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穿越春秋,探寻仲尼品管

穿越春秋,探寻仲尼品管

【摘要】:出现的状态就是,品行不端的男人,无人与之为伍;品行不端的女人,无人娶之为妻。男人离婚三次,就会被驱逐出境;女人离婚三次,就要被送去劳教。四维张开,车顶盖就固定住了。如果不把礼义廉耻这四根绳子拴牢固,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灭亡。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但是,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管仲的看法,仅有法治是不够的。

在祖庙对策之时,管仲在回到齐国之后给齐桓公所讲的称霸方案当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当时齐桓公提出想要修明政治,管仲就建议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管仲说,国君也好,大夫也好,官吏也好,都应该首先回去把自己的家族修整好。让自己家族的人,事业和荣誉相关联,于是家族当中的人都变得互相亲近,互相帮助了。这件事儿很像现代人常讲的团队意识。

第二件,管仲说,就是各乡要选用和推崇贤士,这样一来,民众就懂得礼节,并且勤于求知了。这个建议也很像现代人说的发挥榜样力量。从这以后,齐桓公上朝,就开始向各乡长以及各属大夫询问了:

在你管辖的地方,有没有那些既仁义又好学,既聪明又厚道,既对父母孝敬又对兄弟友善的人?有,就要报告,不然就是埋没人才,要治罪。

在你管辖的地方,有没有不孝敬父母,不恭敬长辈,淫乱粗暴,不听国家号令的人?有,就要报告。不然就是包庇坏人,也要治罪。

一个国家提拔干部的标准,就仿佛高考的科目一样。考啥,想上进的年轻人就会在意啥、学习啥,社会上就会流行啥。所以会形成相应的社会风尚。

那么,这两个建议施行的结果如何呢?

各级官吏都加强属地的治理和家族的修整。任何人,哪怕一个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要进行表彰;同样任何人,就算是高官做了坏事,也要受到处分。于是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人,都开始加强自律。出现的状态就是,品行不端的男人,无人与之为伍;品行不端的女人,无人娶之为妻。

在当时的齐国很有意思,离婚可以,但离多了不行。男人离婚三次,就会被驱逐出境;女人离婚三次,就要被送去劳教。所以,夫妻二人都尽最大努力把家庭搞和睦。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这个细胞越健康,社会就会越加稳定和谐,老百姓的幸福感当然也会越高。

最终齐国民众都明白了。在外面做好事,不如回来尽本分。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

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为议,皆有终身之功。

——《管子·小匡》

所以,士人不敢贪图一时的方便,都有终年的打算;也不敢只考虑一年之事,都有终生的事业。显然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今天就可能破罐子破摔;而一旦有了长远打算,就会进行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修养。像那个年轻人强抢愚公的马驹,明显只能短期痛快一下,而一生的前途,长远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从这些事情看,给管仲贴上法家的标签,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提倡以民为天,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并且推举表彰贤人,为社会树立道德仁义忠信孝悌等风尚,管仲在推行德治方面做过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非要贴标签,也可以说除了法家代表人物之外,他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因为他是宰相,具有操作平台,所以他的理想在当时是部分实现了的。(www.chuimin.cn)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以上这些都是管仲做的事情,要想称其为“家”得有自己的理论啊。那么他对儒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呢?

管仲的个性,超级理性,喜欢悟道又喜欢行道,所以他是理论和实践贯通之人。翻开《管子》一书,关于德治的内容太多了,并且有一些对现代中国仍然产生着影响。

今天的中国对孔子非常崇拜,很多地方立了孔子的雕像。但是个别雕像存在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在底座上镌刻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孔子固然是伟大的,但实事求是地讲,“礼义廉耻”这句话,不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而是比孔子早生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管仲提出的。

在《管子》一书当中,礼义廉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管子·牧民》

首先,礼义廉耻被称为四维,那么什么是维呢?这个维,其实是绳子。所谓四维,就是古代的车上面从中心支柱拉出去四根绳子,拴在车厢的四角。四维张开,车顶盖就固定住了。

进而,什么是国之四维呢?

管仲说了,国家就仿佛是车顶盖,礼义廉耻就仿佛是固定这个车顶盖的四根绳子。一根绳子断了,顶盖就倾斜了;两根绳子断了,顶盖就摇摇晃晃岌岌可危了;三根绳子断了,顶盖就坍塌下来了;而四根绳子断了,顶盖就被风吹跑了。如果不把礼义廉耻这四根绳子拴牢固,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灭亡。所以,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今天已经不必再做更多解释了。但是,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礼义二字,关注的是正面;而廉耻二字呢?关注的是负面。礼和廉,是行为上对制度的遵守;而义和耻呢?是精神上的道德自觉。所以,礼义廉耻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结构。

此外在《管子》当中道德仁义忠信孝悌同样也得到推崇。显然,同不宜贴上法家标签一样,也不宜给管仲贴上儒家的标签。但必须承认“礼义廉耻”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实际上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管仲所主张的其实是德法兼治。

但是,德法兼治,肯定要比单纯的德治或者法治来得复杂啊。为什么管仲不只用德治或者法治一种打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