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海平调-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宁海平调-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

【摘要】: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传统戏剧宁海县国家级2006年

各位团友,大家好!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据考证,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成熟于清代中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宁海平调的表演富有特色,采用曲牌连缀、前唱后帮和锣鼓伴奏,它和它的姐妹剧种新昌调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等剧种齐名,被誉为浙江“四大高腔”,而且被《中国戏曲大辞典》认定为中国古老剧种之一。宁海平调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戏曲文化信息。据近年发现整理,它拥有明清之际产生的传统剧目一百余部、曲牌三百余首和多种罕见的表演绝技。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入选的理由主要有三条:宁海平调为宁海县所特有,是独一无二的小剧种;其中的“耍牙”技艺堪称中华一绝;后继乏人,濒临消亡。

消息传来,宁海平调的艺人们奔走相告,鲜为人知的宁海平调扬眉吐气。

这一刻,有人惊讶,惊奇;有人欣慰,欣喜。

这一刻,宁海街头挂满了横幅,为了支持,为了庆祝,更为了自豪。

这一刻,熟悉的人对宁海平调刮目相看,陌生的人渴望揭开平调的庐山真面目……

宁海平调在漫长的传承历史上,曾经以演出与人为善,以和为上的剧目内容和通俗、典雅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正戏”并以精湛奇绝的表演特技在舞台上独树一帜。在它的鼎盛时期,民间班子多达30余个,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还演进了大上海,受到梅兰芳等戏剧名家的赞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着一方的文化艺术。宁海平调的产生和传承,离不开宁海这方秀美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

宁海观戏之风由来已久。据清光绪《宁海县志·风俗篇》载:“自宋以降元宵燔桑柴,谓之烊址界,寺庙里结彩张灯,演剧敬神至二十乃止。”宁海至今还有100多处古戏台,它们最早的建于宋元之间,晚的也不迟于清朝初年,一个个布局合理、结构精巧、装饰华美。其中北乡的崇兴庙戏台、岙胡祠堂戏台和下蒲的魏氏祠堂戏台,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联保单位。

早期的宁海平调是比较稚嫩且粗糙的,早期的宁海平调艺人分两类。一类是全家从事演出的“专业户”,他们没有土地,也无其他产业。他们的演技均为“单家出”,即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在封建社会里,他们的地位很低,被有钱人贬称为“吃跳板头饭”的人。“跳板头”是指旧时渔民为演戏用一些船舱板搭起来的简易舞台,后逐渐成为以演戏为业者的代名词。

另一类艺人相当于现代概念中的“票友”。他们演唱宁海平调是出于一种爱好,偶尔也组织一些班社,并在节日、庆典中做专场演出。这批人的演出不在乎有多少收入,因为他们均有一定知识,甚至有一些人是富家子弟或者是当时较为有名的人物。

到了清代中期,宁海平调进一步走向成熟,一批配套比较齐全的职业性戏班出现。这些戏班多为一些富户或者乡绅所办,其形式是先招贫困家庭的子女为艺徒,再聘请几位艺人进行传授。训练相当苛严,学艺者近乎失去人身自由,却也在棍棒之下带出了宁海平调的一代代传承人。如清道光年间的杨景岳,他不仅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把子功夫,还自创了一门表演特技——耍牙。此技自他应用在《小金钱》中“独角龙”的表演后,为人叫绝,并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后来宁海平调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宁海平调几乎被人忘却。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这个剧种又起死回生。1956年6月,三门县文化馆干部倪立兴,在文化馆门口发现有一位老人会唱平调。倪立兴是宁海人,听了很亲切,便马上请他到文化馆来唱。谁知老人唱了一个又一个。见这情况,倪立兴便向三门县文教科的朱尔仁汇报,朱尔仁经了解后得知此老人便是平调艺人章良明,就请他召来了彼此多年不见面的林以奎、葛桐官、周明礼、邵肯堂、葛时烟等十几个人,以给一点补贴费的方式办起了三门“宁海平调演出队”。这批人也就是后来国营“宁海平调剧团”的“种子”,年龄最大者74岁,最年轻的45岁。

