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当然不能只了解国内情况,只在国内做统计了。那么管仲如何搜集国际情报呢?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打造一张情报网。
在他这个情报网当中,总负责人,就是他推荐的大行,隰朋。
隰朋之下,还有很多人分别负责跟各国人打交道。比如分别派曹孙宿、商容、季劳、徐开封、匽尚、审友等人驻楚、宋、鲁、卫、燕、晋等国。在管仲对这些人做出安排的时候,都充分地考虑了每个人的性格是否适合相应的国家。
然后,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派八十游士,赶着马车拉着礼品,到各国去结交宣传。而这八十游士,他们的职责有两种:一种近似于后来的传教士;另一种相当于情报人员。
虽然当时齐国并没宗教,但是齐国有理论啊。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理论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出去,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齐国、认同齐国。比如管仲提倡的以人为本,以民为天,和谐诚信,以法治国,令行禁止,百年树人等等,这些思想到今天仍然主流高端,更何况在2700年前?当然超级先进,所以其他国家像听神话故事一样。用今天的话说,这些思想能甩出其他诸侯国几条街。
而这八十人的工作,管仲对他们有个规定,就是给对方交换礼物的时候,齐国的礼物一定要重于对方。比如齐国以豹皮送给小国,让小国以鹿皮回报;齐国以马送给小国,让小国以狗回报。这个习惯,今天已经演变成了民俗。交换礼物的时候,一般应该比对方送得略微贵重一些。很显然,这样做事,受对方欢迎,在一起的时候话好说,搜集情报的活就好干。八十游士当然不只是到各国去结交宣传,更为重要的是把各国的情报带回来。
所以,管仲相当于建立了朝野两部分人构成的情报网络。
那么,这些人出去以后怎么工作呢?
虽然现代社会派人出国考察已经是常态了,但是大多民间考察,应该说往往是缺乏细则的。出国之前,除了学一些基本礼仪和风土民情之外,其他没有做具体细致的要求。大多是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回来有收获就讲讲,没收获就算了。
但是2700年前,如果在管仲的手下做事,可就没有那么轻松自在了。得按照要求考察,得学会考察细则。
在《管子·八观》当中,清晰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一个国家的八大方面。这些细则,当然也适用于国内,但出国之前更应该学透。
那么,他要考察哪些方面呢?(www.chuimin.cn)
饥饱、贫富、侈俭、实虚、治乱、强弱、行与不行、存亡。
具体考察方法,在此列举几条。比如管仲说:
行走田野上,看看他们耕耘的情况,计算一下农业产量,就知道这个国家的百姓是饥饿还是温饱了;走到他们的山林湖泊,看看桑麻的种植情况,计算一下畜牧业的收入,这个国家的贫富就了解到了;再走到他们的都城,看看宫殿和房屋,看看他们驾什么车穿什么衣服,这个国家的风气是奢侈还是节俭就了解到了。并且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细致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当然,要想摸人家的底,别人也不是傻子,难道不加防范?那怎么办?为了方便官方和民间两部分情报人员结交这些国家的重要人物,管仲给了他们一招撒手锏——就是给其他国家的君臣发奖。怎么发?
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以重币贺之;从列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贺之;凡诸侯之臣有谏其君而善者,以玺问之、以信其言。
——《管子·大匡》
凡诸侯国的君主有做好事情的,就以重币贺之,给他发奖金!无论是哪个国家,国君永远缺钱,因为有钱就能办更大的事情。名人名士做了好事情,就奖励衣裳!名人名士经常抛头露面,穿上齐国奖励的精美服装,当然会更有面子。凡大臣当中有给国君出主意取得良好效果的,就用玉印去慰问他,相当于发一个奖章!其实古代也有喜欢揽功的国君,别人出的主意,转眼就成了他的原创,很伤部下的积极性。所以用玉印证实谏言是出自某大臣之口,也是一种鼓励方式。可以想想,齐国是大国,桓、管又名扬天下,再用上发奖金、发服装、发奖章的等办法,效果可想而知。
现代有些能人在国际上得了奖了,得奖很厉害了。但是思考一下,到底是发奖的厉害还是得奖的厉害呢?答案当然是发奖的。这一点管仲很清楚,得奖的得替发奖的说话。所以发奖这件事,虽然出钱,但好处也很多。
第一,齐国派去的人员,无论什么身份,都很容易跟各国要员走近。甚至这些人还会主动走近他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功绩,以期得到齐国的奖励。所以,搜集情报的工作就变得容易了。
第二,如果有人拿了奖,他的态度会亲近齐国。因此就会帮助齐国宣传。齐国人说自己国家好,远不如其他国家的君臣和名士说齐国好那么给力。所以,其他各国的人才要么跑到齐国,要么身在他国却向往齐国。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