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温家宝:传承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化国家

温家宝:传承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化国家

【摘要】: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2年9月14日)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来清华看望同学们!上次我来清华的时候〔1〕,同学们向我提出,说中国领导人出访时经常在国外的大学里演讲,能不能在国内的大学也做些演讲,并邀请我来清华做一次演讲。今天,我是来兑现承诺的。

走进清华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心里非常高兴。清华是一块教育和学术圣地。清华园人杰地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谓人才荟萃、桃李满天下。“水木清华”〔2〕,“婉兮清扬”〔3〕。我年轻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4〕,文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至今记忆犹新。清华大学已经有100年的历史。10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为期颐高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正值盛年,或者说还是青年。我祝愿清华大学永远年轻!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5〕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做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使其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健”的品格,自行运动着;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载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样广博宽厚、容纳万物。这是我国古代人生修养的积极方面。孔子就说过:“宽则得众”〔6〕,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7〕“不念旧恶,怨是用希”〔8〕。孟子主张“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9〕。墨子也说:“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10〕厚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华老校歌中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11〕意思是说,上学受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气度”和“见识”,学文学艺是第二位的。这里的气度和见识其实就是泛指做人的问题,文艺其实就是为学的问题,为人与为学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学家张岱年〔12〕先生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内忧外患,历经磨难,仍得以繁荣昌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品德。

清华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在老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才智,而且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忍,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清华一位老校长〔13〕说过:“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们清华大学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离开国家、离开人民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学校的命运,我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密切地联系着的。”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南迁西南边陲,敌机狂轰滥炸,物质条件极端恶劣,但没有改变师生勤于治学、弦歌不辍的斗志,一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才的,一大批老师也是在这里创造一流业绩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清华人第一次践履“我愿以身许国”的忠诚誓言,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星”〔14〕研究工作。有的虽然留学海外,但在获得学位后不到十天就返身回国参加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师生踊跃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取得高温气冷堆〔15〕等一大批先进科研教学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豪迈誓言和爱国情怀。长期以来,清华人在真理面前不苟且、不低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16〕,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这五千年是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开始,经历过几十个朝代的更替,几十次分分合合。远的不说,就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距离我们这里不到一里之遥的圆明园遗址,就是祖国母亲身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见证。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没有倒,国家没有散,愈挫愈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7〕,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大跃进”〔18〕“人民公社”〔19〕的弯路,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0〕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实践,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生产力仍不发达外,还存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一些如收入差距扩大、司法不公、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任何政府如果不加以监督,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都会蜕变和腐化,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之所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有效制约权力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制度。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我们党从革命到执政,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职能和领导方法就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是执政和治国的基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必须毫不动摇地改善民生,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权利,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就会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有对人心、人道和人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尊严、选择和发展机会,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人间的同情和关爱,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间永远充满青春、奋斗和自由的气息。这是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自由平等是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中国要有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来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来自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来自国民教育的普及。要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地奋斗,一个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和大家谈谈心,我感到很高兴。我们从清华的校训、清华的精神,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们国家的历史,谈到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真实的苦难,这些苦难使我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灾难太深重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浸透着对我们民族的爱,都流淌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即使将来我化为灰烬也属于祖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受无数为救国救民和民族独立解放所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影响。孩提时代,母亲给我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一边听,一边流泪,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服务国家的机会,我也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今天,我已年届七十,即将退休了。我将回到母亲身边,回到群众中去,我永远也不会离开我的祖国和人民。

清华大学建立以来,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聪慧的才智和严谨理性的气质,诠释着一代大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上续民族慧命〔21〕,下行“内圣外王”〔22〕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不计名利,忧道不忧贫,始终保持高尚的境界和爱国的热忱,在艰苦的环境中洗尽铅华、彰显本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人的自信与庄严。我相信,新一代清华人一定会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努力学习,勤奋成才,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清华大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1]这是温家宝同志应邀到清华大学看望师生时发表的演讲。

〔1〕指2009年5月3日温家宝同志与清华大学即将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座谈。参见本书《德学兼备,成才报国》一文。(www.chuimin.cn)

〔2〕语出东晋谢混《游西池》。原文为:“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3〕见《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4〕《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5〕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五四”时期,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历史、语言等多方面,其著作被编为《饮冰室合集》。

〔6〕见《论语·阳货》。

〔7〕见《论语·颜渊》。

〔8〕见《论语·公冶长》。

〔9〕见《孟子·公孙丑上》。

〔10〕见《墨子·非乐》。

〔11〕语出《新唐书·裴行俭传》。原文为:“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

〔12〕张岱年(1909—2004),中国哲学家。字季同。河北献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其著作《中国哲学大纲》,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哲学范畴的专著。

〔13〕指蒋南翔。蒋南翔(1913—1988),中国教育家。江苏宜兴人。1932年入清华大学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副主任、团中央副书记,清华大学校长兼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书记,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国家科委副主任,教育部长,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4〕“两弹”中的一弹原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指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15〕高温气冷堆是用氦气作为冷却剂,出口温度高的核反应堆,具有热效率高、燃耗深、转换比高等优点。

〔16〕见《论语·微子》。

〔17〕见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8〕“大跃进”是1958—1960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开展的群众运动。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首次提出“大跃进”的口号。次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一系列经济建设高指标计划,提出1958年钢产量在1957年基础上翻一番。会后,掀起几千万人参加的大炼钢铁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1960年6月,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初步总结几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大跃进”运动得以逐步停止。

〔19〕“人民公社”,亦称“农村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机构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也是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一般一乡建立一社,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和政社合一。此后,经过多次调整,农村普遍由人民公社制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制定的宪法规定,农村建立乡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基层政权机构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至此,以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遂告解体。

〔20〕见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21〕慧命,原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称为“慧命”。后被新儒学借用,用以代指民族文化之根本和精髓。

〔22〕见《庄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