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曾国藩不遗余力推尊理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汉唐以来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经宋代理学家的阐发,重见天日,彰明于世。理学家不再墨守成规,不再被汉唐以来的注疏之学所束缚,从而使久久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曾国藩之所以推尊和垂青义理之学确切地说是宋代理学,乃在于为他所志向的内圣外王之学找到了先行者的思想和学理凭借,从而为他在理论上由内圣开外王开辟了道路。......
2023-10-31
曾国藩屡次写信给他的弟弟说:“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18]
如果说《大学》三纲领引导了曾国藩对德性即内圣的修养,那么他为官一生则致力于如何由内圣开外王之道。他在致弟弟的家信中,论及“格物”和“诚意”的关系时,就明确指出:“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这就是说,为了探寻事物之理必须格物,然而探寻事物之理,增进学识,并不是为了仕进而仕进,仕进是为“代圣贤立言”“行圣贤之行”“居官莅民”。一言以蔽之,为了由内圣开外王,即“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19]。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确实不是为立德而立德,立德是为开外王。曾国藩把“立德、立言、立功”三者融为一体,一生注重学习,尤其注重力行,从不空言。他在治学、治军、治政、办洋务等方面,都体现了三者的统一,尤其是在积苦力学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在丁忧期间,只是一个空头的礼部侍郎。太平军兴兵反抗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出于对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的忠诚,办团练进行镇压。除此以外,他镇压太平军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打着上帝的旗帜,太平天国首领自称上帝附身,是上帝的儿子,这与中国儒家文化相悖,必然得不到似曾国藩这样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的同情,相反还被斥为中国文化的异类,文化上的冲突必然引起曾国藩对农民军的仇视。基于此,所以他在丁忧期间以一个空头的礼部侍郎身份,主动办团练招兵买马,变身为镇压太平军的儒将,湘军由此崛起,成为捍卫清王朝统治的得力之师。“无湘不成军”便由此而得名。可以这样说,这是曾国藩一生由内圣开外王的得意之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另外,曾国藩不遗余力推尊理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汉唐以来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经宋代理学家的阐发,重见天日,彰明于世。理学家不再墨守成规,不再被汉唐以来的注疏之学所束缚,从而使久久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曾国藩之所以推尊和垂青义理之学确切地说是宋代理学,乃在于为他所志向的内圣外王之学找到了先行者的思想和学理凭借,从而为他在理论上由内圣开外王开辟了道路。......
2023-10-31
“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圣人被推尊为超凡脱俗者。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理学名儒”,他是圣人的崇拜者。因为古代中国存在着某些人没有王者之位但却被奉为圣人的事实,如孔子只是普通的教师却被奉为圣人,所以曾国藩也把具有“圣人气象”的宋代理学家奉为圣人。圣人是道德的化身,这是曾国藩对圣人界定的第一层含义。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提出一个前人所未及的“圣贤之学”的概念。......
2023-10-31
对朝廷而言,要厉行道德教化,泯灭明末空谈不实的风气。其四,陆世仪认为摒弃王学应与振兴和高扬儒学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相结合,破中有立,有破有立,实现学风上以“实”代“空”,以“正”去“邪”的转变。......
2023-10-31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本来,“性相近”应该决定人之品性相齐同一,之所以出现“齐”与“不齐”,这是“习相远”所造成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一个人生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先人的训导,并要时时坚守。这就是张履祥为什么要重新解读“性相近,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