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当然,最需要情报的事情就是打仗。
齐桓公有一次问管仲:大军出行奔袭敌人的城镇,行动次序安排恰当,并占据优势地形,怎样才能做到呢?
管仲说:
用货察图。——《管子·小问》
就是用财物来收买敌方的地图。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比如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荆轲想要见秦王,带了两样东西。一是提着秦王仇人的头颅,这颗头颅就像一个投名状;二就是带着秦王想要攻占地区的地图。不用带金山银山,一张地图比什么都值钱。历史上献图的故事还有很多。《三国演义》里张松献图,还有《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献联络图。
当然,地图仅仅是战争当中一个决胜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情况也需要掌握。比如在战争之前,管仲特别强调如下几条。
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陈也。
——《管子·七法》
不了解敌人的国政,不能出兵;不了解敌人的军情,不能宣战;不了解敌人的将帅,不能抢先进攻;不了解敌人的士卒,不能率先列阵。
以上这些是大原则。而在一些细节上,管仲同样也能觉察出一些信息。主动采取刺激的方法看对方反应而搜集信息。
有一次,楚国攻打莒国。莒国小而楚国大,显然莒国很害怕,就派使者到齐国求助。而齐桓公跟莒国是有渊源的,想当年他和鲍叔牙就是在莒国避难。所以莒国有危险,想出手相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齐桓公提出想去救援时,管仲却说:救不得!于是齐桓公很不解:为什么?
管仲不主张救援,难免惹人猜想:是管仲还在记恨莒国当年收留小白吗?是管仲不知道邻国被楚国攻打会唇亡齿寒吗?是管仲惧怕楚国势力强大吗?其实都不是。管仲是个非常理智的人。他说:因为莒国的国君是个小人啊!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仁义的国家才值得救援,一个不讲仁义的国家,是不能帮助的,就算是邻居也不应该。可见管仲的思维是理性的,不会为感情而牺牲道义。
但是齐桓公很好奇,心说我去过莒国,你又没去过,怎么知道的?就凭你那些游士带回的消息?所以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www.chuimin.cn)
像管仲这样的人,既然敢这样说,一定会有依据,于是他给齐桓公讲了一件事情。他说:这位莒国的使者,跟我见面,您猜怎么着?我接连多次羞辱他的国君,他都没有翻脸。
齐桓公心想,这个也正常嘛。现在是求人时期,自然要把身段放低。这个不算什么。
管仲接着说:但是,您想不到的是,我故意吩咐负责接待的官吏不要给足赠礼,看看他如何反应。于是咱们的人告诉他,对不起,这次只准备了这么多。结果呢?这回他却以死相争。说咱们太不给面子了,对他太不尊重了!
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位使者贪婪,因小利而忘大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派到其他国家请求援助的应该是什么人?当然是国君最信任、平日走的最近的人。而这个人在战时状态表现成这样,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但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得到莒国国君的信任呢?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位使者在国君面前太会伪装了。第二个可能就是像管仲说的那样,莒国的国君本身也是个小人。像这样的小人,让他吃点苦头也应该。
管仲为了了解对方,采取了主动刺激的方法,从对方的反应当中获取信息,寻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
到这里,管仲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步呈现了出来。虽然全面归纳总结还为时尚早,但是其中一部分特点,到现在已经看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他的思维当中的理性和系统性。
第一是他的理性。
管仲的决策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掌握信息。为了更多更准确地搜集信息,可以说不惜投入,不厌其烦,以确保每项决策的稳、准、狠。即便生在2700年之后的现代人,也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能做到他那样认真、冷静、客观,强调理性。中国古代历来被认为是灵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发达。比如老子灵性思维的特征很明显,孔子感性思维的特征也不少,都了不起。但是管子的特点是理性思维发达,而这一点同样也非常了不起,因为没有理性就没有科学。
第二,管仲的思维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系统性。他给齐桓公提出的称霸方案,就是一个系统方案。他招募人才,收集信息,这些事情只要到他手上,一定把方方面面都想全了,做足了。比如说招募人才,管仲自然就会想到已经发现的怎么用,还没发现的怎么找;国内人才怎么选拔,国外的人才怎么招募等等。比如他想遍知天下,一定会思考国内怎么统计,国际怎么撒网,并且他的网络还要有朝野两部分构成。所以是系统思考,全面展开。这种系统思维与他宰相的身份形成了完美匹配。这就跟诸子百家当中学者身份的各家有明显不同。学者往往专注一个领域,不专不足以出高度。而宰相需要管的事情方方面面,所以必须广泛涉猎,开阔包容,不包容不足以成大业。
至此,管仲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调整社会结构,抓民生、招人才、统信息等等,这些工作无疑都对壮大齐国,实现称霸目标都是重要的促进。但是管仲的系统方案太繁杂而又很难立见成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齐桓公有没有这份耐心?在管仲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齐桓公整天琢磨什么呢?两个人之间会不会出现分歧呢?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对管仲进行全面了解后,第二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管仲是一位爱民的宰相。在孔子的心里,一个维护了华夏秩序的人,当然可以称作仁了。华夏社会需要和平,而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也需要平和。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宰相,能为整个华夏做这么大贡献,历史上这样的人能有几位呢?孔子的说法无异于给管仲封神——中华文明的守护神!而面对这样的神明,华夏子孙都应该心怀敬意。保卫华夏的巨人,管仲当之无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