坊,擅长制作红木家具、紫檀木雕和骨木镶嵌等工艺精品。2003年,创作的按1∶1比例用印度小叶紫檀雕刻的《清明上河图》和紫檀雕刻“百子瓶”均在2003年中国·杭州手工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随后,骨木镶嵌《梁祝文化》组合橱、骨木镶嵌《王应麟三字经》屡屡在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尤其是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耗时8000多工,耗资280多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木雕展览上荣获特别金奖,以及中国第十届、第十一届民间艺术“山花奖”。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永久收藏。2004年,创办了宁波第一家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陈明伟在艺术领域孜孜以求近四十年,创作了百余件涉及各类题材的艺术珍品,赢得了国内外盛誉,为宁波市传统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做善艺之人,雕善人之艺。”这是陈明伟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原则和目标。十年用心苦练,十年民间创作,十年创业树立艺术品牌。从第一次接触木雕与骨木镶嵌至今,陈明伟已有近四十年从艺生涯。一生与传统工艺结缘的这位工艺美术大师用自己手中的刻刀,雕刻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善艺人生。

各位游客朋友们,如今我们正赶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喝茶、焚香、穿中式服装、住传统家居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这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激活了许多传统工艺,宁波骨木镶嵌传统手工家具制作工艺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期待它在中国家具手工行业行稳致远,匠心独具,更加发扬光大。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