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齐师伐我。刿曰:“肉食者鄙2,未能远谋。”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14而望之,曰:“可矣。”既克,公问其故。7狱:诉讼案件。8忠之属也:尽心做好分内之事。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兵车里。13驰之:驱车追击敌人。......
2023-10-31
按说五十里的路程并不短。当时已不是战争状态,车辆也不会走得那么急。车兵一起走,起码要走两个小时。所以这事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里至少有两点疑问。
第一点疑问:
国君出行应该走大路,从边关通过。到了边关,守关的人没有看见?看见了没人提醒?这样的守关的人也太不负责了吧?他们在国家大事上敢这样玩忽职守吗?
第二点疑问:
就算是边关的人不敢说话,那么管仲干吗去了?以管仲的冷静和理性,他不可能也被胜利搞晕了,也喝醉了,既不知道已经到了边关,甚至也不知道周朝有这条礼制吧。
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最为可能的解释是,齐桓公和燕庄公没走大路到边关,并且管仲也不在现场。那么,这样的情况怎么会发生呢?
接下来完全是以现代人角度所做的一种分析,仅供参考。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可能因为齐桓公的爱好,就是打猎。齐桓公讨伐山戎得胜,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离开燕国的路上经过一些草木茂盛之地,可能看见了猎物的踪影。于是齐桓公豪兴大发,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而燕庄公当然不好扫他的兴致,所以也一起在野地驱车狩猎。野地没有关卡,车速又快,在忘乎所以的兴奋情绪当中,两个人根本没注意跑得何处了。管仲此刻正在组织大军通过边关,所以根本不知道齐桓公那边发生了什么。而当管仲知道的时候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了,所以没有劝阻的机会。并且这时候也没法再让齐桓公反悔,说话不算数,首先会失信于燕国。
但就算是前面所有的偶然都凑巧发生了,可不可以让燕庄公来齐国访问,回去的时候齐桓公也送出国界五十里,也就是再反向操作一次呢?反向操作一看就是表演,这样做就会更加失信于天下。信誉无价,所以齐桓公和管仲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可见任性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有时候成本会非常高昂。
但毕竟那是齐国的国土,是祖先留下来的基业,并且面积还很大。齐桓公现场需要撑面子,但冷静下来以后呢?难道不会心疼?按照管仲所说齐桓公是一个喜欢反思的人,后悔也是必然的。后悔导致心情郁闷,齐桓公自然会想发泄一下,于是他提出回来的路上要趁机打一下鲁国。因为鲁庄公不守约定,借口是现成的。于是又到了考验管仲智慧的时候了。
难道管仲不窝火吗?大好河山就这样一句话,像儿戏一样割出去了?当然也窝火。上次鲁国劫盟的时候,管仲力排众议主张把土地退还给鲁国,因为那是齐国侵占的,不退相反是违背大义的。而这次,就是因为国君任性,让国家蒙受如此重大损失,说难听点就是败家,心情怎么能够好起来呢?(www.chuimin.cn)
但是管仲毕竟还是管仲,他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
他说:不可这样。现在诸侯跟咱们的关系还没有那么友好,远征回来就把邻国关系搞僵,不是霸王之道。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咱们讨伐山戎所得的财宝,很多是华夏诸侯没见过的,不如就去祭祀周公,献到他的庙上。而周公的庙在哪里呢?当然最近的是鲁国。鲁国就是周公的封国。于是,按照《左传》记载,齐国到鲁国进献了很多财宝。
这件事在鲁国人那边引发出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就在第二年,齐国又约鲁国起兵伐莒。鲁庄公则下令所有男人全部上阵,于是连五尺孩童都到了。可见鲁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关于这件事,《说苑》这本书做了评价,孔子所说——
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说苑·权谋》
意思是说管仲的做法,就是孔子所讲的圣人境界。是啊,管仲在明知吃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冷静,顾全大局,说是圣人也不为过。
第二种态度。在《左传》当中说鲁庄公三十一年的时候,齐桓公讨伐山戎回来,到鲁国进献战利品,这个是不合礼制的。为什么呢?诸侯对外夷作战有所获,应该献给周王,由周王借以警示四夷。送到鲁国算怎么回事?
把这两种态度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明一件事情,就是鲁庄公此时很后悔。早知道这一仗能取胜,为什么不派兵出战帮亲戚一把呢?为什么要给人留下话柄,让人议论自己不仗义,没信誉呢?而一个人后悔的时候,内心就会很敏感。面对齐桓公那报复的心态和张扬的性格,以及齐国大军耀武扬威、大张旗鼓,鲁庄公感觉很难受,就可以理解了。《左传》是鲁国人写的,自然会维护自己国君的颜面。
但是,后悔药是没有地方买的。
对齐桓公而言,这次任性肯定会遭很多议论和嘲笑,也难免落下心病。其结果就是从这儿以后,对帮助他国抗击外敌的事情根本提不起兴趣。于是齐桓公的盟主就当得没那么认真了,管仲的工作也就遇到了困难。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十年春,齐师伐我。刿曰:“肉食者鄙2,未能远谋。”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14而望之,曰:“可矣。”既克,公问其故。7狱:诉讼案件。8忠之属也:尽心做好分内之事。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坐在一辆兵车里。13驰之:驱车追击敌人。......
2023-10-31
秋季,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在乾时交战,结果鲁军大败。夏季,齐国出兵灭亡了遂国,并驻兵镇守。鲁国军队即将败亡的危难之际,鲁庄公无奈之下请求献出附庸遂国求和。齐桓公答应了这一请求,与鲁庄公在柯地签订盟约。解除人身安全威胁后,齐桓公马上就后悔了,打算诛杀曹沫,以泄私愤。......
2023-10-23
管鲍之交,当然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第一位,本书的主人公——管仲。古人彼此称字,表达的是一种尊重。所以称他管仲,是带着敬意的。他的出生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现在的安徽省颍上县。于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管仲是靠母亲拉扯长大的,所以他这一辈子跟母亲的感情非常深。接下来,友情的另一方,“管鲍之交”的鲍。目前关于鲍叔牙的情况有两点是比较清楚的。......
2023-10-31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庄公十年》注释①曹刿:鲁人,或以为与曹沫为同一人。译文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觐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
2023-09-22
所以尽管齐桓公一意孤行,甚至会给管仲脸色,但两人一直没有撕破脸。请求以关内侯的身份服从齐国,只是恳求齐国不再侵略鲁国。所以齐桓公多次对鲁战争,除了报私仇,就是为了秀肌肉,想通过征服鲁国震慑其他诸侯。齐桓公听鲁国说想成为关内侯,明显这是服了,也就停止了进攻。但是没想到,一贯主张走和平路线的管仲这时候却提出了异议。......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师进,次于陉19。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21。1四年:鲁僖公四年。楚是子爵国,故称其君为楚子。6召康公:即召公奭,周成王时太保。7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10先君:姜太公。意思是昭王溺水之死,楚国不能负责。25以此众战:领这些将士作战。27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
2023-10-31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1,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2?“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3,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臣闻之,务为不久4,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5,其死必不终。”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废之官。......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