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温家宝谈教育:尊重多元文化,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温家宝谈教育:尊重多元文化,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摘要】: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和”。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005年12月6日)

尊敬的教育部长先生,尊敬的校长先生,

同学们,老师们:

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1〕是法兰西的骄傲。这里聚集了才华横溢的知识精英,培养出许多像贝可勒尔〔2〕、勒威耶〔3〕、阿莱〔4〕这样的杰出人才,为法兰西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应邀来这所知名学府演讲,我感到很高兴。

我演讲的题目是: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不息地一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类文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间的距离。无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5〕还是在北京的长安街〔6〕,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装、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人们接踵而行。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的交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和”。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7〕、伊斯兰教〔8〕、佛教〔9〕和道教〔10〕等多种宗教。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11〕的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唐代对外交流就非常活跃。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12〕、阿拉伯国家〔13〕,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14〕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5〕就是说,只要人们和睦相处,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要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就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贫穷与落后,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意思。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就是依附于自然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谋生存、求发展,而不能破坏自然。有的古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酿成了文明的悲剧。因此,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个失衡的地球是支撑不起现代文明大厦的。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文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百年中,科技上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艺术上的创新,都是人类智慧空前的展现,是以往几千年都难以做到的。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20世纪同样见证了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和大量的贫困、饥荒、疾病。21世纪人类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空前的挑战。只有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变革中发展进步的。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周易》〔16〕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7〕的思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虽然在近代曾经一度落后,但又能奋起图强,大步前进,这不是偶然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在于它的刚健自强,在于它的独立意志,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在于它的维新变革。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变革而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的。

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改革开放将贯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贯彻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之,我们通过改革将使社会更加发达、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也更有秩序、更有法制,使中华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多少年来,我们的民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心中总有着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的前程,使每个中国人燃起希望和勇气的火焰。我们深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的不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无论就其规模还是复杂性而言,都是举世罕见的,彻底摆脱贫困和落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着希望和勇气的灯火,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全世界有识之士都看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重灾难,培养了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8〕的民族精神。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虽饱经忧患,但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列强入侵的苦难,深知和平的可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利益需要的必然选择,是长期的、坚定不移的。

女士们,先生们:

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佳话。中国人很早就对法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卢梭〔19〕、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书籍很早就翻译成中文,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法国大革命〔20〕“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传到了中国,为中国近代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运动提供了精神武器。那时,中国的思想家严复〔21〕就提出了“身贵自由、国贵自主”〔22〕的观点。中国现代的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求学法国,受过法国文化的熏陶。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曾在法国勤工俭学〔23〕,追求新知。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巴金〔24〕就说过:“我要向法国老师表示感谢,因为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论语》〔25〕《大学》〔26〕等儒家经典,就通过法国传入欧洲。巴黎曾成为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法国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笛卡儿、伏尔泰、魁奈〔27〕、孟德斯鸠,都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伏尔泰在其名著《风俗论》〔28〕中写道:“中国拥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匹的悠久历史,而且形成了光辉的理性主义文化。当世界上其他民族尚处在神话传说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在编撰自己的历史了。”许多法国现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中国文化都有很深的感情。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29〕的长篇杰作《远征》〔30〕,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

当前,中法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战略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政府珍视同法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人民珍惜同法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们把法国看成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我们对中法关系的前景充满信心。

女士们,先生们: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最好的桥梁。法兰西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奇葩,都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都在创新中迸发着无穷的活力。我希望,刚刚结束的中法文化年能够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新起点。“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是贵校的校训,也代表了法国青年的理想与追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世界的未来。我热切期待着:中法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青年携起手来,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使中法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

[1]这是温家宝同志访问法国期间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的演讲。

〔1〕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创建于1794年,学校初名“中央公共工程学校”,1795年改为现名。其校训为“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目前该校是一所旨在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具有高级科学修养的管理人才的综合性理工大学。

〔2〕贝可勒尔(Antoine H.Becquerel,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因发现自发放射性现象,他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1811—1877),法国天文学家。曾任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巴黎天文台台长等职。他用数学方法推算出当时尚未发现的海王星的位置,并且系统研究行星运动理论,精确计算出行星星历表。

〔4〕阿莱(Maurice Allais,1911—2010),法国经济学家。198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领域为市场均衡及如何最好地在消费者之间配置资源问题。

〔5〕香榭丽舍大街是法国巴黎一条著名的街道,位于巴黎第八区,城市的西北部。它起始于协和广场,由东向西延伸1915米,前半段较平坦,接着有一段上坡路直到戴高乐广场,广场中心屹立着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被誉为巴黎最美丽的街道。(www.chuimin.cn)

〔6〕长安街是中国北京的一条东西轴线,东起东单,西至西单。修建于明代。长安街中点的北侧是天安门,南侧是天安门广场。

〔7〕基督教在1世纪时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耶稣创立。该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它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8〕伊斯兰教是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传的一种宗教,强调顺服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该教主要教派有逊尼和什叶两派。

〔9〕佛教相传是公元前6—前5世纪由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即释迦牟尼)所创。该教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

〔10〕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该教起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教的主要典籍有《道德经》《太平经》等。

〔11〕语出《国语·郑语》。原文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12〕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简称拜占庭,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它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广大地区。其存在时间通常被认为始自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直至1453年它为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东罗马帝国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13〕阿拉伯国家一般指居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14〕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5〕见《孟子·公孙丑下》。

〔16〕《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17〕见《周易·系辞下》。

〔18〕语出《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卢梭(Jean J.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其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20〕法国大革命亦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1794年法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这次革命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21〕严复(1854—1921),中国思想家、翻译家。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末时他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翻译大量西学著作,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并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其思想趋于保守。

〔22〕见严复《原强(修订稿)》。

〔23〕从1919年3月到1920年年底,中国先后有17批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1600多人。通过勤工俭学,他们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社会的落后、愚昧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革中国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学习科学技术,回国后从事科技工作。此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教育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4〕巴金(1904—2005),中国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新中国成立前,发表大量作品,风格热烈而浪漫,具有激进的批判现实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至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创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2003年,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5〕《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6〕《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宋代时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南宋以后,它成为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27〕魁奈(François Quesnay,1694—1774),法国经济学家。他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

〔28〕《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另一名作《路易十四时代》的姊妹篇。该书用大量事实揭露教廷的黑暗和腐朽,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斗争,向人们展示世界各重要民族的精神和风俗。

〔29〕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法国诗人。曾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秘书、驻上海领事馆领事等职。其作品倾向象征主义,诗作词汇丰富、音韵铿锵。196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0〕《远征》是圣琼·佩斯被派驻北京公使馆担任三等秘书后,以自己横越戈壁大沙漠的经历所写作的史诗。《远征》单行本于1924年问世。1930年,这部诗作被译为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