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走书: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四腔系引领非遗保护

宁波走书:宁波非遗故事导游词,四腔系引领非遗保护

【摘要】: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奉化市、鄞州区国家级2008年

游客朋友们,有个颇有年代的说法,说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只看一百年的,要去上海,十里洋场,东方明珠,承载着我们国家民族近代的太多兴衰往事。往前要看六百年的,当然是去北京,从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到元明清三朝皇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最近六百年的中国,是属于北京的。要看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毫无疑问,最应该去西安,沃野千里的关中大地,浸润的是十三朝古都的遗韵,留下的是华夏民族内圣外王的王者之气。那么,再往前推,想看七千年的中国历史,应该去哪呢?这个城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正是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东方港城——宁波。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发源所在,也孕育了这座海洋城市的七千年文化风流,源远流长。其中,戏曲,作为文化精华的集大成者,往往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一睹一个城市的文采风流,和许多地方一样,宁波,也有着自己的本土戏曲文化。

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亲爱的各位朋友,如果我跟您讲,在浙东地区,有这样的一个戏曲种类,它不需要豪华的舞台背景,没有太多的舞台道具,甚至于最开始的时候,连乐器伴奏这方面,都是演员自拉自唱的,饶是如此,却是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方寸之间,另有乾坤天地,您会想到是哪种戏曲呢?我看到有一位朋友在说,是不是绍兴莲花落?哎,答案已经很接近了,这门和绍兴莲花落非常相似的曲艺,也是浙东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宁波走书。它还有一个和绍兴莲花落非常相似的名字,叫“莲花文书”。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您介绍一下宁波走书的前世今生。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是浙江宁波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它的曲调丰富多彩,伴奏独具特色,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而且演唱简单,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用宁波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大红袍》《绿袍》《英列传》等。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所传,其最早从上虞流入(有另一说法,称其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余姚农村,清末民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最初为佃工在农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小曲,借此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

光绪至民国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普遍流行,其表演形式亦由初时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发展到演员坐在桌后唱,伴奏乐队坐在桌子两旁的“里走书”,最后演变为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在台上有较大空间可作演员表演区的“外走书”。余姚有一些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他们成立了“杭余社”组织,经常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群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还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同时,在书目方面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一些长篇,演唱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宁波、舟山、台州三个地区。

新中国成立之后,宁波走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从“坐唱”发展到“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1950年戏曲改进协会成立后,即对走书的曲目、表演和曲调进行研究。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1958年,戏曲改进协会还专门培训了朱桂英等一批女演员,许斌章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由其演唱的现代短篇《朱德能创造防护罩》获得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1978年后又得以恢复。至2009年时,宁波走书仅在宁波市区就有专业和半职业艺人200余人,成为浙江省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

我们可以发现,宁波走书表演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员边唱边操乐器自行伴奏;其后演变为“里走书”,一人坐于桌后演唱,一人坐在桌子旁伴奏;再后演唱者与伴奏者分坐桌子两旁,演唱者可在台上走动表演,称为“外走书”。演出时舞台上设一张桌子,饰以紫红丝绒制作的精致桌围,上绣走书演员名字或曲艺队名称,桌上放置一把折扇、一块手帕、一块醒木几样表演道具。演唱者坐在桌子左边,伴奏者坐在桌子右边。演出双档走书时,两位演员分坐桌子两边,乐队坐于舞台右后方。演员除说、唱、弹外,表演中还须做到“噱”“渔”。“噱”是以滑稽的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渔”是一人饰演生、旦、净、末、丑多种角色。

▶图4-1 宁波走书的早期演唱形式(网络资料)

