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金银彩绣始于何时,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宁波金银彩绣具有丰富的题材形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间风格,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艺术馆被授予宁波金银彩绣传承基地,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示范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4A等级:这些都代表着对宁波金银彩绣的肯定和认可。......
2023-10-31
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到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古往今来,宁波这座城市熠熠生辉,多少故事千古传唱,多少曲艺响彻古今。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走进月湖之畔的百年古宅大方岳第,一同欣赏宁波非遗专场演出《天一荟》,聆听老宁波的腔调——甬剧。
▶图8-1 宁波天一荟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2008年6月7日,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个剧种都源于老百姓的生活,源于农耕时代的田间地头,甬剧当然也不例外,甬剧的发展历史是悠久的,从一开始的“串客”到宁波滩簧、四明文戏再到改良甬剧,最终定名甬剧,用了整整250余年。
在明朝,宁波一带有盲艺人“唱新闻”者,走街串巷,唱说当时当地的新闻或故事。他们所唱的曲调源于当地的山歌,因唱词较多,打破原四句一段的结构:保留首、尾两句,将中间发展成似说似吟的、可多可少的清板,形成起—平—落结构。这就是“串客”基本调的雏形。
清代乾隆、嘉庆之后,戏曲花部兴起,各地方大小戏曲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宁波地区商业发达,生活富裕,民间庙会演出需求旺盛,专业戏班供不应求,在此大背景下,唱新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登上舞台,从半曲艺状态,演变成戏曲表演形式,有识之士雅称其为“串客”,即甬剧之初祖。早期的“串客”艺人是半职业性的,忙时生产,闲时演出,无固定班底,多挂靠“马灯班”,剧目有《扒垃圾》《捉蛳螺》等小戏,多在庙会、赌场演出,辗转于宁波辖区乡镇农村。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经济发达,万商云集,“串客”便进入宁波城,演出于茶楼、地场,遂有职业班底。剧目有所丰富,一度很兴旺,但不久即遭禁演。咸丰、同治年间遭迫害更甚,只能在城乡东躲西藏,或后半夜演出。
1890年,奉化邬拾来和杜通尧、黄阿元等应邀赴沪演出,获成功,于是宁波十多个串客班蜂拥至上海,形成一定气候。后来上海本滩诞生,常锡滩簧、苏州滩簧进入上海,宁波串客也改称“宁波滩簧”。在与兄弟剧种交流和竞争中丰富了剧目,提高了音乐唱腔和表演的水平。
1938年,王宝云等宁波滩簧艺人,把几个滩簧班组织起来,以几十人的规模排演由京剧改编的大戏《天打张继宝》,接着聘请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从言情小说、电影、文明戏和现实生活中,吸纳故事情节,编演幕表时装大戏,如《空谷兰》《少奶奶的扇子》《华姐》等。剧种改称“甬剧”和“改良甬剧”;男女合演,用改革过的新基本调演唱;用乐队伴奏;用布景装置;采用一定的灯光照明。这次改革从经验、组织规模、编演方向、表演、音乐唱腔,以及舞美等各方面,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甬剧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1944年,甬剧戏剧团的演出场地由皇宫移为恒雅剧场,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称四明文戏为改良,并在演出现场拉上了横幅“阿拉改良了”。1950年,上海成立“甬剧改进协会”,成立了一个以蒉廷芳为主席、黄振世为副主席的35人联谊会。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研究传习中心。2013年,甬剧建成了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
作为宁波文化独特载体的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其中包括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从乱弹班带来的“快二簧”“慢二簧”曲调及一些地方小调等。“基本调”主要用来叙述故事情节,“四明南词”主要用来抒发人物感情,“二簧”主要用来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小调则用来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
在题材选用上特别贴近生活,种类多样,例如常演的剧目就有《做媒》《洞房》《吃蹄髈》等,剧情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同时,用宁波地方方言演唱是甬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标志。甬剧的演唱风格如轻声细语,每一句都带着浓浓的韵味。甬剧的唱词不尚华丽,如家常细语般娓娓道来,在短促明快的节奏中道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田螺姑娘》中的一段唱词:“谢端哥休吃惊,螺香潭姐妹三人心贴心,姐姐她爱上阿强种田郎,田螺我喜欢侬谢端打柴人……”将田螺姑娘爱慕谢端的情谊很直观地呈现出来。甬剧折子戏《吃蹄髈》更是充满趣味,剧中的老爷吝啬小气,对待来做客的亲家也是一毛不拔,用亲家送来的萝卜和芋艿款待不说,还让亲家帮忙挑水干活,最后通过儿媳妇的聪明周旋,才逼的老太爷只得拿出蹄髈招待。剧中人物角色鲜明,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礼节通过表演暗示给观众,寓教于乐,妙趣横生。
▶图8-2 宁波市甬剧团《田螺姑娘》剧照(www.chuimin.cn)
在服饰和化妆上,甬剧也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早期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而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演员的衣着基本上不讲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直到“改良”时期,演员才真正开始注意服饰的舞台效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演员开始重视服装造型和服装的用料。“在清装戏中,官服裤子、红缨帽、内箭衣(马蹄袖)用料轻柔,色彩避免过沉,宽窄适当并按体型裁剪,减弱重、硬感;而女性服装,料子也多用绫、罗、缎、纱、纹料,多取织棉暗花,并加以高开衩,有的还适当减狭阔边,配以百裥裙。”
