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仲的这个做法,难免会引起非议。这个未免有些霸道吧?干涉周王的家事,还发动朋友圈进行声援。看起来不像是尊王哦。
其实这件事,在《春秋公羊传》当中做了解释:
曷为殊会王世子?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
——《春秋公羊传》
为什么这么多诸侯要专门去见王子郑呢?因为他是世子,世子就是太子,地位尊贵。所以,支持世子,就等于支持王位首先要由太子继承这项礼制,支持这项礼制一直能够延续下去。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公羊传》做出这样的解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齐国的做法,具有那个时代的正义性。
管仲早年说过,死国而不死君。这个思路套到天下大事上,管仲当然也会首先维护王朝,而不是首先维护某一位周王。怎样维护王朝呢?当然是要维护王朝的礼制。礼制相当于宪法,是周王朝存在的基石,礼制大于王。一旦礼制被破坏了,天下也就乱套了。所以管仲要号召诸侯力挺符合礼制的太子。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保证了几年之后太子郑顺利继位,于是就有了周襄王。
到这里,匡的事情做到了,但是扶呢?管仲的工作还得继续。
周襄王刚刚继位,自然是个新手,很稚嫩,所以还需要扶一把。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公元前651年,管仲主张再次召集联盟各国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盟会。这次盟会有两个目的,一是打造更加文明的联盟,二是稳定周襄王的地位。显然联盟发展得越好,周襄王越稳定;周襄王越稳定,对联盟越支持。这次会盟在葵丘举行,所以被称为葵丘会盟或者葵丘之会。后人认为这次盟会,齐国霸业走上了巅峰。
周襄王得到诸侯们力挺,当然也需要对联盟表示支持。于是他派宰孔代表自己参会,并带来了胙肉,进行赏赐。
宰孔,在《春秋公羊传》当中有说明,他是当时的宰周公,也就是周公之一。周朝实际上有很多代周公,但是由于周武王的四弟姬旦做周公实在太出色了,所以后来周公这两个字几乎与他画上了等号。
那么宰孔带来的胙肉是什么呢?胙肉,就是用来祭祀的肉。那个年代没有冰箱,能够千里迢迢地带过来,肯定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现代有专家分析应该是一种烟熏肉。周天子能够赏赐这样一块肉,不得了,可谓巨大荣耀。
当然,宰孔除了带来胙肉,还捎来了周王的口信。这个口信主要是说明周王自己为什么不来。非常想来啊,但因为工作太忙,实在来不了。意思是请大家不要见怪,感谢各位支持,祝大会圆满成功,等等。
那么周襄王到底想不想来呢?当然想。但是这次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有三点不便。
首先,是刚刚继承王位,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这个时候离开,有发生变乱的可能。(www.chuimin.cn)
其次,天子出行,在周朝是有礼制规定的。所以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事对他反而变得异常奢侈。
最后,天子一到场,整个葵丘大会就得以他为中心,就会压了齐桓公的风头。齐桓公什么性格,周襄王应该有所了解。毕竟还需要靠齐桓公撑腰,所以不能这么干。
但是,宰孔替周襄王把场面话说完之后,还带来了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这句话就给管仲制造了一个麻烦,也为齐国霸业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什么话呢?天子说:舅舅年纪大了,又如此辛劳,所以在接受胙肉的时候,就不必下拜了。
天子说出这样的话有带头破坏礼制的嫌疑,但仍旧可以理解为客套一下。天子客套一下,齐桓公本不应该当真,但是周襄王可能没有想到齐桓公的虚荣心很强,万一他将错就错呢?
果然齐桓公非常兴奋,他回头看了看管仲,喜笑颜开地说:怎么样?天子还是知道是我给他撑腰吧?要不咱们就按他的话做得了?显然,这种在重大仪式不守礼制的想法,说明齐桓公已经忘乎所以了,此时他的头脑里可能只剩下自己的荣耀了。
巅峰是一个最荣耀又最危险的地方。到这里齐桓公已经头晕了。头晕,姿态就会出问题,姿态出问题,就可能摔下来。所以说管仲辛苦啊,无论齐桓公头晕到什么程度,他还必须保持清醒。
这个时候管仲说:不可啊。
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管子·小匡》
做君王的不像君王,做臣子的不像臣子,祸乱就是这样来的。
周襄王为什么能够继位?就是因为符合周王朝的礼制。而现在天子带头破坏礼制,齐桓公又准备接招,王不像王,侯也不像侯,如果天下人都这么办,那就后患无穷了。所以管仲的态度才那么坚决。
齐桓公任性、张扬、好胜,这盏灯同样也不省油。这就是为什么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人却把功劳主要归于管仲的原因。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也就是说没有管仲的努力,齐国是没有可能称霸的。其实在齐国称霸过程当中,桓管二人似乎一直在唱对手戏。齐桓公不断地制造麻烦,出难题,而管仲呢?只有不厌其烦地解决,只有不断地对他进行匡正。
管仲的道理,齐桓公当然也懂。但是个性使然,还是很不甘心,于是他说:
这么多年,我可是做了很多很多事情的。大方面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具体点说,我平定北方,征服了孤竹、山戎等地;我平定西方,征服了流沙、西虞等地;我平定南方,征服了吴、越、巴等地,就连荆楚都不敢违抗我的命令。但我做了这么多,并没有得到中原诸侯们的抬举嘛!我想问问,难道我的功绩赶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吗?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