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强势引发问题,宋桓公求支持

强势引发问题,宋桓公求支持

【摘要】:而管仲担心的局面果然出现了,只有齐、宋、陈、蔡、邾五个诸侯国参加了会议。所以宋桓公的地位还是无法得到公认,国内各方势力还是摆不平。而管仲最清楚,一旦出现这种不利局面,以齐桓公的任性、张扬、强势,很可能采取高压姿态来威逼他国投赞成票。小说当中说管仲在这次盟会之前,已经请求周王授权支持。问题一抛出,诸侯纷纷议论。所以齐鲁两国和好,宋桓公从感情上很难接受。

管仲当然也想帮助盟国稳定政局,但这个时候会盟,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第一,齐国当时并没得到周王的支持。

齐国当然希望得到周王支持,但距离遥远的周王更容易受身边郑、卫、秦、晋等大国钳制,所以不敢轻易启动诸侯主盟的模式。周王不傻,在齐国能力不足的时候,不能随便得罪身边的大国。在《谷梁传》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各诸侯国对齐桓公的怀疑。

桓非受命之伯也,将以事授之者也。——《春秋谷梁传》

说当时齐桓公想要召集会盟,但各国都心存疑虑。因为他不是受天子之封的方伯,但是却要把大事交给他决断。而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从礼制上说,还是从齐桓公个人威望上说,都难以接受。

第二,齐桓公当时的威信也不够。

其实,就算周王不支持,只要齐桓公威信足够,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这个时候还是在齐国退地齐鲁和好的前一年。也就是说当时齐桓公因为一直使用武力,在诸侯心目中的形象还是狰狞丑陋的。这种情况下召集诸侯,到底能来几个人,实在说不清楚。如果大国来的太少,所谓力挺宋桓公的会盟就起不到作用。而管仲担心的局面果然出现了,只有齐、宋、陈、蔡、邾五个诸侯国参加了会议。而其中陈、蔡和邾一个比一个小。鲁国、郑国卫国等大国都没到场。所以宋桓公的地位还是无法得到公认,国内各方势力还是摆不平。费了这么大力气,盟友并不能真正受益,显然是赔本的买卖。

第三,齐国开这个会风险很大。

什么风险?万一有人跟齐国争夺盟主的位置,怎么办?春秋时期所谓的称霸,其实就是被公推为盟主。但如果其他四国不推举齐国,齐国就会白忙一场。而管仲最清楚,一旦出现这种不利局面,以齐桓公的任性、张扬、强势,很可能采取高压姿态来威逼他国投赞成票。再不行,齐桓公就有可能撕破脸甚至动武。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以后谁还敢来会盟呢?

综合以上三点,管仲心里的矛盾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会盟的最终结果如何呢?答案是:宋国背盟了。为什么?

这件事儿有了民间和正史的两种说法。

看看民间说法,就是小说《东周列国志》上的解释。

这部小说非常著名,很多人读过。小说当中说管仲在这次盟会之前,已经请求周王授权支持。

说这一年三月朔,也就是三月一号,五国诸侯到了,在坛下聚集。见面,行礼,寒暄之后,齐桓公该说正题了。于是他提出需要推举一人作为盟主的事情。(www.chuimin.cn)

问题一抛出,诸侯纷纷议论。陈、蔡、邾是小国不必考虑,而齐、宋是大国,齐桓公和宋桓公必推选一人。如果推选齐桓公,人家宋桓公是公爵,而齐桓公只是侯爵,尊卑有序,不合适。但是如果推荐宋桓公呢?显然不是齐桓公开会的目的。并且宋桓公刚刚当上国君,还需要齐国支持来稳定局面,即当上盟主,也只能是齐桓公的傀儡。

接下来,小说写到有人替齐桓公说话,于是大家纷纷附和,最后由齐桓公率众登坛,相互交拜,畅叙兄弟之情。看起来热气腾腾的,但危机也就此产生了。

等诸侯们互相敬酒之后,管仲登阶而上,朗声说道:鲁、卫、郑、曹,故意违背王命,不来赴会,不可不讨。

齐桓公举手向四国国君说:我家的兵车不足,希望大家一起出手哈。

说实话,这个场面太像给诸侯们下套了。用今天的话说,你俩挺会玩啊。

这个时候,陈、蔡、邾三君齐声应和,而最应该支持的宋桓公却默然不语。显然,在这个盟当中只有齐宋是大国,而宋国本身又处在不稳定状态,所以这个联盟的力量很小。实力单薄的联盟要挑战那么多大国,宋国当然畏惧。

到了晚上,宋桓公回到驿馆,对随行大夫说:这个齐侯啊,妄自尊大,不守次序。他想调遣各国军队,如果听他的,我们将来就得疲于奔命了。于是,五更天就登车而去,不再理齐桓公的所谓盟约。

以上是小说里的故事,也是民间的认识。

但是,这件事在正史《左传》是这样讲的。

在这次会盟的时候,齐国和鲁国还是对立状态。但是到了同年冬天,就发生了齐国打到鲁国国都五十里的地方,鲁国表面屈服而请求在柯地会盟,于是齐桓公和管仲被鲁庄公和曹刿劫持,最后管仲劝齐桓公兑现承诺退还鲁国土地,从而齐鲁两国开始修好。这个时候,宋国背盟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左传》上这一年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并且没有说明宋国背盟的原因。但依照分析,更大的可能是宋国恼恨盟友齐国与仇敌鲁国交好。之后,南宫长万弑君,宋国陷入混乱,都与鲁国有直接关系。所以齐鲁两国和好,宋桓公从感情上很难接受。这种表现首先说明宋桓公缺乏政治家的胸怀和风度,同时也说明了前一次会盟的权威性明显不足。如果是周王授权的盟,背盟就等于背叛周王,宋桓公就会失去执政的合法性,他不可能这样傻。

以上两个版本,《左传》是正史当然更加靠谱。但小说《东周列国志》的演绎,也符合齐桓公的性格,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宋桓公背盟了,齐国要动武。但是这次动武,极有可能是管仲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