“四明文戏”时期“宁波滩簧”的表演,“旦角”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嘴唇化妆一般用盖有金印商标的褶状胭脂板块,携带方便。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戏班,演出化妆以红纸沾水之后搽敷脸面,又以锅底灰作煤黑。20世纪40年代以后,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舔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
甬剧一般“丑角”都是安颗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则“包帽”后“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则在化妆上多以描绘、舔贴(如皱纹、胡须)来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楼和娱乐场所演出,为了弥补体型上的不足,特别注重化妆和服饰的艺术效果。
在“串客”时期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大都是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男角用折扇,女角拿一块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生活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以上演现代戏为主。由于剧情的需要,有的道具的功能已不仅是起装饰和衬托作用,而且成为戏剧矛盾展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宁波滩簧”阶段,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曾上演过《济公活佛》《田螺姑娘》等机关布景戏,有过“水缸出人”“螺壳爆炸”“油煎济公”“开橱失踪”“飞刀弹回”等场面。当时“最负时誉的民间画师是王云林,所绘景物,追求透视立体,尤其是一些器皿杂物,四米以外,几可乱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较大影响的舞台美术布景设计作品是1964年由李荣根、周东昭设计的现代戏《老冤家》。此剧经过舞美设计两次修改,最后采用“小装置”(小型景片局部迁换),通过无缝纱和多层次的色光来展示天幕远景、近景和中景部分的树枝、墙、花丛,有的用纸扎、堆塑、三合板。这些布置在灯光的配合下,效果十分逼真。
宁波市甬剧团创建于解放初期,此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先后培养了6代演员,其中第4、5、6代均为当前甬剧表演的支柱。随着甬剧团对新文化认知的深入,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对时代背景的了解,甬剧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剧目,例如《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这些甬剧都以清装戏为主,随后甬剧团又先后凭借《三县并审》《爱情十字架》《穷秀才的婚事》等被冠上“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被欧洲观众誉为“最棒的中国式意大利歌剧”的宁波市甬剧团,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专业甬剧表演团体,滋养着甬剧艺术,发扬着甬剧特色。1952年,宁波甬剧团正式成立,到今年已走过整整66年的历程。这66年,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从辉煌到低谷,再到如今雄风重振。甬剧艺人的努力、奋斗、彷徨、追求、奉献、坚守和梦想,也是一部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的“大戏”。
甬剧《典妻》的亮相,给甬剧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这部为纪念柔石诞辰100周年而编排的大戏,引用现代剧场的手段来创作,借鉴京昆的程式化动作、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话剧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全新舞台效果,获得了文华大奖、浙江省新剧目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戏剧节曹禺奖等一系列奖项。面对这些莫大的荣誉,甬剧的主创人员百感交集,王锦文、沃幸康等演员撑起了甬剧的另一片天。
▶图8-32019 年宁波市甬剧艺术节
宁波甬剧团演出足迹涉及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并成功出访了欧洲等国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近年来,宁波也先后涌现出了10余家优秀的民营甬剧团队,例如下应街道甬剧团、镇海海韵艺术团等,老戏新演、新戏新演,精彩纷呈。每年一度的宁波市甬剧艺术节,都会给宁波市民和喜爱甬剧的戏迷朋友们带来一道道文化大餐。
甬剧的存在使宁波有了代表自己独特形象的戏剧,而且从这个地方剧种身上,折射出宁波城市的特点和宁波人的价值观。它的现代性、开放性、民间性、民俗性、方言化、现实化,以及其务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度量,善于学习、吸收、消化,绝不故步自封,适合创造先进文化的特点为宁波文艺的繁荣提供了样本。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宁波金银彩绣始于何时,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宁波金银彩绣具有丰富的题材形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间风格,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艺术馆被授予宁波金银彩绣传承基地,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保护示范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4A等级:这些都代表着对宁波金银彩绣的肯定和认可。......
2023-10-31
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就是宁波汤团。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表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图27-1黑芝麻汤圆宁波人在春节吃汤团的习俗一直保持到当代。宁波对外开放后,还把宁波汤团速冻出口。从此,宁波汤团的名气就更大了。......
2023-10-31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
2023-10-31
对这些外来款式、外来技艺及外来材料,宁波人积极研究、仿效,促进了宁波泥金彩漆技艺水平的提高。外国商人初到宁波,对特色鲜明的泥金彩漆极其喜爱,大量购买,市场上的泥金彩漆、工艺品被抢购一空。当时宁波的泥金彩漆从业者达五百余人,泥金彩漆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宁波泥金彩漆和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一样,得到了重视和保护。......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