宁波走书表演时,男演员一般着长袖大襟长衫;女演员穿旗袍或大襟短衫,脸部施以淡雅的粉妆。演新编现代曲目时,男、女演员均像乐队演奏员一样着平常穿的服饰。

宁波走书的道具主要有惊堂木(也称醒木)、折扇、手绢等。惊堂木既代替县官老爷坐公堂时拍桌的惊堂木,又可用来模拟和制造各种声音,同时兼作演唱开场起板。折扇用来代替笔墨纸砚、刀枪剑戟等道具。手绢用来代替女人的手袋、披肩等,亦用作布、绳、包袱等,如店小二的搭桌布、客商和小贩的搭肩袋,以及悲剧中女性人物自尽时的上吊绳等。

宁波走书有四个腔系,即走书腔系、四明南词腔系、乱弹腔系和杂曲小调。其中走书腔系的四平调、马头调和四明南词腔系的赋调在演唱中运用较多,艺人们称为“老三门”。走书腔系有四平调、马头调和还魂调。四平调是宁波走书最具特色的曲调,多用于演出开始时,起定场作用。因其曲体结构较为规整,不便于叙事和抒发感情,因此用的次数不多。在某些情节转换处,也可单唱四平调的第四句,作为“交代”。马头调从北方传入,结构简单,口语化强,伴奏灵活,多用于行路观景或对人物的描绘、叙述事件等。还魂调多用于反面人物,表现阴阳怪气、油腔滑调的形象,或有气无力、垂头丧气等情绪。如此有趣而又专业且讲究的宁波走书,在当今非物质传统文化快速流逝的今天,免不得让人既挂念又担心。让人欣喜的是,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联合申报的“宁波走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一结果,离不开宁波走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玉兰的坚持。

(www.chuimin.cn)

▶图4-2 非遗传承人朱玉兰老师表演照

朱玉兰,宁波奉化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奉化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遗宁波走书传承人。当朱玉兰拿着一方手帕、一把扇子、一块醒目,时而“生”时而“旦”,时而唱时而表白,村民们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朱玉兰每到一村,村民们就像追星似的拥戴她。

1959年朱玉兰出生于奉化江口朱应村。1979年,未满20岁的她在姐姐朱君兰的影响下,进入奉化县(现宁波市奉化区)曲艺队,学唱越剧和弹奏琵琶。3年后在姐姐的引荐下,学唱宁波走书。朱玉兰的姐姐朱君兰很小开始学越剧,后改学唱宁波走书。小时候的朱玉兰经常看姐姐练声学唱,那种贴近生活的方言俚语、耳熟能详的走书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风格常常吸引着她,她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像姐姐那样上台表演。

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对一个刚20出头的女孩子来说,学越剧和弹琵琶都是比较女性化的事,而开口唱满口都是方言的走书,令朱玉兰惶恐不已,村里有人指着她说,女孩子唱走书,以后没人敢娶你了。此时姐姐已是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唱走书演员了,姐姐生动活泼的表演,又令朱玉兰艳羡,这种矛盾心理让朱玉兰辗转难眠,想学又不敢学,不敢学又想学。正当矛盾不已的时候,朱玉兰独自对着镜子照着姐姐的样儿学唱走书,好像霎时感觉小时候的梦想又回来了,朱玉兰太喜欢这种感觉了,于是拜姐姐为师。

一旦学起来,朱玉兰这才发现想学好宁波走书并不容易。她在农村长大,读书时正赶上“文革”,文化基础差,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学起来很困难。但每当学会一个动作、记住一段台词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又会吸引她继续学下去。

姐姐的琴师范青尧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多时候,范青尧愿意帮助朱玉兰,一个司琴,一个演唱。那年,范青尧接到一场演出邀请,是去舟山的一个海岛,他鼓励25岁的朱玉兰一起去。这可是朱玉兰第一次演出啊,朱玉兰既激动又担心。第一天演出后,当天夜里朱玉兰浑身滚烫发热,朱玉兰知道那是因为全身绷着肌肉,演出让她太紧张了。连演半个月后,又去了舟山市的书场演了半个月。这时候,朱玉兰的胆子才大起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真正走上了表演走书的道路。此后的一次又一次演出改变了朱玉兰的想法,那次去溪口下跸驻村,晒场上黑压压的都是本村或外村的村民,他们热烈的掌声让朱玉兰萌生要再次拜师的念头,一定要学得更好才对得起淳朴的乡亲们。

