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做这个评价的依据,主要参考的是《论语》当中孔子对管仲的点评。
《论语·宪问》当中记载,曾有一个人问孔子,管仲这人怎么样啊?
孔子说:
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论语·宪问》
关于这个人字,至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人才;第二种说法按前后文看应该是在人字之前脱了一个“仁”字,连起来就是仁德之人。对管仲进行全面了解后,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管仲是一位爱民的宰相。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他啊,那可是仁德之人啊。他没收了伯氏骈邑的家产,伯氏只能过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直到老死也没怨言。
这件事既然孔子提到了,当然是有的,但是具体细节没有相应的史料记载。按照常理分析,伯氏之所以没有怨言,第一说明管仲做事公正;第二当然是管仲让伯氏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管仲讲德法兼治,按法如果应该剥夺,当夺就夺,法不容情。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夺了,伯氏就会怀恨在心,因此必须从德的角度进行教化,让他内心端正。所以孔子说管仲是仁德之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孔子说管仲仁,学生子路就有不同意见了。他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也许不同的人对《论语》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只是一家之言。在《论语·宪问》当中,孔子说完前面那句伯氏无怨言之后,只隔六句话,就出现了子路的问题。很可能这两个问题是在同一场合提出的。即便不是同一场合,子路的问题也极有可能是伯氏骈邑那个问题引发的。因为孔子先说了管仲仁,子路没听明白。
弟子对自己的说法有疑问,孔子当然需要给个解释了。但是子路提的这个问题涉及儒家倡导的“忠”字。按照常规理解,管仲不为公子纠殉节,应该是没有把忠做到位。说一个不忠的人有仁德,孔子似乎自相矛盾了。这个问题看似有些棘手,但是孔子的境界毕竟要比学生高很多,他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大家没有兵戎相见,华夏和平了,这些都是管仲努力的结果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两个如其仁,一般解释为孔子在做强调。(www.chuimin.cn)
孔子的重要主张之一,就是维护周礼。礼就是秩序,有秩序才有和平。而管仲其实也在维护礼制,所以两个人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有人会说,为什么要维护礼制呢?既然已经出问题了,为什么不把旧制度砸碎呢?这就需要历史地看问题。管仲在世的时候周朝虽然开始衰败,但还远没有到崩溃边缘。就仿佛一台机器,虽然有几个部件坏了,但在可以修复的情况下,正常的思路当然是修复,而不是砸碎了重买。所以孔子很理解管仲。在孔子的心里,一个维护了华夏秩序的人,当然可以称作仁了。同时孔子的话说得也很有意味。子路的性格直率且好勇,年轻的时候还凌暴过孔子,所以孔子跟他说天下和平,其实也有对他的疏导。华夏社会需要和平,而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也需要平和。
这样说完,子路没问题了。但是旁边还有一个学生子贡。子贡是个商人,脑子更活泛,所以他比子路想得更多。接下来他又问了:老师,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殉死也就算了,反而去做齐桓公的宰相,这就不能称作仁德了吧?显然子贡的问题逼得更紧。
接下来,孔子的回答非常精彩。怎么精彩呢?首先,孔子申明大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就是说管仲给齐桓公当宰相,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今天还在享受着他创造的幸福。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做野蛮人呢。孔子的这句话提到了三件事情,维护华夏秩序、抗击外敌侵略、创造百姓幸福。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宰相,能为整个华夏做这么大贡献,历史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位呢?屈指可数吧!
然后,孔子对照世俗。他说——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管仲岂能像平常男女一样,为守小节不愿蒙羞于世,就找个小水沟自己勒死?说到这里,子贡不论懂还是没懂都不好再问了。再问,就成了匹夫匹妇了。
所以按孔子的评价,维护华夏秩序、抗击外敌侵略、创造百姓幸福,这三件事情都要感谢管仲。尤其是抗击外敌这件事非常重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华夏文明就中断了。孔子的说法无异于给管仲封神——中华文明的守护神!而面对这样的神明,华夏子孙都应该心怀敬意。
孔子之后,管仲仍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不过人无完人,管仲当然也会受到一些批评甚至诋毁。但是不论这些人出于什么目的,都无法撼动孔子的赞美。一句赞美盖得住所有的诋毁。保卫华夏的巨人,管仲当之无愧。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