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首先,这次出兵显然是管仲提议的。为什么这样说?
在宋国背盟之前一年,齐桓公被鲁庄公和曹刿劫持,最后退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回来之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
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管子·大匡》
受挫之后,齐桓公开始努力整顿政治而不增加军备,自守边境,不参与别国是非,停止过激行动并息兵罢战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个张扬强势、迷信武力的齐桓公不见了。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管仲提议才可能出兵了。
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感到迷惑,管仲反对齐桓公用兵,为什么他自己还要用兵呢?简单地说管仲和齐桓公用兵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齐桓公是报私仇,而管仲是平天下;齐桓公用兵面目狰狞会让霸业变得更艰难,而管仲用兵扫除障碍会让霸业来得更迅速;齐桓公频繁用兵是好战,而管仲关键时刻用兵,是战略需要;齐桓公用兵打鲁国,鲁国是周公封国,会伤周王的心,而管仲用兵,实为稳定宋国局面,所以周王支持。
可见两者都是用兵,但意义明显不同。
现在还原一下当时的局面。
管仲所设计的霸业,强调的是“诛无道,以定周室”。定周室就是树立周王的地位。周王有地位,华夏才有秩序,天下才会太平,政局才会稳定,经济才能发展,百姓才能幸福,进而才有能力打击外来侵略。所以管仲做的是平天下的大事。但是这件大事做好的条件是齐国能够深刻地影响中原。宋国是大国,并且就在中原腹地,如果政局不稳,周边各国就会受到牵连,华夏难以安定。本来这时齐鲁两国已经和好,再加上盟友宋国,可以说由齐到鲁到宋,已经打通了影响中原的通道。但这个时候宋国却跟齐国闹掰了,这对齐国而言等于化解了一个仇敌又失去了一个朋友。更麻烦的是,虽然宋、鲁暂时对立,但万一某天宋鲁重新修好,鲁国倒向宋国一面,齐国所有的努力就都付之东流了,也就意味着影响中原的战略彻底失败,所以此时到了齐国霸业关键一步。这一步如果软弱退缩,平天下,那就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慎战、慎战、慎战!慎到了关键时刻怎么办?如果没有其他办法,为了华夏大局,只有战!所以管仲认为出兵的时候到了。
第二,尽管来势汹汹,但管仲做的仍然是不战的打算。在出兵之前,管仲做了两件事情,以营造不战的可能。
第一件事情是联合陈国和曹国共同讨伐宋国。陈、曹虽然都是小国,但分处宋国的南北,构成了夹击态势。再加上鲁国与宋国交恶,所以宋国相当于三面受敌,形势危急。这种情况下,宋国选择战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件事情,最重要的是,管仲争取到了周天子出面支持。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周王不怕周围大国不满敢于支持齐国呢?这是因为齐国经过管仲的治理,已经民富国强,军事实力无人匹敌。并且因退还鲁国等国土地赢得了诸侯们的信任,所以周王也有了底气,于是派大夫单伯带兵前来助战。单伯的身份很特殊,他是鲁国人,但又在为周王做事。所以他的到来具有两重意义,主要表达周天子的态度,支持齐国;其次是暗里表达鲁国的态度,也支持齐国。(www.chuimin.cn)
于是,管仲主张的这次讨伐,政治上正当,力量上优势。而宋国再牛,在春秋时期也不敢公然对抗周王,更不敢跟这么多国家动武。所以管仲的意图在于逼和宋国,因为和,对宋桓公最为有利。
而宋国那边,面对如此局面,必然是民众恐慌,反对派高兴,内外交困。为什么不接受齐国的有力支持呢?为什么不顺服周王取得执政的合法性呢?所以宋桓公很快做了最优选择,单伯一到,就请和了。
但是,逼和宋国不是管仲的真正目标。
接下来管仲趁热打铁。在同年冬天,齐国再一次召集盟会。这次参会的都是中原大国,比如宋国、卫国和郑国,以及代表周王也代表鲁国态度的单伯。这次会议应该是筹备会议,紧接着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开春,齐、宋、陈、卫、郑在鄄地再次召开盟会。在这次盟会上,另外四国公推齐国作为盟主。《左传》对这次会议的记载是:
齐,始霸也!——《左传·庄公十五年》
进而,管仲于公元前678年冬天,再请齐桓公召集盟会,这一次参加盟会的共有十个国家,齐、鲁、宋、陈、卫、郑、许、曹、滑、滕等,再加上之前曾经入盟的蔡国和邾国,华夏中原结成了由十二个诸侯国组成的大联盟。而这个大联盟在齐国的倡导下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尊周”。于是管仲展开了他的霸业宏图,齐国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匡王室、御外侮、抚百姓!
现在回头来看,从管仲走上相位到齐国始霸,已经过去了六年有余。这六年时间,管仲似乎一直在下一盘大棋,而现在已经成功开局。经过复盘,不难发现管仲和齐桓公的下法截然不同。
管仲的下法,当头炮把马跳,拱卒飞象支士,他尽量让这些棋子呼应起来,形成一个能攻能守的体系。然后等待时机,一举奠定优势。而齐桓公任性,他的下法简单粗暴,仿佛只用一个车,横冲直撞,连续砍杀,最后落入险境,遭遇了一场生死大劫。所以,这个开局管仲下得非常艰难。
但是,管仲不愧是高手。这期间的表现非常值得品味。
第一,他的棋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即便是齐桓公连出臭招,也没能彻底破坏掉管仲的基础布局。齐国在经济、文化、人才、法治、科技方面还在不断发展,国力依然不断增强。
第二,在局势危急之时,比如被鲁国劫盟,桓管二人遭遇生死大劫的时候,管仲仍然能够因势利导,转败为功。转败为功是司马迁老人家对他的评价,要比化险为夷更为高明。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深谙人性,懂得天下诸侯的深层渴望。
第三,到了宋国背盟这个关键时刻,管仲又能果断行动,刚健有力,一举奠定优势,成功地开辟了齐国霸业。由此可见,管仲具有超强的大局意识。只有心怀大局的人,才知道孰重孰轻。管仲目标清晰,战略清晰,当然能看得清楚大局,看得清楚哪里该拱卒,哪一步该将军了。一个志在华夏和平、百姓幸福的历史伟人,如果在关键时刻犹豫那么一下,就可能坐失良机。而管仲坐失良机会怎么样呢?孔子说,那样的话中国人就不再有文明生活了。
到这里,齐桓公虽然正式成为霸主,但是霸业还处在初始状态。所以还需要管仲进一步努力,还需要让每个棋子都发挥效力,才能把齐国霸业推动到巅峰状态。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