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传统技艺象山县国家级2008年
各位团友,大家好!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在中国,取海水晒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在我们宁波的象山县,海盐晒制技艺可以说是近千年中国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2008年,象山的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盐与铁一样,头顶“官帽”,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盐铁官营,即煮盐、冶铁的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所有。由此可见,《魏书·食货》说盐是国之大宝,并不夸张。按原料分,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与“矿盐”。宁波与海相邻,是晒制海盐的天赐福地。唐代用土法煎盐,宋代用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虽然几经变革,取海水晒盐渐渐被机器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10余道工序的纯手工操作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3-1 原生态海盐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陆岸线绵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直到现在,还留下了盐厂、盐仓前、卖盐弄等与盐有关的地名。象山晒盐是手工技艺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以海水为基本原料,并利用近海滩涂出现的白色之泥(咸泥)或灰土(泥),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方法制成盐卤(鲜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方式结晶,制成粗细不同的成品盐。
整个古法海盐的10余道工序,均需纯手工操作,看似简单却又体现出智慧。加工工艺既与气候、季节等因素相关,又与悬沙、潮汐相关,不确定性较明显,需要有经验的人把握潮汛、季节等变化,才能顺利完成晒盐全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识和人文价值。
盐,也许是我们已经太习惯,而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很少有机会去见证或想象它的创作过程的不寻常。那么,海盐是怎么制作的呢?现在,我们来到浙江省最后一个传统盐场——花岙盐场。探秘宁波原始晒盐风景线,来涨涨“盐值”!
大家看,一望无际的盐田边落日,由于受台风影响,天空时而乌云密布,时而阳光洒落。花岙盐场的盐田有400多亩,每一块盐田面积都不一样大。不但大小不同,深浅也不同,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作用。四周的盐田,被分割成多个四四方方的区域,乍看之下黑黝黝的,宛如一块块淤泥地,实则却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盐仓。
用海水制作盐,是岛上的优势。盐田将海水一块块圈了起来,在太阳的照射下使海水浓缩蒸发,渐渐达到饱和,才盛开出晶莹洁白的盐花。偌大的盐田由上而下逐个挖低,海水根据浓度进入不同的盐田,一步步沿着盐田流下来:第一格水最多,面积最大,深度最深,随着水慢慢蒸发,盐田也越来越浅。其中90%的盐田都在用于蒸发,剩下来的才用于结晶。海水依次进行沉淀、蒸发、再沉淀、再蒸发。
一般情况下,成品盐都要经过制卤、旋盐、收盐三道程序。制卤,就是将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光照,使其盐浓度达到饱和,变成卤水。卤水结晶是把海水晒成盐最关键的一步。我们看,结晶池底部被铺上了一层黑色的塑料膜,它起到吸热的功能,既利于结晶也能保持清洁。盐农们还需要每半小时用绳子搅动卤水,让新鲜卤水和老卤混合,使结晶更加细腻均匀,这道工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打卤花”。旋盐,就是指卤水结晶过程中,用粗绳子反复搅拌。收盐——拿铁锹将盐铲进箩筐再挑走,作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苦的。收盐的时候,肩挑盐筐在高低不平的石头上走,没有“内功”和毅力是很难坚持的。整个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生产,自然天成。(www.chuimin.cn)
苦活一般由男人来干,女人大多旋盐。但是,旋盐也并不轻松。当卤水开始漂盐花时,就要开始旋。越是高温,旋盐频率也就越高,特别是夏天,女人们经常要顶着烈日旋,个个被晒得黝黑。曾听一位象山的盐农说过:“人晒得越黑,盐就晒得越白。”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尽管未来还有风雨,尽管一如既往地艰辛,但他们的身影依然平静。这种平静,就像那一颗颗盐粒,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滋味。
▶图13-2 盐民正在劳作(图/甬派客户端)
6月至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季节,但也是台风的多发季,晒盐最怕的就是台风和雷雨。盐农们在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工作,要赶在狂风暴雨前,尽可能多地抢收海盐。他们将结晶池底下的塑胶膜对折,把卤水包裹其中,既可以保护卤水不被雨淋,也可以利用水的张力将覆膜吸紧,防止大风吹起损坏卤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挽回了一次次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阳光下的盐田宛若天空之境。裸露着上身的盐民挥汗如雨,将一池池盐膜上结晶的盐粒推成一堆,再装进盐担。在金色的盐田里,盐民犹如一座雕塑般伟岸耀眼。