在三门“宁海平调演出队”存在期间,参加过台州地区文艺会演,后又赴宁波参加全省的戏曲会演,他们所表演的“一马双鞍”“抱瓶滑雪”和“耍牙”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著名绍剧导演邢胜奎还在评议会上赞誉说:“全国演龙的戏有很多,但像平调独角龙这样赋以人格化的生动表演,实在很少见。”据说,当年该团的“六龄童”“七龄童”还曾向“宁海平调演出队”讨教过“耍牙”。(www.chuimin.cn)

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

▶图9-1 特技“耍牙”(图/宁波非遗保护网)

宁海平调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传统剧目、表演技巧、伴奏音乐等方面。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在这些戏中,又以《双巧缘》《双合缘》《仁义缘》《合卺缘》和《节义报》《循环报》《义冤报》《报恩亭》这八部大戏最具代表性,被誉为“四缘四报”。它们共同体现了宁海平调的以下特色:一是保留着宋元南戏的遗风,二是以家庭伦理戏为主,三是教化色彩浓重,四是劝诫人们莫走“多行不义必自毙”之路。例如《孔雀袍》中的萧贵是丞相,家中无所不有,但对老百姓手中的一件孔雀袍竟然会垂涎三尺,还为此不断使用阴谋,害得杜文兰、白飞天等人差点家破人亡。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萧贵丢掉了脑袋瓜。

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一是注重大起大落的表演,寓细腻于粗犷之中。紧紧抓住人物感情变化的两端,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悲尽则号啕大哭,喜极则哈哈大笑。

二是善用特技,宁海平调的跟斗有蹄猫、吊毛、卡子、枪背、旋子、蹦子、蛮子、前扑、单提、键子、小翻、虎跳、前扑、僵跃等21种,为同类剧种所罕见。如:《金莲斩蛟》中的“耍牙”,表演者一口能含八个大獠牙,而且吞吐自如;《卖菜吐红》中的“吃粥”,表演者通过口技来模拟吃粥所发出的古怪声音,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态,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绝妙效果。

三是常以舞蹈的形式去表现一些高难度场面,如《金莲斩蛟》中的“抱瓶滑雪”和“一马双鞍”,便是宁海平调艺人的大胆创举。“抱瓶滑雪”,它以大量的舞蹈动作表现小生刘邦瑞衣单力薄,在冰天雪地里捧着一只“逢热则热、遇冷更冷”的鸳鸯瓶,哆哆嗦嗦、似跌非跌、欲倒而不倒的情景;“一马双鞍”亦以舞蹈的手法表演宋金莲在十分火急的情况下,为救刘邦瑞,两人共骑一匹“马”,背靠背半蹲地,忽儿前行,忽儿后退,忽儿转圈子,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宋、刘两人的狼狈情境,但却给人以奇特又优美的感受。

自2005年宁海平调被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宁海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重视这一珍贵的乡土文化艺术,并将对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现已为宁海平调下一步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目前,宁海平调已经培养形成了一支拥有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乐队稳定的宁海平调队伍,在传承人培养方面,已经采取两条措施:一是从现有专业剧团中分离一批适宜宁海平调演出的演职人员;二是通过人才市场公开招收一定数量的新学员,今后将委托职业院校,或由宁海专业剧团自行组织进行培训。为了加强“耍牙”等绝技传承人的培养,还特地聘请了宁海平调老艺人王传启、叶全明为辅导老师。

▶图9-2 特技“双鞍”“抱瓶”(图/宁波非遗保护网)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宁海平调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初步出现了曙光。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天津晚报》、《澳门日报》、《东南商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宁波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对宁海平调进行了专题报道。如今,宁海的专业剧团和民营剧团纷纷涌现,多台老戏、大戏也绚丽地再次登上国内外舞台。可以这样说,宁海平调正在成为宁海的一张靓丽名片,并将进一步为宣传宁海、提高宁海知名度做出贡献。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传承弘扬好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事关一个地方的人文修养和国民素质,事关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未来走向。宁海平调是宁海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宁波人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一个导游人员都应用心去呵护,去弘扬,让宁海平调在宁海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