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仲说了身为人臣做事要尽心尽力。虽然小白更有前途,但是君命不可违,既然管仲只能辅佐公子纠,当然也会全力以赴。
前面说过,老大诸儿品行卑劣。后来,诸儿继任了国君,就是后人说的齐襄公。在他当上国君不久,管仲所预料的危局就开始出现了。
首先,齐襄公有一位堂兄公孙无知,父亲齐僖公在世的时候视如己出。但是齐襄公掌权之后,大幅度削减了他的待遇,公孙无知很生气,于是兄弟不亲了。在家天下时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基础逻辑,兄弟不亲意味着家族势力的削弱,也就意味着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
其次,这位齐襄公不但不能齐家,甚至连修身也做不到。他居然跟亲妹妹文姜私通,并为此杀了来齐国访问的亲妹夫——鲁国国君鲁桓公。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遭到百姓鄙视,国君的隐私都成了街头巷尾的大笑话;二是国际形象也严重受损,来访的国君都杀,谁还敢跟你交往?于是百姓不敬,诸侯不友。
这时候,管鲍二人都看出两位公子的处境危险了。以齐襄公的品行,哪天想到两个弟弟对他的君位有威胁,就可能大开杀戒。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管仲、召忽和公子纠去了鲁国,而鲍叔牙和小白去了邻近的莒国。今天山东境内的莒县,就跟这个莒国有关联。
最后,正如管鲍所判断的一样,齐襄公兄弟不亲,百姓不敬,诸侯不友,随后又加上一条,大臣不满。齐襄公曾经派两位大臣去葵丘戍边。边关的条件艰苦,所以两位大臣问什么时候回来。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说了一句及瓜而代,意思就是明年这个时候换你们回来。
但是到了第二年,瓜熟了,两位大臣一直没等来接替之人。他们怕国君忘了,就派人去提醒国君。结果齐襄公开始耍赖,说自己没说是第二年瓜熟。光耍赖还不算,他还出言不逊,把派来的人骂了一顿。
身为国君言而无信,戏弄大臣,任谁都看不到未来。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但是公孙无知显然缺乏根基,仅仅一个月时间,也被人杀了。于是齐国无君。
这个局面当然对身在鲁国的公子纠十分有利,甚至可以说胜券在握了。公子纠年长,并且有鲁国支持。而鲁国虽然实力比齐国弱,但却比莒国大得多,并且公子纠在王室的地位也高得多。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
但是越接近理想,可能越靠近危险。鲍叔牙这时也没有闲着。他听到公孙无知的死讯,也立即带小白动身,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赶回齐国,立小白为国君。接下来的故事,至少有五个版本。其中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当中的记载流传最广,也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个版本当中暗含着一个巨大的戏剧元素,因此被后来人多次引用和演绎。小说《东周列国志》就是根据司马迁的版本写作的。当然,小说的情节会更丰富更生动。大概情节如下:
鲍叔牙想到的,管仲也想到了。因此他向鲁庄公借了三十辆兵车,并且在路上拦住了鲍叔牙和小白。
一见面,管仲就问:公子别来无恙,您这是准备去哪儿啊?明知故问,小说这样一写,趣味性就来了。
小白说:回国奔丧。齐国接连死了两位国君,奔丧是个很好的理由。(www.chuimin.cn)
但是,这个理由糊弄不了管仲。管仲又说:公子纠年长,理应主持丧事。所以,你还是别去了,免得白辛苦。
管仲这一说,小白就不好说话了。因为那个时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基本原则,所以管仲占理。
怎么办?小白不好说话,就该鲍叔牙出场了。那么鲍叔牙会怎么办呢?他直接把脸拉长,语气严厉地说:管仲,请你退回去。现在你我各为其主,废话少说!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所以,虽然只是小说,作者冯梦龙的细节还是非常讲究。
管仲看到对方的兵将怒目圆睁,斗志旺盛,再想到自己的兵力少于对方,所以就假装答应,向后撤退。
但就在退后的路上,管仲突然弯弓搭箭,瞄准小白,一箭射过来。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鲍叔牙急忙赶过去保护,随从惊叫不好了,然后哭声四起。于是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朝鲁国的方向飞奔而去。路上,管仲感叹说:公子纠有福,合该他继位。
那么,这一箭的效果是否就如管仲看到的那样呢?
其实,这一箭实际上考验了三个人。
首先考验的就是管仲。考验什么?当然不仅是箭法高低,更重要的是身为人臣到底能不能尽职尽忠?现在看虽然管仲更加看好小白但却没有因此对不起公子纠,也没有因为管鲍之交而有辱使命,所以他做人是地道的!
同时,这一箭也考验了公子小白。管仲早就说过,小白是个有出息的人物。为人警醒,并有大格局,得大思路。而这种品格在这个时候果然发挥了作用。
管仲的那一箭射中了,非常准,正中中腹带钩,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小白在被射中的瞬间出于本能惊叫一声,但下一秒,他立即意识到这一箭并没有伤到自己。正常情况下,一箭射中,没伤到性命,应该立即抽出宝剑,号令将士们一起灭了管仲。但是这时小白却想,管仲是神箭手,如果再射一箭自己就不见得还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当即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死。这一装,避免了双方无谓的纠缠;而好一个装死,不仅管仲,就连鲍叔牙也被骗过了。能在一两秒之内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并迅速采取有效行动,可谓冰雪聪明,仅凭这一点就能看出小白确非等闲之辈。接下来小白迅速赶回齐国,登基做了国君,他就是后人所说的齐桓公。
很显然,管仲这一箭非同小可,效果是在他和小白之间射出了不共戴天之仇。那么,二人的仇恨还能化解吗?
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接下来就要看看鲍叔牙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把走向绝境的管仲拉回来了。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