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鲁庄公的后悔与敏感—春秋穿越

鲁庄公的后悔与敏感—春秋穿越

【摘要】:按照管仲所说齐桓公是一个喜欢反思的人,后悔也是必然的。鲁国就是周公的封国。可见鲁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左传》当中说鲁庄公三十一年的时候,齐桓公讨伐山戎回来,到鲁国进献战利品,这个是不合礼制的。诸侯对外夷作战有所获,应该献给周王,由周王借以警示四夷。把这两种态度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明一件事情,就是鲁庄公此时很后悔。而一个人后悔的时候,内心就会很敏感。

按说五十里的路程并不短。当时已不是战争状态,车辆也不会走得那么急。车兵一起走,起码要走两个小时。所以这事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里至少有两点疑问。

第一点疑问:

国君出行应该走大路,从边关通过。到了边关,守关的人没有看见?看见了没人提醒?这样的守关的人也太不负责了吧?他们在国家大事上敢这样玩忽职守吗?

第二点疑问:

就算是边关的人不敢说话,那么管仲干吗去了?以管仲的冷静和理性,他不可能也被胜利搞晕了,也喝醉了,既不知道已经到了边关,甚至也不知道周朝有这条礼制吧。

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最为可能的解释是,齐桓公和燕庄公没走大路到边关,并且管仲也不在现场。那么,这样的情况怎么会发生呢?

接下来完全是以现代人角度所做的一种分析,仅供参考。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可能因为齐桓公的爱好,就是打猎。齐桓公讨伐山戎得胜,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离开燕国的路上经过一些草木茂盛之地,可能看见了猎物的踪影。于是齐桓公豪兴大发,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而燕庄公当然不好扫他的兴致,所以也一起在野地驱车狩猎。野地没有关卡,车速又快,在忘乎所以的兴奋情绪当中,两个人根本没注意跑得何处了。管仲此刻正在组织大军通过边关,所以根本不知道齐桓公那边发生了什么。而当管仲知道的时候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了,所以没有劝阻的机会。并且这时候也没法再让齐桓公反悔,说话不算数,首先会失信于燕国。

但就算是前面所有的偶然都凑巧发生了,可不可以让燕庄公来齐国访问,回去的时候齐桓公也送出国界五十里,也就是再反向操作一次呢?反向操作一看就是表演,这样做就会更加失信于天下。信誉无价,所以齐桓公和管仲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可见任性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有时候成本会非常高昂。

但毕竟那是齐国的国土,是祖先留下来的基业,并且面积还很大。齐桓公现场需要撑面子,但冷静下来以后呢?难道不会心疼?按照管仲所说齐桓公是一个喜欢反思的人,后悔也是必然的。后悔导致心情郁闷,齐桓公自然会想发泄一下,于是他提出回来的路上要趁机打一下鲁国。因为鲁庄公不守约定,借口是现成的。于是又到了考验管仲智慧的时候了。

难道管仲不窝火吗?大好河山就这样一句话,像儿戏一样割出去了?当然也窝火。上次鲁国劫盟的时候,管仲力排众议主张把土地退还给鲁国,因为那是齐国侵占的,不退相反是违背大义的。而这次,就是因为国君任性,让国家蒙受如此重大损失,说难听点就是败家,心情怎么能够好起来呢?(www.chuimin.cn)

但是管仲毕竟还是管仲,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

他说:不可这样。现在诸侯跟咱们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友好,远征回来就把邻国关系搞僵,不是霸王之道。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咱们讨伐山戎所得的财宝,很多是华夏诸侯没见过的,不如就去祭祀周公,献到他的庙上。而周公的庙在哪里呢?当然最近的是鲁国。鲁国就是周公的封国。于是,按照《左传》记载,齐国到鲁国进献了很多财宝。

这件事在鲁国人那边引发出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就在第二年,齐国又约鲁国起兵伐莒。鲁庄公则下令所有男人全部上阵,于是连五尺孩童都到了。可见鲁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关于这件事,《说苑》这本书做了评价,孔子所说——

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说苑·权谋》

意思是说管仲的做法,就是孔子所讲的圣人境界。是啊,管仲在明知吃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冷静,顾全大局,说是圣人也不为过。

第二种态度。在《左传》当中说鲁庄公三十一年的时候,齐桓公讨伐山戎回来,到鲁国进献战利品,这个是不合礼制的。为什么呢?诸侯对外夷作战有所获,应该献给周王,由周王借以警示四夷。送到鲁国算怎么回事?

把这两种态度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明一件事情,就是鲁庄公此时很后悔。早知道这一仗能取胜,为什么不派兵出战帮亲戚一把呢?为什么要给人留下话柄,让人议论自己不仗义,没信誉呢?而一个人后悔的时候,内心就会很敏感。面对齐桓公那报复的心态和张扬的性格,以及齐国大军耀武扬威、大张旗鼓,鲁庄公感觉很难受,就可以理解了。《左传》是鲁国人写的,自然会维护自己国君的颜面。

但是,后悔药是没有地方买的。

对齐桓公而言,这次任性肯定会遭很多议论和嘲笑,也难免落下心病。其结果就是从这儿以后,对帮助他国抗击外敌的事情根本提不起兴趣。于是齐桓公的盟主就当得没那么认真了,管仲的工作也就遇到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