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在祖庙对策之时,管仲在回到齐国之后给齐桓公所讲的称霸方案当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当时齐桓公提出想要修明政治,管仲就建议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管仲说,国君也好,大夫也好,官吏也好,都应该首先回去把自己的家族修整好。让自己家族的人,事业和荣誉相关联,于是家族当中的人都变得互相亲近,互相帮助了。这件事儿很像现代人常讲的团队意识。
第二件,管仲说,就是各乡要选用和推崇贤士,这样一来,民众就懂得礼节,并且勤于求知了。这个建议也很像现代人说的发挥榜样力量。从这以后,齐桓公上朝,就开始向各乡长以及各属大夫询问了:
在你管辖的地方,有没有那些既仁义又好学,既聪明又厚道,既对父母孝敬又对兄弟友善的人?有,就要报告,不然就是埋没人才,要治罪。
在你管辖的地方,有没有不孝敬父母,不恭敬长辈,淫乱粗暴,不听国家号令的人?有,就要报告。不然就是包庇坏人,也要治罪。
一个国家提拔干部的标准,就仿佛高考的科目一样。考啥,想上进的年轻人就会在意啥、学习啥,社会上就会流行啥。所以会形成相应的社会风尚。
那么,这两个建议施行的结果如何呢?
各级官吏都加强属地的治理和家族的修整。任何人,哪怕一个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要进行表彰;同样任何人,就算是高官做了坏事,也要受到处分。于是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人,都开始加强自律。出现的状态就是,品行不端的男人,无人与之为伍;品行不端的女人,无人娶之为妻。
在当时的齐国很有意思,离婚可以,但离多了不行。男人离婚三次,就会被驱逐出境;女人离婚三次,就要被送去劳教。所以,夫妻二人都尽最大努力把家庭搞和睦。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这个细胞越健康,社会就会越加稳定和谐,老百姓的幸福感当然也会越高。
最终齐国民众都明白了。在外面做好事,不如回来尽本分。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为议,皆有终身之功。
——《管子·小匡》
所以,士人不敢贪图一时的方便,都有终年的打算;也不敢只考虑一年之事,都有终生的事业。显然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今天就可能破罐子破摔;而一旦有了长远打算,就会进行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修养。像那个年轻人强抢愚公的马驹,明显只能短期痛快一下,而一生的前途,长远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从这些事情看,给管仲贴上法家的标签,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提倡以民为天,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并且推举表彰贤人,为社会树立道德仁义忠信孝悌等风尚,管仲在推行德治方面做过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非要贴标签,也可以说除了法家代表人物之外,他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因为他是宰相,具有操作平台,所以他的理想在当时是部分实现了的。(www.chuimin.cn)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以上这些都是管仲做的事情,要想称其为“家”得有自己的理论啊。那么他对儒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呢?
管仲的个性,超级理性,喜欢悟道又喜欢行道,所以他是理论和实践贯通之人。翻开《管子》一书,关于德治的内容太多了,并且有一些对现代中国仍然产生着影响。
今天的中国对孔子非常崇拜,很多地方立了孔子的雕像。但是个别雕像存在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在底座上镌刻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孔子固然是伟大的,但实事求是地讲,“礼义廉耻”这句话,不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而是比孔子早生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管仲提出的。
在《管子》一书当中,礼义廉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管子·牧民》
首先,礼义廉耻被称为四维,那么什么是维呢?这个维,其实是绳子。所谓四维,就是古代的车上面从中心支柱拉出去四根绳子,拴在车厢的四角。四维张开,车顶盖就固定住了。
进而,什么是国之四维呢?
管仲说了,国家就仿佛是车顶盖,礼义廉耻就仿佛是固定这个车顶盖的四根绳子。一根绳子断了,顶盖就倾斜了;两根绳子断了,顶盖就摇摇晃晃岌岌可危了;三根绳子断了,顶盖就坍塌下来了;而四根绳子断了,顶盖就被风吹跑了。如果不把礼义廉耻这四根绳子拴牢固,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灭亡。所以,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今天已经不必再做更多解释了。但是,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礼义二字,关注的是正面;而廉耻二字呢?关注的是负面。礼和廉,是行为上对制度的遵守;而义和耻呢?是精神上的道德自觉。所以,礼义廉耻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结构。
此外在《管子》当中道德仁义忠信孝悌同样也得到推崇。显然,同不宜贴上法家标签一样,也不宜给管仲贴上儒家的标签。但必须承认“礼义廉耻”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实际上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管仲所主张的其实是德法兼治。
但是,德法兼治,肯定要比单纯的德治或者法治来得复杂啊。为什么管仲不只用德治或者法治一种打法呢?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于是成为齐桓公的贴身保镖,当上了大小太监们的带头大哥。管仲这样说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呢?那么,管仲的判断到底准不准呢?最后结果是齐桓公死在了这三个人的手上。当时管仲被齐桓公怀疑,可以说发生了一个负面事件,因为很容易造成他跟国君之间的隔阂。而东郭邮造谣传谣,其实可以算作负面人物,他甚至差点离间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而洞悉人性,才能真正做好以人为本和“百年树人”。......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管子入复桓公曰1:“终岁之租金四万二千金,请以一朝素赏军士2。”以令至鼓期于泰舟之野期军士3。管子又曰:“谁能听旌旗之所指,而得执将首者5,赐之千金。”其余言能外斩首者7,赐之人十金。桓公终举兵攻莱,战于莒必市里11。鼓旗未相望,众少未相知,而莱人大遁,故遂破其军,兼其地而虏其将。故未列地而封,未出金而赏,破莱军,并其地,禽其君12。3期:同“旗”。......
2023-10-31
楚国最初的做法: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第一次召集会盟,共有五个诸侯国参与,齐、宋、陈、蔡、邾。蔡国加入齐国联盟,显然对楚国最为不利。所以楚国要出手教训蔡国,迫使蔡国退出联盟,并且也给那些相邻的小国提出警告,以后不许跟齐国套近乎。同样,楚国攻打郑国的理由,也有故意找碴的嫌疑。第二件,楚国派人访问了鲁国。楚国取得了征伐权,但是并没有取消楚王的称呼,等于把周王忽悠了一次。......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