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穿越春秋品管仲:曹刿非神机妙算

穿越春秋品管仲:曹刿非神机妙算

【摘要】: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曹刿论战》,就是从鲁国的视角记录了这场战争的过程,并分析了胜败的原因。接下来,《曹刿论战》当中的描述非常生动。而鲁军依曹刿之计一直坚守不攻。

对于齐桓公攻打鲁国的想法,管仲当然不支持。

可能很多人会想,他到鲁国避过难,当然不能回头打自己的故交。但管仲不是用个人利益衡量国家大事的人。他之所以不支持,是因为他了解鲁国人怎么想。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而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并且他们之间也曾相互尊重相互照应。这样的关系也就给后世两国的友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公元前694年,鲁国国君鲁桓公被齐国国君齐襄公杀掉了。齐襄公其实是鲁庄公夫人文姜的亲哥哥,他杀掉鲁桓公的原因也很奇葩,居然是为了跟自己的亲妹妹文姜私通。后来继位的鲁庄公是鲁桓公和文姜的亲生儿子,当时只有十二岁。家里发生这种难以启齿的事情,这位娃娃国君内心的巨大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后来的十多年里,齐国一直没有向鲁国做出真正的交代。鲁庄公虽然没有能力报仇雪恨,但是对齐国的态度不可能再友好了,所以后面也有一些干涉齐国的举动。当把这些历史原因考虑在内,很明显齐鲁矛盾主要责任在齐国,因此齐国出兵的正义性不充分。

但是齐桓公一心想做的事情,管仲那里能拦得住呢?于是就在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齐桓公继任国君的第二年春天,在没有管仲同行的情况下,齐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鲁国进发了,接下来就有了著名的长勺之战。这一仗之所以著名,首先是鲁国以少胜多战胜了齐国;第二成就了一位鲁国谋士,曹刿;第三也给后世中国留下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

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曹刿论战》,就是从鲁国的视角记录了这场战争的过程,并分析了胜败的原因。说当时鲁庄公正为保卫江山社稷伤脑筋呢。曹刿就前来求见国君,结果见面一个问题就把鲁庄公给问蒙了。这个问题就是:何以战?你凭什么跟齐国作战呢?《曹刿论战》是历史名篇,但是今天阅读应该理解到作者角度的局限性。仅从鲁国的角度看问题,是无法把握战争全貌,所以还应该兼看齐国。

那么,鲁庄公是如何回答的呢?鲁庄公心想,打仗嘛,得有人啊,我就说人!于是他说:我不抠门,衣服食物我都不独吞,都跟人分享。人缘好,行吧?于是鲁庄公有了一种美德,不抠门。曹刿说:你那是小恩小惠,也不可能人人有份,队伍拉不大,所以不行。

鲁庄公一听,说人不行,那就说神吧。我不说谎,每次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玉帛,我都如实向神灵禀报,从不夸大数量。神是我后台,这个行吧?于是鲁庄公有了第二项美德,不说谎。曹刿说:那是小信用不值一提,本来在神灵面前就不能说谎,所以神灵不见得会因为这个保佑你。

到这儿鲁庄公已经被打击了两次,堂堂国君有点沮丧。他在想,人不支持我,神也不保佑我,难道我这个国君没用吗?我毕竟还干了不少事呢。于是他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我水平不高,但我一定坚持按照实情进行判决。于是鲁庄公又有了第三种美德,不渎职。曹刿一看差不多了,就说:这一点嘛,算你忠于职守,凭这个可以号令百姓支持你了。

鲁庄公的这“三不”,不抠门、不说谎、不渎职,的确算是春秋时期的君主美德。但齐桓公在这三方面,却更占优势。齐桓公手头宽裕,所以更加大方,齐国赠送礼品从来都比对方价值更高;齐国国力雄厚,在祭品多少的问题上,齐桓公根本没有必要说谎;在管仲担任宰相以后,齐国设立了大司理和大谏官,司法监察水平更高,判案更公平。所以齐桓公赢得的民众应该更多,支持率显然应该更高。也就是说,鲁庄公的优点可以号令民众,但作为胜算显然是不充分的。

但是这场战争齐桓公的确打输了。那么齐国到底输在哪里呢?(www.chuimin.cn)

第一,从历史看,齐国攻打鲁国的正义性不充分;从现实看,这次战争本身又带有侵略性质。尤其是侵略战争,双方的斗志会有天壤之别。管仲曾经说过:

故国父母坟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禄,尊也;妻子,质也。

——《管子·小问》

也就说,一个人的祖坟如果在这里,田宅爵禄在这里,老婆孩子都在这里,他不拼死保卫才怪呢?而这场战争当中,鲁国人们是保卫家园!祖坟被刨,田宅被占,老婆孩子被人奴役,谁愿意?所以鲁国人民斗志旺盛。

第二,当时齐桓公和管仲有分歧,领导集体意见不统一。公认的智囊管仲不来指挥,将领军士们难免有疑心,所以信心不足,战斗力自然受影响。

第三,打仗的时候是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齐国的将士想的都是赶紧打完,回家种地,所以无心恋战。而鲁国人呢?正想种地,你来找碴,不跟你死拼才怪。管仲一贯主张无夺民时,打仗消耗粮食,同时又耽误生产粮食,两件事一叠加,损失肯定是巨大的。

第四,齐国劳师远征风餐露宿,鲁国酒足饭饱以逸待劳。这仗怎么打?以上四点加起来,齐国哪有什么胜算?

接下来,《曹刿论战》当中的描述非常生动。说齐鲁两方一见面也没客套,直接开撕。但撕的方式是齐军连续进攻了三次,所谓三鼓。而鲁军依曹刿之计一直坚守不攻。而当齐军第三次冲击无效向后退去时,鲁军突然鼓声大作,将士如洪水一样倾泻而出。可以想象,被对方打了三次,只守不攻,鲁国人实在太窝火了。而齐军进攻了三次都没效果,体力上疲劳,心理上懈怠,再加上退回修整,队形混乱,这种情况下鲁军发起冲锋,齐军只有大败而归了。于是,就有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就是说最初的斗志是最旺盛的。

这回好,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遭遇了挫折,那么他回去是否就能认真考虑管仲的意见,收敛一下狂放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