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管仲军事智慧:品《穿越春秋品管仲》

管仲军事智慧:品《穿越春秋品管仲》

【摘要】: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当国家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如果可打可不打呢?当然要慎战,能不打尽量不打。但是也有一些矛盾必须靠打才能解决,这个时候当然就要善战。善战才能真正促成不战。

那么问题来了,管仲到底善不善战呢?也就是他懂不懂军事呢?

答案,当然懂,并且非常懂!这一点只要读一下《管子》这本书,就知道管仲军事思想同样非常深邃,与《孙子兵法》相比可以说各有特色。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

就在祖庙对策的时候,管仲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要用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时机发展壮大军事力量。所谓恰当时机,就是内圣外王,在百姓富裕国力强大以后,再投入军备,参与国际事务。军事只有与政治经济科技统筹发展,才能健康。不然就是畸形儿,很难长久。所谓恰当形式,就是寄军于政。寄军于政是管仲的创举,是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所制定的解决方案

寄军于政,简单地说就是用民兵。管仲上任之初就建立了一个塔形的行政体系。在这个体系上,只需要采用点兵制,也就是每家出一个人,就能立即组成一支建制完整的军队。

从这个图表当中可以看到,管仲的设计有几个现代人非常熟悉的建制名称,比如连、旅、军等等。这些建制现代军队仍然在使用,只是人数有所不同而已。当时管仲设定的一个军是一万人。于是整个齐国齐桓公直辖的十一乡出一万人,另外高和国两家分别直辖的五乡也各出一万人,三万人就构成了齐国的三军。管仲认为这三军三万人虽然都是民兵,但足以应对各种战争!

这个措施好不好呢?有好处,就是国家平时可以不养军队。但是也有问题,比如齐桓公就问了:民兵的战斗力能赶上正规军吗?(www.chuimin.cn)

这个疑问现代人也会有。其实这个问题管仲早就想好了,他说:军队一个伍中的五个人,他们原来是邻居,甚至是亲戚。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所以感情深厚,配合默契。比如白天在战场上,就像篮球队里那五个小伙子一样默契,眼神一对就明白战友的意图,一起把他干了。而晚上,听见一声叫喊,就知道不好,我兄弟遇到危险了,赶紧过去救人。如果其中一位被敌人打死打残了,其他那四个人的头发就“唰”地立起来了,他们要给兄弟报仇。军队有了感情基础,战斗力定会大增。

但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这些人的作战能力行吗?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用的是大刀长矛,所以打仗不像今天必须用专业军人。而齐国更为先进的是,从姜子牙时代开始就建立起了“平战一体”的思维。举个好玩的例子,干农活的动作,比如锄大地,简单这么一锄,就是干活;但如果先能假想前面出现一个敌人,锄头在空中做个杀敌的动再锄下来,就成了练武。类似这些办法的普及,提升了齐国的单兵作战能力。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打仗还需要武器装备啊,这些东西怎么来呢?

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罪犯想获得减刑,就要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向国家缴纳一定规格的军备物资。可能有人会怀疑这样的做法会做造成社会治安状况恶化。这种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因为犯罪成本提高了,社会风气反而变得更好了。

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