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曲艺海曙区国家级2008年
各位来宾,大家好!曲艺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
我国曲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多民族的艺术文化,萌芽于远古,起于唐,兴于宋,定型于明清。宁波艺术史源远流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等证明,7000年前的宁波先民在开拓生存空间的同时,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原始的艺术,也由此奠定了宁波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独特地位。唐朝的时候宁波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并与扬州、广州一起被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南宋迁都临安,宁波成为京畿藩篱,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宁波地方曲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经济、社会、艺术基础。宋元明时期宁波文风鼎盛,涌现了著名词曲文人吴文英、张可久、高明、屠隆、吕天成、叶宪祖等。现存的宁波曲艺大多形成、发展并繁荣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以赋闲文人为主要听客、具有相对文人化特征的四明南词也诞生、发展、繁荣于这一段时期。四明南词是我国曲艺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宁波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听上一曲四明南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图6-1 四明南词表演照
四明南词也叫“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是浙江省传统曲艺的一种。各位来宾您知道当时称“四明文书”的原因吗?对了,这位来宾回答得正确。“四明”是一个表地名的名词,因宁波境内有一座名山叫四明山,很久以来被用作宁波的代称。至于“文书”,是相对于“武书”而言的。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记载:“文书与武书对言,文书唱白兼施,而不装演。武书则只说不唱,有时举手投足以表剧情……”四明南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是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它的辞藻曲调优美华丽,为古代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当时主要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
四明南词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正是新旧朝代交替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抗清风起云涌,以张苍水为代表的宁波一带抗清力量斗争尤为激烈。其间一大批文人雅士(医生、教师、商人、钱庄职员等)以不同于武装斗争的形式参与抗清,他们志同道合地组织了类似票友形式的行会组织,借弹唱形式,抒发反清复明的情怀,这可算是四明南词的萌芽。四明南词是在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静高雅的说唱艺术,但当时的政治高压使四明南词不可能有专业表演。传说在乾隆南巡以后,四明南词才渐渐在宁波兴盛起来。据老艺人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曾到过宁波,住在白衣寺旁一状元家,听过当时的“宁波文书”。当时为皇上演唱的开篇有《西湖十景》、《八仙庆寿》、《双珠凤》“拜寿”“写寿轴”“送花楼会”选段,《玉蜡蜓》“认母”选段、《珍珠塔》“翁婿会”“姐弟会”“大团圆”选段等,还演奏了文书器乐曲“将军令”“得胜令”“四合如意”。乾隆听后龙心大悦,说:“江南四明竟有这样好的文书,实不简单,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改称“四明南词”。乾隆回京后意犹未尽,曾命地方官选派四明南词艺人入京,在宫中传授四明南词技艺,叫一个臣子学习弹琵琶,叫一个妃子敲扬琴,他自己也曾学唱过四明南词。故此,后来四明南词艺人把敲扬琴的小竹签称为“飞子”(妃子)。
清代中期,四明南词逐渐在宁波兴盛起来以后,当时江南官绅中有很多学唱四明南词,四明南词一开始也只是有闲阶级所特有的曲艺。由于四明南词音乐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因此也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多有拜师学艺者,民间也开始有艺人专门以流动演唱四明南词为职业。以三弦伴奏为主,辅以扬琴、琵琶,称“三大件”,并成立四明南词艺人的第一个行会“崇德社”,其间著名艺人有戴春生、李茂新等。同治、光绪年间,镇海艺人沈阿如在演唱时配以洞箫,演出效果更为柔美典丽,二胡也随之参与伴奏。随着伴奏乐器的增多,四明南词音乐日臻丰富。四明南词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根据所奏乐器的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十分优雅。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三档(除以上外,加琵琶)、五档(再加二胡、凤箫)、七档(再加拉弦、双清)、十一档(再加筝、鼓板)、十三档(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时根据伴奏人员的情况,有所灵活变动。四明南词的伴奏音乐是汉民族音乐中十分罕见的复调音乐,这无疑是音乐审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宁波地方艺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四明南词常用曲调有平湖调、紧平湖调、赋调、紧赋调、慈调,俗称“五柱头”。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它的曲调文静优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这些器乐段在四明南词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示该班社的艺术水平并起到静场作用。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如《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最具特色的是四明南词的《将军令》(也称《文将军》)。
四明南词的曲种,在宁波地区是比较有艺术价值的曲种,它的特点是辞藻华丽典雅、曲调丰富优美、支声复调悦耳。有专家评价,宁波四明南词是浙江曲艺里的贵族,就像中国昆曲一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明南词不但在宁波红极一时,还走向浙东地区和上海,并通过电台媒体深入千家万户。不过,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巅峰时期,也有它的衰落时期,唐诗宋词如此,四明南词也如此。三百多年间,四明南词几经兴衰,几多沉浮。到了现代,四明南词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2005年,四明南词被确认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ww.chuimin.cn)
▶图6-2 非遗传承人陈祥源先生
陈祥源先生,是四明南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陈祥源出生于鄞县(今鄞州区)邱隘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1959年,宁波市戏曲学校成立,开设了曲艺班,招收第一批四明南词学生,并邀请柴彬章、周庭发、俞长寿等著名南词老艺人前来执教。当时正读五年级的陈祥源经老师推荐报考了曲艺班。他至今还记得,全校共有5名学生前去考试,最后他和另一名同学被录取了。就这样,13岁的陈祥源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父母,进城来到宁波市戏曲学校,开始了长达4年的学艺生涯。当时戏曲学校里还设有甬剧班、京剧班、越剧班、歌舞班。陈祥源所在的曲艺班有十五六人,他向甬上著名四明南词艺人柴彬章学习,主攻唱腔,兼学扬琴、琵琶伴奏。
