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历史上求贤若渴的故事有很多。最早的有尧帝寻访舜帝;最著名的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双方碰面之前,往往有一些铺垫的过程。这些铺垫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管仲而言,鲍叔牙推荐的作用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忘记。但是,在见到齐桓公之前,还有什么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呢?在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面之前,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呢?
引渡管仲的时候,为了不引起鲁国怀疑,鲍叔牙授意把管仲装在囚车里拉回来。也就是说,管仲这时候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没有条件主动做什么事情。但是说来也巧,就在管仲通过边关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成了双方会面的前奏曲。什么事情呢?按照《韩非子》当中记载,管仲坐着囚车,一路颠簸来到鲁国边境绮乌。这一路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所以押送他的差吏就带着他去守关人那里讨点饮食。但是没有想到,这位守关人居然对管仲非常之恭敬,跪在他的面前,伺候他吃东西。
可以想想,经过长途跋涉,管仲已经疲劳不堪。虽然他心里明白是鲍叔牙做了安排,但毕竟现在还是囚犯,所以被杀的可能依然存在。如果是普通人,这种时候恐怕想的是,管他呢,舒服一会算一会儿吧。同样,管仲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如此体贴关怀的人,心里也难免涌起感激之情。
但是,这位守关人也太急于求成了,跪着伺候管仲,就算是用腿肚子思考一下也会觉得蹊跷。不正常的行为,往往会有不寻常的动机。以管仲那清醒的头脑,这点疑问当然也会立即产生。于是他就问: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啊?咱俩以前认识吗?
而这位守关人也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管仲面前说谎是愚蠢的,所以实话实说,一张嘴就说了真实想法。他说:假如您回到齐国之后很幸运地没有被杀,而是当了大官,那么您将如何报答我呢?没想到,管仲遇见的是一个坦荡荡的小人。讲到这里,我们知道考验管仲的时刻到了。
是受人恩惠然后牺牲国家利益表示感谢,还是义正词严地表明立场进行批驳呢?前者说明人品有问题,后者容易吃眼前亏。那么管仲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是贤能之人,当然我会重用,但如果你只会勒索,对不起,在我这里捞不到什么好处。虽然管仲并没有直接斥责,但守关人一听就知道了,没戏!于是气哼哼地走了。
这件事情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可信赖的管仲。如果管仲在赶来会面的路上就损公肥私,显然就是一个小人,即使能力可用,也不能委以重任。(www.chuimin.cn)
实际上,这件事情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是客观上的。这件事情会不会是齐桓公有意安排来试探管仲的呢?当然,正常情况下不是。并且就算不是齐桓公亲自设计,如果管仲当时跟守关人蝇营狗苟,对齐桓公来说想了解的话也会很容易,那样的话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仕途上最悲摧的事情,就是自己倒在了上任的路上。
二是主观上的。君子慎独,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否自律,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对于君子而言,当然不应该把国家利益作为私人待遇的筹码。越是没人知道的细节,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按司马迁的说法,管仲本来就是一位贤者,因此这样的事情不用刻意,也能表现出高尚的品格。
像管仲这样的大才,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所以在任用上就会更加慎重。因此也就要求他每一步更要走得扎实,更要经得起调查和考验。胸怀大志的人,只有今天的脚步坚实,未来才可能平步青云。
一旦经受住考验,人生就会别开生面。
这个时候,鲍叔牙早已在边境迎候。见到管仲归来,鲍叔牙立即上前打开囚车,请管仲沐浴更衣。
这个时候,我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老哥俩一定是心潮澎湃。早年立下的远大志向,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迎来了大展宏图的机遇。管、鲍就是历史上的两座大山,每个人实力雄厚、影响巨大,可以说都是巍然耸立的。所以两个人重新会合,就好像两座大山碰头。而两座山碰头,那将发生多大的地震?而这一震,不得了,齐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这一震,震出了称霸诸侯的千秋伟业,震出了超级繁荣的东方大国,也震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巨大思想宝库——《管子》!
现在“大地震”就要来了!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管仲的多年思考、真知灼见,一般人不能告诉的,都在此时和盘托出了。所以不能指望管仲用现代道德标准要求齐桓公。尤其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组合,更需要面对最真实的搭档,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先任命了三位外交大使,并在三个月后任命百官,工作算是全面铺开了。这对组合能够取得成功,与这一点有重大干系。......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