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现农地分配,春秋时代穿越

实现农地分配,春秋时代穿越

【摘要】:于是,管仲就派官员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开会。这一下农民兴奋了。这件事在《管子·乘马》当中说得非常清楚: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告诉我们: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觉抓紧农时。这段话之后,管仲又说了:土地不分配下去的害处,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而实行了均地分力的制度,明确了征收标准之后,百姓自然就知道所得的比例,所以就会尽力劳动了。

在祖庙对策之时,管仲提供了一个系统方案来帮助齐桓公实现称霸的目标。这个方案得到了齐桓公的认可。但是,光齐桓公认同没用,最关键的还得齐国的老百姓支持。

怎样才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啊?当然就要找到老百姓的痛点。把老百姓的疾苦解决掉,这样自然就有人支持了。而老百姓最大的疾苦当然是吃不饱肚子。

于是,管仲就派官员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开会。

官员用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两横两竖一个井字。然后开始讲话了:

乡亲们,以前咱们的土地,用的是祖先留下来的井田制。就是这个“井”字,除去中间的公田,剩下八块地,都是你们自己种植自己吃。假如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姓氏在春秋齐国不一定常见,这样写仅仅是为了现代读者容易理解而已),自己的地收成怎么样?收成是不错,但是地少对不对?你们自己有劲儿用不完吧?有的人家,比如老赵家,你们家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地还是原来那么大,打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孩子只能喝稀粥。稀粥没营养,就得多喝,所以孩子们的肚子都鼓鼓的,用手弹一弹,还嘣嘣响。开会来的农民都频频点头,是这么回事。

而中间这块公田,以前是你们集体种植,公田里的收成是你们的领主大夫的。公田的收成怎么样啊?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经·齐风》

这两句说的意思是大家都不用心种公田,所以公田里的蒿草长得老高还没人除。大伙说是不是这么个情况?八家人都点头,是有这么个情况。

于是,官员就问了:你们说实话,在公田里干活卖力气没有?用心没有啊?

说到这里,老钱家的人说话了。这不能怪咱们老百姓啊。农忙一来,就那几天是关键,在公田里多干一天,自己家的田就多耽误一天。最后公田倒是好了,但你让我们家的日子怎么过?就这,我家俩大姑娘就一套衣服,平常只能一个人出门,你说日子苦不苦?这段话,立刻引起其他老乡的共鸣,七嘴八舌地,吐了不少苦水。

这时候官员觉得时机成熟了,马上话锋一转说:我今天来不是兴师问罪的。我是替咱们新宰相管仲给大家送喜讯的。什么喜讯?大家前几天都听见传说了吧?对,就是要把公田分给到你们八家去,你们自己爱种啥种啥,爱怎么种就怎么种,收成也都归你们自己,每两年按照规定上缴赋税就可以了。(www.chuimin.cn)

讲到这里,农民高兴了,刚想说话,官员又说了:不过咱们得先明确一下:土地所有权,还是国家的,只是使用权下放到你们手里,也就是国有民用。以前,井田制的时候,咱们是三年轮换一次。因为不稳定,所以你们都不愿意好好侍弄土地,都想明年就轮换了,今年还侍弄个什么劲儿。所以管相说了,以后不轮换了。你的地就精心侍弄着,不用担心。但是有个情况,也请大伙理解,咱们十年得调整一次。因为十年下来,每家的人口变化不一样,所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一些。这个政策怎么样?心里踏实了吧?

这一下农民兴奋了。原来这是真的。于是,老乡们的眼睛放光了。都说现在的政策真好啊!这就相当于耕者有其田了啊!

这件事在《管子·乘马》当中说得非常清楚:

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管子·乘马》

什么意思呢?“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告诉我们: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觉抓紧农时。他们会关注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这样,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知疲倦并且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段话之后,管仲又说了:土地不分配下去的害处,就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比如,当官如果不告知农时,百姓就不抓紧耕作;政府不教化农事,百姓就不想干活。而实行了均地分力的制度,明确了征收标准之后,百姓自然就知道所得的比例,所以就会尽力劳动了。于是,不必督促,父子兄弟都会来关心生产的。

有了这样的积极性,老百姓何愁不富?

但是,管仲的这套政策到底推行得怎么样呢?在他的改革当中会不会遇到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