在戏曲学校,少年的陈祥源每天清晨6点起来练功,下腰、压腿、拉顶……风霜雨雪,从不间断。因13岁的孩子身段柔韧性已不如幼童,所以刚开始练功时他眼冒金星,汗如雨下。想到学不好就要回家去种田,他咬咬牙继续坚持。3年后,曲艺班又招了第二批学生。也就在那时,陈祥源遇见了师妹陈雪芸,两人志趣相投,后来成为“妇唱夫随”的曲坛伉俪。
▶图6-3 陈祥源、陈雪芸早期表演
2002年起,陈祥源等人编撰、出版了《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四明南词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四明南词》等一批书籍,整理、汇集了一批曲谱油印本、手抄本和经典唱段音带、唱片等,整理了《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何文秀》《雨雪亭》等一批四明南词经典书目。2003年,国家启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为抢救和保护已属濒危曲种的四明南词,陈祥源组织曲艺班同事励成龙、钱元明、陈雪芸等人搜集四明南词的珍贵资料。陈祥源妻子陈雪芸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许多辅助工作。例如,在整理《何文秀》书目时,发现其中遗缺了几回书,陈雪芸硬是凭着超人的记忆力,一字一句地把这几回书记录下来,使该书得以完整保存。
从2006年起,陈祥源召集陈雪芸、励成龙、钱元明、丁德伟这几位已退休的曲艺班老同学及擅长箫、笛吹奏的甬剧团老演奏员陈祖蕾共6人,组成了一个四明南词表演小组,经常参加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类演出、比赛活动,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有关四明南词的讲座、示范展演等。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陈祥源与妻子还大胆创新,改变过去单一曲调演唱一首篇目的情况,以三四种曲调演唱,同时设计表演身段、动作,有的节目中还增添快板形式的台词,使得四明南词表演节奏更加明快,现场气氛更加活跃,收到良好成效。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四明南词重新回到宁波听众的视线内,人们又听到了一段段久违的乡音雅曲。2009年,陈祥源先生获得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荣誉称号。
为了让四明南词这朵艺术之花不断传续,陈祥源跟陈雪芸、钱元明等人商量后,决定以他为主,共同挑起培养四明南词传人的重任。2011年起,通过各方推荐和自愿报名,他们陆续招收了两批共20个学员。陈祥源把学员分为成人、少儿两个班,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安排学员学习课程。陈祥源任总指导,陈雪芸担任表演、唱腔、琵琶主教老师。几年下来,学员们熟练掌握了《蝴蝶姑娘做亲》《天一阁》《阿拉宁波欢迎您》《外滩四季》《清官趣事》等13首四明南词开篇……72岁的陈祥源就像一位老园丁,精心培育着这批幼小的苗子,希望将来四明南词枝繁叶茂、重现芳华……
一轮明月映照古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宁波这座古城熠熠生辉,多少故事千古传唱,多少曲艺响彻古今。四明南词《果报录·试唐》中有这样的唱句:“恨只恨咫尺画堂深如海,只落得月明空照半衾床。害得奴,心如醉,意难忘。牵捻有丝万丈长,奴家枕被半空床。”正所谓:一曲柔肠寸断,话不尽四明沧桑。
四明南词是江南曲坛的一朵奇葩,更是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四明南词重新焕发艺术青春,余音绕梁于海内外,期待四明南词老枝吐新芳,清韵留人间。
有关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的文章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0-31
宁海平调,是一种产生在宁海,流传在浙东三门湾地区的地方戏。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荣登其中的传统戏剧类。经数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宁海平调成为一笔珍贵而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它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宁海平调的传统剧目有100余部(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前十八”“后十八”的36部大戏。宁海平调的表演特色表现如下。......
2023-10-31
镇海口是我国历史上的海防重镇,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2000余年的海防历史,镇海人民虽屡遭兵寇掠杀之灾,但更多的是抗争之举。以都督衔守御镇海,时年近七旬。1885年6月29日,镇海人民终于目睹最后一艘法舰灰溜溜地撤出镇海口外的游山,法国侵略者终于撤离了甬江口。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持续了103天。而吴杰威施镇海口、吴大佬炮轰法国佬的英勇事迹,也为后世传颂,永生难忘。......
2023-10-31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因地处奉化,这项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奉化布龙。1955年2月,奉化布龙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轰动省城。目前,奉化全市共有40余条布龙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作用。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
2023-10-31
图18-1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外观该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自筹资金近千万创建的,于2010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花轿。当时,朱金漆木雕工艺在浙东宁波地区极为兴盛,因此,由该工艺制作的“千工床”在浙东地区较为常见,被称为“朱金漆木雕千工床”。......
2023-10-31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图21-2余姚土布制品如今这项古老精妙的技艺,却面临着断层。幸好,还有王桂凤,她是目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用一生守护着一项中国即将消失的非遗。王桂凤,1936年出生于姚北棉乡,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23-10-31
梁祝爱情传说通过音乐、戏剧、电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其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亿万人的心。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文学,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梁祝传说”因申报、传承地多达“四省六地”而显得与众不同。......
2023-10-31
经统计,天一阁藏15.8万册的古籍中,其中上等级古籍58287册,占古籍总数的36.70%。它就是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也是文化部公布的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和修复技艺的传承人——王金玉老师。当然在天一阁古籍修复40年仅仅是动手能力强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热爱这份工作。20世纪90年代天一阁才开始有目标地去修复。天一阁中的古籍也是如此,修复完成都是要放进书库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