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决楚国问题,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成果

解决楚国问题,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成果

【摘要】:在北方的威胁明显减少之后,管仲腾出手来,开始致力于解决楚国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楚国本来也是接受了周王册封的诸侯国,爵位为子爵。在《管子》一书中记载,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过,天下最得地利的国家当中,除了齐国还有楚国。原来它是这样的楚国。所以,他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具有潜力的大国,助其成就霸业,从而树立周王权威,以达到制压楚国的目的。

齐国在救助燕国以及存邢救卫过程中表现出了担当姿态,赢得了中原诸侯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联盟越来越团结。在北方的威胁明显减少之后,管仲腾出手来,开始致力于解决楚国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那么楚国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楚国本来也是接受了周王册封的诸侯国,爵位为子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楚国总感到自己不受周王待见,所以常常怀有敌对情绪。历史上周昭王曾经讨伐过楚国,但最后死在了汉水之滨。到了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僭越,自称为王,要与周王平起平坐。

那么楚国为什么这么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这里仅做一点说明。在《管子》一书中记载,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过,天下最得地利的国家当中,除了齐国还有楚国。楚国出黄金。一个国家出黄金,不得了,各国物产自然也会向它聚集。原来它是这样的楚国。

一个僭越的国家,又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并且当时诸侯们对楚国有一个共同看法,说:遇到圣人继位,楚国一定最后一个归附;而当天子势弱,楚国一定是第一个反叛。所以在春秋时期,楚国就被华夏诸侯视为蛮夷。僭越当然是蛮夷的表现之一。

按说楚国僭越,周王应该召集各路诸侯前去讨伐。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王的威风早已经不再,这种费力又危险的事情,没有哪个诸侯愿意上前。于是,楚国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那么,管仲对楚国的态度会是怎样的呢?

第一,管仲祖上是周穆王,尽管后来家道中落,管仲这一支沦为了贫寒之士,但是对祖先的崇敬是骨子里的。所以很可能他从小就有一种捍卫祖先基业的抱负。

第二,管仲是在公元前723年出生的,到楚武王僭越的公元前704年,已经20岁了,具备了独立判断能力。管仲关心天下大事和治理国家,他对楚王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简而言之就是不认同。(www.chuimin.cn)

其实,管仲的老家,安徽省颍上县,古代叫慎邑,早期属于蔡国,后来属于楚国。按理说慎邑距离楚国要比齐国近得多。而管仲舍近求远去齐国,很可能与管仲的志向有关。什么志向呢?管仲很清楚,中原各诸侯国一盘散沙,楚国日益强大,此消彼长,不可避免地会给华夏带来连年战争,其结果就是老百姓受苦受难。所以,他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具有潜力的大国,助其成就霸业,从而树立周王权威,以达到制压楚国的目的。这样才能维护华夏和平及安全,造福天下苍生。

那么为什么说齐国具有称霸的潜力呢?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在此只看两个重点:

第一点:齐国在姜子牙老人家开国之后,周王赋予了齐国一项特权,征伐权。华夏东北地区其他诸侯如果做事不地道,齐国可以代表周王进行征伐。这种特权,当然也是齐国逐渐发展为大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点:同样还是姜子牙老人家,他针对国情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发展方针,因此,齐国开国伊始就是一个工商发达的国家。商业是一个国家积累财富的文明而又快速的方式。所以齐国想在一群农业国家当中崛起,机会很大。

有了以上两点,齐国的潜力就能看得见、摸得着了。虽然齐襄公,也就是齐桓公的哥哥在位十二年,一路折腾,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在一个大国重整旗鼓还是要比在一个小国无中生有容易得多。

所以管仲选择齐国,从这个角度看,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于是,管仲怀揣理想来到齐国。励精图治,终于在齐国足够富强,在华夏圈里有足够权威之后,把解决楚国问题提上了日程。

但是楚国毕竟是强国,对付楚国必定需要足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