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从公元前662年开始,北方的另外一支外族力量——狄,先后入侵了华夏北部的邢国和卫国。按理说,齐国是盟主,应该召集诸侯前去救援。但是老马识途的那一仗还在影响着齐桓公的心情。割让给燕国的土地,齐桓公还在心疼着。
《管子》当中记载,这个时候齐桓公光着膀子,用布把胸缠起来,打扮成一个伤兵的模样。然后召见管仲说:我呀,虽然有千年的衣食,却没有百年的寿命,现在又得了病,还是趁早行乐一番吧!
管仲怎么说?没办法,只能先顺着齐桓公,就说:那好吧。于是下命令悬起钟磬,让人鼓瑟吹笙,载歌载舞。并且每天杀几十头牛,大摆筵席,连续搞了几十天。
这时候大臣们也着急啊,但就是看不懂这二人在玩什么名堂。于是也都来进谏说:现在邢、卫遭遇入侵,国君您不可不出兵援救。很显然,如果齐国现在不承担起盟主的责任,用不了多久,联盟就会四分五裂,霸业也就付之东流了。
但齐桓公的说法基本上还是那套:我呀,虽然拥有千年的衣食,却没有百年的寿命,现在又得了病,趁早行乐一番吧。只是这次齐桓公多加了一句话:人家并没有进攻我的国家,不过是征伐邻国,你们也都平安无事的。言外之意,咱们管那闲事干吗?
面对继续任性的国君,管仲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等待时机再行规劝了。
恰好有这么一天,齐桓公盘桓在钟磬之间。管仲跟着他,走在大钟的西侧,桓公面南,管仲面北相对而立。大钟响起,声音悠扬悦耳。齐桓公看着管仲说:怎么样,仲父?够不够快乐?
管仲很无奈,也很真诚地回答说:我说这是悲哀,不是快乐。古代那些英明的君王,虽然也在钟磬间寻求快乐,但他们所面对的不是您现在的情况。虽然游于钟磬之间,但他们的命令畅行无阻,天下也没有兵革的忧患。而您现在的情况恰好相反,您身在钟磬之间,发布的命令还有人不听,并且邻国狼烟四起。这就是我的所谓悲哀,而不是快乐呵。
在《左传》当中,还记载着管仲这样一段话: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
意思是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如手足之亲,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贪恋的。
当然,那段时间段里,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冲突很多。所以管仲自然也会把戎狄视为异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越来越充分。过去的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所以,这些说法只代表古人那个时代的看法,肯定是有历史局限的。但是管仲的责任感,那是溢于言表的。
估计齐桓公也进行过反思了,于是同意着手救援。
但是拖这么久,邢国和卫国都已经沦陷了。邢国本来就小,所以禁不住外来打击。而卫国虽然是大国,却也禁不住自己人胡搞。卫懿公,当时的国君。这个人喜欢鹤,他的鹤待遇极高,出入都是坐着车子的。所以需要打仗的时候,人们就说了:让您的鹤去吧,它们才真正享有官禄和爵位啊,我们哪里能打仗!所以,卫国也很快战败了。(www.chuimin.cn)
两国都这样了,怎么办呢?管仲只能主张先把两国安顿下来。于是由齐国主导,一是把邢国迁到了夷仪;二是帮助卫国在楚丘建立了城郭。并且每一家,都给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士卒和车辆。
接下来,管仲的用心开始收到成果了,也就是鲁国人最终理解了齐桓公和管仲的诚意。
我们知道一句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场鲁难就发生在存邢救卫的同时期。齐国为了帮助鲁国尽快稳定政局,大义灭亲,把造成这场灾难的主要人物之一哀姜杀掉了。哀姜是已故国君鲁庄公的夫人,同时也是齐桓公的亲属。并且在鲁国发生混乱的那两年内,齐国没有任何不利的举动。
按照齐桓公刚当国君的那种对鲁国的敌意,再想想鲁庄公做过的不守约定的事情,齐国还能帮助鲁国,够大度吧?这种大度当然离不开管仲的努力了。
所以,《春秋公羊传》当中讲到,在鲁国没有国君的这段时间里,齐国主要致力于帮鲁国拨乱反正。就是——
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
——《春秋公羊传·闵公二年》
所以如果齐国想取鲁国,连军队都不需要动用,只需一句话而已。所以鲁国人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到这里可以看到,管仲身上的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担当!
现代社会非常推崇担当,已经有太多的文字去解读担当。但是担当总归不能停留于口号,而是要变成具体的行动。
在承担国际义务这个问题上,管仲的担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要担当就必须把内外分得清楚。戎狄属于华夏外部,而燕鲁和邢卫,都属于内部。打击外来侵略,保卫华夏和平,是大局。为了大局,即便是孤军奋战,也敢于亮剑。这种担当是阳刚的。这就是管仲的一种担当!第二,要担当就必须把长短看得清楚。鲁庄公爽约是个短期问题,而华夏和平才是长期利益。而要取得长期利益,最需要的是忍耐、包容和坚持,也就宏大的气度。这种担当是阴柔的。而这也是管仲的一种担当。
在一家兄弟姐妹当中,最有担当的往往是大哥大姐;而在一个联盟当中,最应该担当的,自然就是盟主。担当于内,功成于外;担当于近,功成于远。由于齐国的担当,赢得了中原各国的信任和支持,接下来联盟的力量就变得实实在在了。这个时候,管仲就有能力去解决另一个大难题了。
那么这个大难题是什么呢?就是华夏联盟与楚国的关系问题。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对管仲进行全面了解后,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管仲是一位爱民的宰相。在孔子的心里,一个维护了华夏秩序的人,当然可以称作仁了。华夏社会需要和平,而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也需要平和。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宰相,能为整个华夏做这么大贡献,历史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位呢?孔子的说法无异于给管仲封神——中华文明的守护神!而面对这样的神明,华夏子孙都应该心怀敬意。保卫华夏的巨人,管仲当之无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