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第一他不能说齐桓公做的事情不伟大;第二他不能说齐桓公的年纪不够大;第三他不能说齐桓公接受这样的礼遇是自我膨胀。这三条都不能说,那么还能说什么呢?再说一遍不符合礼制?当然也可以,但那样对话那样劝说,也太苍白、太乏味,太没智慧了。所以接下来,管仲就运用起了迂回的办法。
虽然齐桓公理直气壮,但上面提到的事情,有一些已经无从考证,有一些虽然有,但话说得太大了。比如楚国不敢违抗这一条,就有吹牛的成分。召陵之盟虽然起到抑制分裂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彻底终结楚国向北进犯的野心。虽然不再把矛头直接对准周室,但仍然不断发动战争。并没有齐桓公说得那么乐观。
但管仲是宰相,不能直接拆穿齐桓公。所以只能先把齐桓公说的事情接受下了,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往前跨一步。管仲说:
您看现在啊——
美丽的凤鸾看不见,又丑又凶的老鹰和鸱鸮却很多;
甘露及时雨盼不到,而飓风雷暴大洪水却不请自来;
粮食不丰收,家畜不兴旺,但是各种杂草却很繁茂。
古代接受天命的人,都会有龙龟来临,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地现神马。现在什么吉祥的征兆都没有,就算是被人抬举为王,您感觉踏实吗?不会觉得是搞错了吗?
管仲这些话,没有反驳齐桓公所列举的事情,就像太极拳一样柔柔地化解齐桓公的力道。神秘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疑惑。在春秋的文化背景下,管仲这种劝阻冒进的方法,往往会有奇效。所以齐桓公一听心里就没了底气。于是出来对各国诸侯说:哎呀,天子的威严即在颜面之前,未离咫尺,我小白虽奉天子之命而不必下堂拜受,但我仍然害怕颠倒礼节,让天子蒙羞。接下来,当然是按礼制完成了仪式。
齐桓公的这种姿态,赢得了诸侯们的好感。天子有不下拜的许可,而桓公偏不领受,看来还是一个遵守礼制的人啊。于是葵丘大会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这样一次隆重的会议,不是为了把诸侯们约在一起,让大家夸一下动作很标准,然后热烈鼓掌把酒言欢。这次开会目的之一是打造一个更加文明的联盟。有了这样的联盟,华夏就会更稳定,百姓就会更幸福,然后就能达到第二个目的,周襄王日子好过。而更加文明的联盟,就是要达成更加文明的共识,也就是最后形成一个更加文明的盟约。
葵丘会议的盟约,孟子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版本。
孟子对管仲并不像孔子评价得那样高大,甚至还有很大的成见。正是因为他没有赞扬管仲的意图,反而使这份盟约变得更有参考价值。
孟子说,这次盟会,诸侯们只是捆绑牲畜,不再歃血为盟,而是采用文字盟约。不歃血,显然要比之前歃血来得更加文明。
盟约的具体条款如下: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www.chuimin.cn)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孟子·告子下》
盟约共有五条:
第一条,说的是匡正王室。诛杀不孝,不轻易改变太子,不以妾为正妻。
第二条,说的用人。尊敬贤能,培育贤才,表彰有道德的人。
第三条,说的是社会风气。尊敬老人,爱护孩子,不能怠慢宾客商旅。
第四条,说的是政务。士一级的官职不再世袭,官员不能兼职,选拔人才要合乎要求,不可任意杀戮大夫。
第五条,说的是跨国关系。不可拦截河流,不可阻塞粮食的流通,有封赏大事一定要通告。
这组盟约显然都是管仲主张的。即便不是他亲自动笔,也主要是在表达他的想法。这五条盟约无疑都是指向更加文明方向的。
首先,这组盟约初看都是大概念,细看条条有所指。其中所列各种问题,比如改立太子、滥杀大臣、重用庸才、拦截河流等等,在春秋时期都是常见的。像拦截河流这样的事情,楚国就干过。所以每一条盟约得到遵守,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实效。
第二,这组盟约可以说是以德为核心的。管仲对于德的重视应该对后来儒家的形成有所影响。在原始简单但又具体的表达当中,其实已经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无疑是倡导仁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当然是讲究孝悌。
而五条盟约之后,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孟子·告子》
这句话不用解释,一看就懂。主张的就和平啊。中华古风,和为贵!
有了这样的盟约,联盟就不再是狐朋狗友的饭局,霸业就有了进步的意义。所以能看得出来,管仲一心一意致力于华夏文明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葵丘之会是管仲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想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攀登。但是,很不幸的是,葵丘之会成为齐国霸业巅峰的同时,也成了一个向下的拐点。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干涉周王的家事,还发动朋友圈进行声援。所以管仲要号召诸侯力挺符合礼制的太子。这次盟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打造更加文明的联盟,二是稳定周襄王的地位。这次会盟在葵丘举行,所以被称为葵丘会盟或者葵丘之会。后人认为这次盟会,齐国霸业走上了巅峰。其次,天子出行,在周朝是有礼制规定的。巅峰是一个最荣耀又最危险的地方。头晕,姿态就会出问题,姿态出问题,就可能摔下来。所以管仲的态度才那么坚决。......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显然,两个人之所以愿意成为一个组合,必然是相互认同。齐桓公刚刚继位,下令杀牛宰羊,血祭土地神。说实话,齐桓公刚刚上任,在祭祀神灵这样的重大场合,面对文武百官、工作人员以及吃瓜群众,最应该说的是吉祥话。所以齐桓公一声令下,把他推下去砍了!由此判断,齐桓公的确具有称霸的潜质。可以说,齐桓公对管仲的看法,其实是来源于鲍叔牙的推荐。刘备与诸葛亮也是一对成功组合。......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