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仲去世前后的故事,《史记》《左传》《管子》当中都有记载。虽然各有侧重,细节不同,但大脉络是一致的。由于齐国后来发生了内乱,所以历史上有人因此指责管仲,说他没有把身后的事情安排好。
那么,对管仲的指责是否能够站住脚呢?
在进行分析之前,先看看历史上另外两次临终嘱托。
第一次,汉代的萧何。
汉代萧何去世之前,年轻的皇帝汉惠帝也到了病榻之前。同样也提出了接班人选问题。但是萧何却只说了一句:知臣莫如主。萧何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显然他也需要知道皇帝心中有没有人选。贸然提议,有可能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认为萧何结党营私。萧何跟管仲一样,即便临终也要讲这个分寸。
果然,汉惠帝问道:让曹参干怎么样?
这时候萧何立即点头,说:皇上得到了贤才,我萧何死而无恨了。
萧何去世之后,曹参接班。由于萧何制定的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很到位,曹参没有进行调整和改变,保持了国政的连续性。于是就有了一个常用的成语,“萧规曹随”。
诸葛亮病重之时,后主刘禅派李福前去探望和照料,并代表刘禅咨询国家大事。数日之后李福离开,走到半路,觉得没把意思说透,所以就折了回来。诸葛亮这时才说:我知道您一定会回来的。前面虽然聊了好几天,有些话的确没有说透。您问的事情,蒋琬可以。
到了这里就知道了,诸葛亮最初也没谈由谁继任。为什么?因为李福当时没问。为什么不问?因涉及生死,李福不好开口。李福不问,诸葛亮也不能主动提起。蜀国内部本来也有质疑诸葛亮专权的舆论,诸葛亮也有顾忌。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后来又主动说了呢?显然大限将至,再不说就来不及了。这个时候,个人的名声与国家利益相比,当然要服从大局了。
但是,李福头脑比齐桓公清醒,接下来又问了一句:蒋琬之后谁可以呢?诸葛亮回答,费祎可以。那么费祎之后呢?诸葛亮就不回答了。
后来,蜀国的情况要比齐国和汉朝都好。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和费祎都得到了重用。蒋琬又活了十二年,费祎活了十九年。两个人都继承了诸葛亮制定的各种制度,因此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边境不虞,邦家和一。所以刘禅——也就是阿斗,这样的弱主也能在位四十一年。
到了这里就可以对三个嘱托进行一些比较了。
第一,这三位名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遗产,就是政体和制度。司马迁在《管晏列传》当中讲道:(www.chuimin.cn)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说,管仲去世之后,齐国按照他留下的国政系统继续运行,尽管经过六公子三十多年的折腾,但齐国仍然保持着强国的地位。国政系统具有强大的容错能力,这是管仲为齐国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个贡献显然是伟大的。
第二,管仲的嘱托,按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看,要比萧何以及诸葛亮更为全面。萧何、诸葛亮,他们都只做了一个建议,就是谁来继任。而管仲呢?他推荐了隰朋接任宰相;又提醒如何用老臣之长避老臣之短;最后还提出一定要远离小人的警示。所以管仲的嘱托才是最细致的。
历史上有人指责说,小人杀不光,所以管仲劝谏远离小人没有意义,还是推荐一个好宰相最为靠谱。
首先说管子没推荐宰相,不符合史实,在此已经不需要再做分辩。
其次说远离小人没有长久意义,大道理是对的,但缺乏政治智慧。小人的确杀不光,但齐国当时已经坐大的小人就那么几个。这几个小人被废,其他小人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到重要位置。所以齐桓公如果真正做到远离小人,就会形成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这个窗口其实就是齐国继续发展的良机。但是齐桓公偏偏没有抓住,很令人遗憾。
第三,不管怎么说,齐国毕竟很快进入了内乱。这个责任主要在谁呢?
这个问题不用纠结,国家发生内乱,主要责任当然是要由国君来负。具体说:齐桓公继位本身就是僭越。所以他给儿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既然老爸用了这种方式,儿子们为何不可?而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对太子问题还摇摆不定,六个儿子人人都觉得自己有希望。祸根是自己种下的。而立太子是国君的家事,齐桓公再摇摆不定,管仲也必须等待齐桓公的决定,不能多嘴。这正是古代为臣无奈。
其实萧何也有这样的无奈。在他去世之后,曹参也没干多久就去世了。接下来汉朝也很快出现了诸吕之乱。皇室内部的矛盾,萧何同样无法解决。所以我们对萧何没有苛责。
那么为什么蜀国在诸葛亮身后还有很长的稳定期呢?重要原因是刘禅虽弱,却尊重了诸葛亮安排。如果刘禅也不听话,蒋琬费祎又能奈何得了他吗?所以刘禅后来宠信小人导致灭国,这笔账也算不到诸葛亮头上的。
所以,作为后人需要从内心深处感受一下管仲的无奈。
还记得管仲的那句话吧?他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丝力气,跪拜在齐桓公面前说:我说了您也做不到。可以想想当时的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管仲虽然没有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但是他的能量,很可惜,并没有完全爆发出来,齐国还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理想状态。当他预见到去世之后必然发生祸乱,用四十年创造的繁荣即将衰败,于是华夏稳定,百姓幸福,都将如梦幻泡影,他内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
像管仲这样大智慧的人,在有路可走的情况下却无力回天,这种无奈才是最扎心的。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管仲做出过评价,有褒有贬。那么,管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已经盖棺,但是怎样定论呢?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对管仲进行全面了解后,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管仲是一位爱民的宰相。在孔子的心里,一个维护了华夏秩序的人,当然可以称作仁了。华夏社会需要和平,而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也需要平和。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宰相,能为整个华夏做这么大贡献,历史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位呢?孔子的说法无异于给管仲封神——中华文明的守护神!而面对这样的神明,华夏子孙都应该心怀敬意。保卫华夏的巨人,管仲当之无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