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当国家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如果可打可不打呢?当然要慎战,能不打尽量不打。但是也有一些矛盾必须靠打才能解决,这个时候当然就要善战。善战才能真正促成不战。
那么问题来了,管仲到底善不善战呢?也就是他懂不懂军事呢?
答案,当然懂,并且非常懂!这一点只要读一下《管子》这本书,就知道管仲军事思想同样非常深邃,与《孙子兵法》相比可以说各有特色。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
就在祖庙对策的时候,管仲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用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时机发展壮大军事力量。所谓恰当时机,就是内圣外王,在百姓富裕国力强大以后,再投入军备,参与国际事务。军事只有与政治经济科技统筹发展,才能健康。不然就是畸形儿,很难长久。所谓恰当形式,就是寄军于政。寄军于政是管仲的创举,是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所制定的解决方案。
寄军于政,简单地说就是用民兵。管仲上任之初就建立了一个塔形的行政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只需要采用点兵制,也就是每家出一个人,就能立即组成一支建制完整的军队。
从这个图表当中可以看到,管仲的设计有几个现代人非常熟悉的建制名称,比如连、旅、军等等。这些建制现代军队仍然在使用,只是人数有所不同而已。当时管仲设定的一个军是一万人。于是整个齐国由齐桓公直辖的十一乡出一万人,另外高和国两家分别直辖的五乡也各出一万人,三万人就构成了齐国的三军。管仲认为这三军三万人虽然都是民兵,但足以应对各种战争!
这个措施好不好呢?有好处,就是国家平时可以不养军队。但是也有问题,比如齐桓公就问了:民兵的战斗力能赶上正规军吗?(www.chuimin.cn)
这个疑问现代人也会有。其实这个问题管仲早就想好了,他说:军队一个伍中的五个人,他们原来是邻居,甚至是亲戚。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所以感情深厚,配合默契。比如白天在战场上,就像篮球队里那五个小伙子一样默契,眼神一对就明白战友的意图,一起把他干了。而晚上,听见一声叫喊,就知道不好,我兄弟遇到危险了,赶紧过去救人。如果其中一位被敌人打死打残了,其他那四个人的头发就“唰”地立起来了,他们要给兄弟报仇。军队有了感情基础,战斗力定会大增。
但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些人的作战能力行吗?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用的是大刀长矛,所以打仗不像今天必须用专业军人。而齐国更为先进的是,从姜子牙时代开始就建立起了“平战一体”的思维。举个好玩的例子,干农活的动作,比如锄大地,简单这么一锄,就是干活;但如果先能假想前面出现一个敌人,锄头在空中做个杀敌的动再锄下来,就成了练武。类似这些办法的普及,提升了齐国的单兵作战能力。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打仗还需要武器装备啊,这些东西怎么来呢?
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罪犯想获得减刑,就要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向国家缴纳一定规格的军备物资。可能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做法会做造成社会治安状况恶化。这种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因为犯罪成本提高了,社会风气反而变得更好了。
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