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齐国高利贷泛滥,管仲力解风波

齐国高利贷泛滥,管仲力解风波

【摘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一旦借了高利贷,就仿佛是背上了一座大山,很难翻身。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齐国当时发生了什么状况,但可以推测,应该是出现了一些债务纠纷,甚至已经发生过恶性事件。但是在提高税赋,造成了高利贷泛滥之后,齐桓公自己搞不定,又只能把球踢给了管仲。很显然齐桓公想通过加重百姓负担来发展军事,结果却让高利贷钻了空子。并且高利贷伤害的是齐国百姓,而爱民是管仲一生未变的情怀。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一旦借了高利贷,就仿佛是背上了一座大山,很难翻身。所以去借高利贷的人,多数都是山穷水尽、拼死一搏的人,能够按期还钱的可能性不大,于是追债者往往采用非常手段。这就是高利贷经常引发恶性事件的原因。虽然史料上没有记载齐国当时发生了什么状况,但可以推测,应该是出现了一些债务纠纷,甚至已经发生过恶性事件。

这件事儿,按史料分析应该发生在齐桓公穷兵黩武的那几年。当时管仲的想法,齐桓公是听不进去的。但是在提高税赋,造成了高利贷泛滥之后,齐桓公自己搞不定,又只能把球踢给了管仲。

那么管仲该怎么办呢?当然得先理一下思路。

首先,这些人为什么穷到去借高利贷呢?管仲思考的结论是这样的:

第一,岁有四时。也就是一年之内有春夏秋冬。春天粮食贵,秋天粮食便宜。普通农民没有粮食储备能力,所以几乎都是在春天买粮,秋天卖粮。这样一折腾,钱变少了,就好比口袋漏了。

第二,年有丰歉。总有收成不好的年景。而歉收年粮食贵,丰收年粮食便宜。普通农民又几乎只能在歉收年买,丰收年卖。这样一折腾,钱又少了,就好比口袋瘪了。

第三,令有急缓。齐桓公一声令下,老百姓就得交钱。如果政令下得急,普通百姓手里没有现金,就得变卖财产。所以令急的时候物价便宜,令缓的时候物价贵。而普通百姓还是几乎只能在令急的时候卖,事情过去了再买。这样一折腾,钱就没了,口袋就空了。

以上三点,足以使很多人变穷。

那么,这些穷人的钱去了哪里呢?管仲分析:

第一,富商巨贾。这些人手上有钱,所以可以在物价便宜的时候收购,而等到物价暴涨的时候进行倾销。一进一出,自然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二,金融大户。他们要比富商巨贾更厉害,可以说连买进卖出等等啰唆事都懒得干了。直接给富商巨贾贷款,或者向贫苦百姓放高利贷,这个办法赚钱显然更快更轻松。

于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两极分化形成,高利贷自然出现。

那么,两极分化有什么坏处呢?管仲说:(www.chuimin.cn)

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

人太富了,就可能跟国家对抗,社会不安定;太穷了,会不顾道德,杀人越货什么都敢干,社会还是不安定。

问题想清楚以后,就需要管仲思考相应对策了。

首先,按照常规思路,需要先摸摸底。于是他请齐桓公派四位大臣,分别到齐国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了解情况。大致情况如下:

其中宁戚被派到齐国东部做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借贷规模和利息。东部的情况是借债的贫民有八、九百家,年利息为百分之五十。这个利息够离谱了吧?但是还有更离谱的。

鲍叔牙到齐国西部调研。鲍叔牙的墓,就在今天的济南,他跟那片土地有渊源。他回来报告的结果是:那里借了高利贷的贫民将近千家,年利息为百分之百。这么高的利息,不到山穷水尽,谁会去借?

其他两位大臣当然也带回了相似的信息。综合起来,借了高利贷的贫民将近4000家,这个数字接近于当时半个县的规模,将近占了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一,可见涉及面之广。并且一家人要借高利贷之前,往往是把亲戚朋友借过一圈,实在借不着了,才咬着牙去借高利贷。一旦这家人出了事,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把两边的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都坑了。显然,这种局面控制不好,齐国就会发生巨大的金融危机。

听完四位大臣的报告,管仲说:

您想不到吧?您的百姓同属一国,却相当于承担了五位国君的征敛啊。如此还想国家富裕,还想壮大军队,怎么可能呢?至于为什么相当于承担五位国君的征敛,管仲是有他的计算方法的。很显然齐桓公想通过加重百姓负担来发展军事,结果却让高利贷钻了空子。百姓穷了,国家也没富,钱都被金融大户赚走,这样搞下去恐怕连这个国家都要废了。

事情进行到这里的时候,齐桓公是真慌了,问了多次:有没有办法?具体怎么做?能解决吗?

管仲是齐国的宰相,遇见问题当然不能看齐桓公的笑话,他必须顾全大局。并且高利贷伤害的是齐国百姓,而爱民是管仲一生未变的情怀。

那么,管仲会采取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