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首先看看这份名单。管仲说了:我想任命一位“大行”,也有的资料上称为“大司行”,这个职务其实就是外交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要想称霸,在国际上树立威信,外交当然重要,所以这个人一定要选好。而朝堂之上谦让有礼,进退之间礼节娴习,说出话来刚柔有度,这样的事情隰朋最为擅长,就封他作为“大行”。
按照现代人的心理推测,齐桓公很可能满心以为管仲第一个会推荐鲍叔牙,所以听到管仲的话会略感吃惊。但转念一想,隰朋做外交的确适合。于是就说,好吧。
接下来,管仲又说:我得推荐一位大司田。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这个人需要善于开辟土地,增收粮食,增加人口,建设城镇。在“尽地利”这种事情上,我不如宁戚,就立他为大司田吧?
还是没有推荐鲍叔牙。但是宁戚也的确是个大人才。他原来是卫国人,听说齐国招贤纳士就想投奔过来。但他家里很穷,没路费,是靠给一位商人赶车这才来到齐国,住在郊外。有一天晚上,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灯火通明。宁戚正在喂牛呢,看到国君的气派,再想想自己的落魄,心生感叹,放声长歌,结果把齐桓公震撼了。虽然现在搞不清楚到底是歌词好还是唱功好,但其结果是齐桓公把宁戚带了回来。因为宁戚是齐桓公自己亲自发现的,当然没有意见了,所以立即也说,好吧!
接下来,管仲又提议了两个人,分别担任大司马和大司理。这两个职位,一个相当于国防部长,一个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也都一一获得了齐桓公的批准。
但这个时候,齐桓公的心越来越紧了。自己的师傅到底怎么安排呢?这时管仲说到了第五位。
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管子·小匡》
到这里,五位部长级干部全部任命完了。但是我们没有听到鲍叔牙的名字。于是后人形成了一种印象,就是管仲实在太不近人情了。鲍叔牙对他那么真诚、信任,极力推荐他当宰相,并且费尽心机把他引渡回齐国,结果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不认朋友了,实在让人寒心啊。并且以鲍叔牙的雄才大略,不用来为国家做事,岂不太可惜了?
其实,这件事情,按照史料分析很可能就是一个误会。管仲推荐的东郭牙,应该就是鲍叔牙。这一点可以在《管子·小匡》当中看到相关记载。其中两次提到管仲推荐大谏官的人选,第一次是鲍叔牙,第二次是东郭牙。但是在第二次推荐东郭牙的时候,并没有把鲍叔牙推荐到其他岗位。按照鲍叔牙跟国君的关系以及自身能力,不可能不用在重要岗位。所以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鲍叔牙住在城东,所以他也曾被人称为东郭牙。因此在史官记录的时候,就采用了东郭牙这一称呼。并且在其他史料当中,鲍叔牙和东郭牙的名字从来没有同时出现,这一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前面的判断。
但是,即便是管仲推荐了鲍叔牙,也还必须在此加以澄清:管仲推荐鲍叔牙,并不是出于感激,照顾兄弟,而是举贤不避亲,因为他确实适合这个岗位。这样说有两个原因。(www.chuimin.cn)
第一个原因,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像这种犯颜直谏的事情,鲍叔牙最方便。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就算话说重了,齐桓公也不好对老师发飙。
第二个原因,鲍叔牙的性格适合这个职务。管仲说过,鲍叔牙,善恶太分明,眼睛里面不揉沙子,所以他才会“犯君颜色,进谏必忠”。这在某些人眼里似乎是一种道德洁癖,但他能经常对官场的不正之风、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提出尖锐批评,对国家发展显然大有好处。即便要求高一些,也会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有一次,桓公问管仲: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办到吗?管仲回答说:不能以个人好恶损害公正原则,要了解人民所恶,并引以为戒。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管仲建议要学习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武王设立的检举和申述制度,在齐国开展“啧室之议”。其实就是关于法度、刑罚、政事、税赋等方面,在啧室听取百姓的意见。而管仲当时建议的啧室负责人,就是鲍叔牙!管仲说,他可以为正确意见在君主面前据理力争,坚持真理,死磕到底。这一点从鲍叔牙不遗余力地推荐管仲这件事情上看得出来,他确实有老牛一般的执拗劲儿。
但是可能还会有人在想,这是有这么一个合适的岗位,如果没有,管仲还会不会推荐鲍叔牙呢?而答案是,确实不会。
在管仲临近去世的时候,齐桓公曾经问管仲,鲍叔牙是否能够担任宰相。
按理说,高官卸任,都希望继任者是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这样既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也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谁在岗位上能不得罪人呢?所以,这个时候推荐鲍叔牙对管仲最为有利。
但是,管仲却明确表示,鲍叔牙不合适。
为什么呢?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鲍叔牙的爱憎太分明,作为宰相是不行的。宰相需要把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形形色色的人团结起来,给所有人提供一个基本的法律和文化环境,让大家在齐国得以和谐相处,都能在建设齐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宰相的职责。所以必须有一种包容心态。
从管仲最后没有推荐鲍叔牙做宰相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管仲并没有考虑个人利益,他是从齐国大局出发,一方面举贤不避亲,另一方面又绝不会任人唯亲。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