1986年,朱玉兰师从宁波走书表演艺术家朱桂英。师徒俩口传心授,形同母女。当朱桂英上台演出时,朱玉兰就站在旁边,一边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一边细心观察老师在台上的表演技巧,从进场的开唱到收场前的“卖关子”,从一个眼神到一个身段,一招一式都认真做好记录,闲暇时,就自己揣摩,不懂的,及时请教老师。

同年,朱玉兰参加了浙江省首届曲艺会演,剧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荣获表演二等奖。这个荣誉更加激发了朱玉兰勤学苦练的决心,在朱桂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1989年,朱玉兰参加浙江省曲艺会演,剧目《薛刚闹花灯》获得金奖。1990年,她跟姐姐合演的双档走书《三眼灶与炮仗嫂》获宁波市曲艺会演一等奖。从此,朱玉兰在宁波声名鹊起。

从艺38年来,朱玉兰秉承传统、与时俱进,“说、表、唱、噱、演”相结合,“生、旦、净、末、丑”集一身,分饰角色,借语言、动作区别人物,以喜、怒、哀、乐表现情态,在舞台上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而且特别擅长演唱长篇书目,如《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隋唐英雄传》《大明龙凤剑》……这些能够演唱上百小时的长篇走书均是她的拿手书目。把走书传下去,一直是朱玉兰的心愿。2010年,朱玉兰挑选了一个弟子,用心传授宁波走书的演出心得和表演技巧。朱玉兰把当年朱桂英老师对她的恩情反哺给徒弟,她们以姐妹相称,如今,弟子也能登台献艺了。每当弟子登台表演时,朱玉兰总会守候在台下,随着弟子的表演,时而皱起眉头,时而眉开眼笑,几乎比自己登台还要认真。这大概就是天下为师者的一种普遍心态。

朱玉兰这一生注定与走书结缘,足迹遍及杭州、宁波、舟山、绍兴、台州等地,演唱了6000多场次。2016年3月,朱玉兰参加了“省市曲艺名家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和奉化市的“群乐艺学堂”流动书场活动。她说,哪一天唱不动了,就用自己的积蓄开一个书场,挑选几个有潜质的孩子,全心传授他们宁波走书的表演技艺,为宁波走书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宁波走书在“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最为盛行,20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流行文化的多元化,宁波走书陷入一个市场流失、后继乏人、曲种濒临失传的发展困境,好多艺人或歇业或改行,泪别舞台,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年事已高,辉煌一时的走书风光不再。时间进入21世纪,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重视起来,奉化市、鄞州区等地加紧了对宁波走书的挖掘、整理和保护。2002年初,奉化市曲协开设宁波走书培训班,先后在尚田中心小学、长汀小学等学校挑选了50多名学生进行培训。2006年,宁波走书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宁波走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走书迎来了新的生机。奉化电视台开设电视书场,邀请朱玉兰为电视书场录像,演唱《薛刚反唐》《大明龙凤传》《隋唐英雄传》等传统大书,连唱三年,走书又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宁波市曲协完成了《宁波传统曲艺精选》的集稿工作,搜集了许多经典走书作品。鄞州区组织了“文化进百村”曲艺展演,展演宁波走书,通俗易懂的唱词、跌宕起伏的情节、原汁原味的伴奏,以及接地气的唱腔,让村民们过足了走书瘾。有村民说,走书就是本土的卡拉OK,我们爱听。

有人说,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就在当地找个茶馆或者戏楼,品一盏当地的香茗,听一段当地的戏曲,在那些或高亢或激昂,或婉转或潇洒的唱腔和身段中,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就是一个城市千百年文化的积淀和安睡的灵魂。宁波走书,这个宁波老百姓的本土卡拉OK,唱响的除了戏曲要讲述的故事本身,更多地还唱出了东方港城的文化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