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公平:温家宝谈政府资助困难学生制度

教育公平:温家宝谈政府资助困难学生制度

【摘要】:比如说,我们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增长的幅度,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要采取一个措施,就是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制度。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平均主义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公平。与此同时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也是财政贴息。

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我们都考虑到了。比如说,我们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增长的幅度,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已写入“十一五”规划,应该坚定不移,努力去实现。国家再困难,也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这一点国家能做到。

今年和明年将在农村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举措。明年以后农村的孩子上小学和初中就不再交任何学费和杂费了,困难的地区国家还要补助书本费和寄宿生生活费。最近有关部门曾经考虑过,是不是一下子把城市的免费义务教育一并实行,后来仔细分析,这件事情不简单。因为如果仅按照城市的学杂费也就130亿元左右,政府负担得起。但是实际上城市的中小学整个费用远远超过130亿元,很多教师的工资津贴都是从学生收费中发放的。有关部门后来计算,可能到290亿元。我觉得290亿元也打不住,因为很多收费并不完全是透明的。如果一下子把它规范了、免费了,很快城市教师的收入水平就下降了,政府一下子负担不起,补助不了。所以,我们考虑对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这件事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以后再实施。

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把有限的财力先用于全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继续投入到困难孩子身上。比如说加大对农村、城市困难群体孩子上高中的补助,给予奖学金助学金;加大对困难学生上大学的扶持力度。这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把我们有限的财力用在最困难的孩子身上,然后再着手规范城市中小学收费的问题。

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要采取一个措施,就是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制度。而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比重会逐步加大。这是一个过渡。在中国这么多人中实现高中的免费教育,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要用助学金、奖学金来过渡一下。

我们的资金有限,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今后5年安排2200亿元。下一步该做什么?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高中、大学、中职,哪个先做?城镇义务教育免费先缓一缓。但是,过5至10年,城镇义务教育肯定还是要免费的,义务教育法已经规定得很清楚了。以后中小学教师提工资,要像公务员那样先规范。

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上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平均主义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公平。不要走极端,把我们已经形成的优势抹掉,这就不好了。没有差别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万年也要承认差别。如果把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往下拉,我们就失败了。

政府要下决心办一些事情,而且能做到。到明年,给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费,5年内要花2200亿元。这是第一件事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困难学生,对农村困难的学生免除课本费,补助住宿生所需要的费用,我们还要对城市的困难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给予适当补助,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然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包括高中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和高等院校的。我一直在考虑,这三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迫切一点儿?依我看,高等学校奖助学金制度可能应该排在第一位。现在已经有了,但是力度小,要加大力度。就是说,穷人的孩子具备了上大学的条件,就要让他上得起。与此同时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也是财政贴息。然后可能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再其次是高中教育。这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钱用好。这是我们要办的。

专家提了两个我过去想过但没有归纳出来的问题。一个是教育领导机关职能的转变,一个是学校的自主权。对专家提到的一些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建议,我想请周济〔13〕同志梳理一下,有些政策可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做部署,有些就可以立即做了。第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部门的职能转变的问题。第二,如何落实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问题,实现共性与特性统一的问题。第三,建立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问题。第四,如何确立阶段性的教育公平的目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合理地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包括投入、条件、师资等。第五,提高教师质量,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加强教师培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问题。第六,关于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问题。第七,规范办学行为,包括规范教育市场。坦诚地讲,我不大主张讲“教育市场”这个词,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你回避不了。我们可以不用这个词,但是很多市场的行为要规范,如广告、出版、网络,等等。

几次座谈会大家谈得很好。大家分别就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问题,谈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提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如:要把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全面研究和部署;如何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如何体现教育公平;如何把我们自己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同吸收世界教育的一些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些讨论都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各位专家的建议都非常实在,而且有可操作性。现在,座谈研究已经进入这个阶段,就到了可以确立一些政策的程度。希望教育部能够把专家的思想进一步引申,继续加以深化和讨论。我希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也能够提出几点政策,不仅管当前,而且还能管今后若干年,以统一教育界的思想,统一全国的思想。

[1]2006年7月18日上午、8月22日上午、11月16日上午和11月20日上午,温家宝同志分别主持召开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题座谈会,听取王湛、韦钰、朱清时、刘彭芝、霍懋征、顾明远、陶西平、叶澜、丁强、蓝继红、王明达、龙德毅、马树超、高军民、魏崴、杨福家、周远清、王大中、卢铁城、纪宝成、谈松华等21位教育界人士的意见,并做了重要讲话。本文为温家宝同志四次讲话要点。

〔1〕即陈至立。陈至立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

〔2〕“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www.chuimin.cn)

〔3〕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江苏金坛人。1931年入清华大学。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和开创性的贡献。

〔4〕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六所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于2007年秋季入学。

〔5〕叶圣陶(1894—1988),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早年任小学教师并开始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前曾先后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领导和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开拓者。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一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6〕张伯苓(1876—1951),中国教育家。原名寿春。天津人。1895年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在海军军舰见习。1917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自1904年起,他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部、南开小学部和南渝中学(后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曾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中央监察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

〔7〕梅贻琦(1889—1962),中国教育家。字月涵。天津人。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后留学美国,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负实际责任。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回北平筹备复校。晚年他多居住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并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

〔8〕西南联大,即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1937年8月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设文、理、工、法商四学院,共17个系。1938年4月再迁至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增设师范学院,扩充至26个系。该校会集一批著名学者,培养人才斐然可观。抗战胜利后,各校回迁复校。

〔9〕中华职教社,即中华职业教育社,由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的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知名人士于1917年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现在是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从事、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全国性的人民教育团体,总部设在北京。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联系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热爱祖国、有志于职业教育的人士,为发展祖国教育事业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0〕即华建敏。华建敏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11〕《职业教育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9月1日正式施行。它以我国《宪法》《教育法》和《劳动法》为基本依据,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范畴体系、地位作用、办学方针以及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等,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专门性法律

〔12〕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制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未来1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都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从2003年6月开始,组织2000多名各方面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力量,在深入进行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一规划是我国进入21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13〕周济时任教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