古时候,在象山,盐民们除了生产普通的食盐之外,还会制作少量的精品盐。这些盐比普通的盐更加细白,有的还具有特殊功效,是盐中的上品,它们被统称为“贡盐”。据了解,象山盐民熬制的盐有以下三种。“贡盐”之一撩生盐。盐谚云:“割面似好货,觑面颜如玉。”每一百斤盐中才能产撩生盐五斤。“贡盐”之二盐砖。形状如砖的盐块,成年人吃了,有排毒、化痰的功效,是盐民用来赠送的上等礼品。“贡盐”之三荆竹盐。用荆竹制成的盐,在民间,是用来治小儿疳积的秘方。
已故的新桥盐场副场长史奇刚,被文化部授予海盐晒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象山文化部门着手对晒盐技艺进行抢救性挖掘,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海盐晒制技艺”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时任新桥盐场副场长的史奇刚,被命名为象山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桥镇开始围造盐田,人们从象山县的其他盐场请来师傅传授晒盐技术。那时,高中刚刚毕业的史奇刚便走进了盐场,一干就是30多年。当年,勤奋好学的史奇刚受盐场派遣,拜下塘村村民鲍仁茂为师,学习原盐生产整个流程操作工艺。他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生产中,刻苦钻研现代晒盐工艺技术,经过三十年盐滩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提炼,史奇刚掌握了手工晒盐技艺的整个操作程序。并对晒盐的生产工序进行了整理,通过图片、音像等手段把一整套技术保存下来。
2013年,建于1971年的新桥盐场仓促收尾。为了传承晒盐技艺,他义无反顾地搬到了花岙盐场——象山县的最后一个盐场。30年前,史奇刚的师父、精通传统灰晒技艺的鲍仁茂在这里担任场长,直至功成身退。30年后,史奇刚又来到这里,担起场长的重任。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章曙光,是宁波信丰泰盐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与花岙岛上的村民签了15年的土地租赁合同,梦想让近千亩的花岙盐场重焕生机。章曙光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来花岙岛前,他是个门外汉,一直以为自己吃的就是本地的海盐,直到进入信丰泰做了市场调研,才恍然大悟:现在早已是矿盐和澳盐的天下了。为了下一辈也能吃到象山的海盐,带着最朴实的信念,他暂别妻儿,留在了花岙岛。三代人薪火相传,只为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象山的盐文化,带着生动的地方刻印。晒盐技艺所承载的盐文化仿佛伴随着制作出来的盐,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渗入了万千人心。如酒中杜康,以产盐为生的象山盐农也有自己世代崇拜的“盐宗”。“盐司神”是象山自宋代以来盐场盐官中产生的神灵。象山半岛上,有关晒盐的民间传说亦多如繁星。由此可见,晒盐已经不单是一门手艺,这个古老的技艺沉淀下来的风情、习俗和生活观念,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精神遗产。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
2023-10-31
张尚义被认为是红帮裁缝技艺的开创者。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红帮裁缝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外国使节制作中山式或改正式的西服,红帮裁缝手工艺以优良的手工艺传统和出色的创新意识享誉中国服装行业。我们的红帮裁缝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靠的就是他们的技艺。......
2023-10-31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支地方风味菜组成。这足见宁波人对咸菜的喜好程度了。而宁波菜中的鲜味,很多都是由咸鲜而产生的。图28-1宁波“三臭”图28-2宁波小吃宁波地方厨师尤善烹海鲜,技法以炖、烤、蒸著称。图28-3红膏炝蟹图28-4雪菜大汤黄鱼冰糖甲鱼作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2023-10-31
图8-1宁波天一荟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2008年6月7日,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8-2宁波市甬剧团《田螺姑娘》剧照在服饰和化妆上,甬剧也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早期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
2023-10-31
夜光杯漫谈张天雁在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酒泉夜光杯榜上有名,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到了西部这一神奇的工艺品上。酒泉夜光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酒泉就出产稀世之宝夜光杯。酒泉夜光杯式样精巧,风格独特,质地光洁,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酒泉夜光杯有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酒泉夜光杯已有三十多种造型,分为中式杯、高脚杯、平底杯、仿古杯四大类。......
2024-10-17
南京专门设立了锦署,南京云锦就这样正式诞生了。每个细胞都很忙南京云锦的每一道工序,都像一个谜。爸爸给他解释,说妆花是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古人用“跑马看妆花”来形容它,意思是,在奔驰的马背上看妆花,会在一瞬间被美击中!清代云莲纹蓝妆花云锦清代云龙纹妆花云锦《红楼梦》人偶,身着云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古代织锦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入选时间:2009年......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