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展现成功案例

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展现成功案例

【摘要】: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5-1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个世纪以来,石浦渔山岛人在中国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了。如今,这个两岸石浦人一脉相承的古俗,已被命名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唯一包括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一项国家级“非遗”。

民俗象山县国家级2008年

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宁波象山石浦渔村。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中国还有一个石浦村,你们知道在哪里吗?就在台湾台东。其实啊,我说的台东石浦村真正的名字叫作富岗新村。但是,村民们更愿意将它称为小石浦村。那是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他们都来自浙江象山县的石浦镇渔山岛,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石浦人,根在石浦。可以说,台东“石浦”是一个从大陆复制到中国台湾的村庄。

有“小石浦村”之称的台东县富岗新村,依山濒海,村前的富岗渔港是台东县的两大渔港之一,港外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村内有一座“海神庙”,供奉着一位特别的神灵——如意娘娘。如意娘娘只有在海峡两岸的两个地方才有供奉,除了台东的富岗新村,就是象山县的石浦。如意娘娘这一信俗是一种民间自生现象,与妈祖信仰相似,是渔民们从事渔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信仰习俗。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15-1 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半个世纪以来,石浦渔山岛人在中国台湾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了。然而他们的传统信仰和习俗始终没有改变:每年七月初六是如意娘娘的生日,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包麦饼筒,做鱼滋面、鱼丸、八宝饭、春卷。除夕之夜,出门再远也要回家吃团圆饭……这些习俗和浙江的石浦一模一样,其中有什么故事呢?大家且听我细细讲来。

那是20世纪50年代,驻渔山岛国民党某军第三大队撤退时,将全岛487人带至中国台湾。枪林弹雨中,渔山岛渔民相信“如意娘娘”能保佑他们平安到台,于是就把“如意娘娘”神像装箱一起“请”到台湾。到台后,该岛渔民在台东建立了富岗新村,为“如意娘娘”新建了海神庙,仍按故乡旧俗在娘娘生日那天举行祭祀活动,祈祷渔家出海平安,生活安康。据象山当地传说,“如意娘娘”是“妈祖娘娘”的妹妹、渔山岛上的渔家少女。当她听闻出海捕鱼的父兄和乡亲在海上遇难的噩耗,奋不顾身冲向大海,为其殉葬。少女投海的地方浮上来一块木头,渔民为孝女的精神所感动,也为浮木的神奇所震惊,于是将木头雕成一尊佛像,建娘娘庙世代供奉,祈求“如意娘娘”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如意娘娘”也成为当地渔民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力量。

后来两岸关系破冰,富岗新村的渔山岛原住渔民从1989年起从台湾返渔山岛祭祖,捐款修复渔山娘娘庙。在小石浦村村民、“亚洲飞人”柯受良的兄长柯受球的发起下,这些当年的象山石浦人,护送着当年被自己请走的海上保护神——“如意娘娘”一起回象山探亲。

▶图15-2 海神庙如意娘娘塑像(图/同路人)

2009年9月14日,离别祖国大陆50余年的浙江象山“如意娘娘”回到了故乡。两岸渔民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举行了“如意娘娘”省亲迎亲仪式,了却了大陆乡亲怀念盼望“如意娘娘”的一份心愿。妈祖“姐妹”在遥隔海峡两岸、相思半世纪后终于团圆了,两岸同祖同宗、同根同脉的石浦人也相聚故里。(www.chuimin.cn)

当“如意娘娘”在台湾台东县小石浦村村民的专程护送下,到达石浦东门岛时,岛上顿时鼓乐齐鸣,迎候已久的石浦鱼灯队、鹤浦龙舟队、东门船鼓队,以及如潮水般涌来的渔民,纷纷以他们特有的虔诚,迎接已离别50余载的“如意娘娘”回归故里。虽天空突降细雨,但东门岛上依然万人空巷,两岸渔民共祭神明,同祈吉祥。

省亲迎亲仪式按传统方式进行:村口接驾,步行进村,村中路祭,列队进入东门岛天后宫。此时,天空飘起阵阵细雨,将“如意娘娘”顺利“请”入大殿神座后,庙祭开始了,两岸渔民代表互赠礼匾和旌旗,司仪念唱,众人祭拜……

如意信俗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起身祭——如意娘娘在富岗海神庙动身前一天的祭拜仪式,落地祭——如意娘娘队伍到达家乡渔山娘娘庙和东门天后宫村口的落地祭形式,守夜——如意娘娘省亲来访,一般均要在客庙住上几天,赠礼——似人间主客往来,客祭——祭拜远道而来的客神如意娘娘,送别祭——如意娘娘回程之日的祭拜仪式,回庙祭——如意娘娘返回台湾本庙的祭拜仪式。

如今,这个两岸石浦人一脉相承的古俗,已被命名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唯一包括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一项国家级“非遗”。

柯受良胞弟柯受雄希望将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美好寓意带给象山渔民,为即将出海的渔民保驾护航。柯受雄说,台东“小石浦”与大陆同宗同源,虽然祈福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整体的海洋民俗文化是一致的。他希望两岸的“石浦人”,能更加自由地进行文化交流互访,将这项古老的活动继续延续下去。柯受雄的儿子柯有骏的参与就是一种传承。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象山开渔节,我在队伍中也担当了打鼓、抬轿等工作。一直听闻父辈讲起象山石浦村,我曾经无数次遥想过故土的风土人情。我想两岸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仪式还是情感都有很多的共通点。”

海峡隔断了两岸的交通,却隔不断两岸人的思念。蒋根娥和姐姐蒋宝凤都出生于石浦家湾村。蒋宝凤16岁那年嫁给了渔民银宝,在1955年被带到了台湾。父母听闻消息后抱头痛哭,母亲更是天天以泪洗面,盼望蒋宝凤能回来。没想到,一去天涯两相隔,竟成生离死别。

2008年,蒋根娥终于盼来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姐姐蒋宝凤,这一年蒋根娥75岁,蒋宝凤81岁。蒋根娥一直珍藏着姐姐蒋宝凤早年在台湾的全家福。2011年蒋宝凤又一次踏上回乡之路。姐妹二人参加了在石浦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开渔节,面对主持人的采访,这对被台湾海峡阻隔了半个世纪的“姐妹花”紧紧抱在一起,泣不成声……台东县与象山县的自然环境、产业特点十分相似。而“小石浦岛”的存在更是将海峡两岸的两个滨海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祖国大陆到台湾,两岸石浦人紧紧相依。

象山石浦是长三角地区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约200海里,历来是对台工作的一扇窗口。石浦港设立了台湾渔轮专用码头,为台湾渔民提供抢修、补给、医疗等多方面服务,得到台湾渔民的好评,称赞石浦为“台胞之家”。

象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感人故事不少。1990年3月19日上午,正在石浦港内修理主机故障的台轮“金富胜11号”船长林木火,突然接到台湾渔会通用求救信号,称基隆港世晖渔业底下的台湾“嘉洋号”船员王文和,在海上作业时小腿被绞网机卷断,血流如注,生命垂危,祖国大陆官方立刻指示台湾的医院、边防及台胞站,成立抢救小组,随海军5318高速炮艇赶往出事海域抢救,王文和被及时送往医院,脱离生命危险。

“日思夜想念故土,情同手足勿离分”,一段历史和一道海峡隔开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宝岛,但是却难隔树叶对根的眷恋。如意信俗就以这样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印证了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脉相连的事实,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所承载的,是任何人都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正是这种同祖同宗、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使得海峡两岸的儿女惺惺相惜,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抒写着浓浓的同胞情。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