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如果说《大学》三纲领引导了曾国藩对德性即内圣的修养,那么他为官一生则致力于如何由内圣开外王之道。一言以蔽之,为了由内圣开外王,即“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19]。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确实不是为立德而立德,立德是为开外王。可以这样说,这是曾国藩一生由内圣开外王的得意之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3-10-31
《庄子·天下篇》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如果说先秦时期内圣外王之学,处于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状态,那么,到宋代其情形大不相同了。理学家对此阐发甚详,倡之最力,几乎都以此相标榜,如程颐把邵雍之学概括为内圣外王之学,他说:“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把理学称之为内圣外王之学,不仅程颐如此,宋代所有理学家都如此。理学家亦被形容为具有圣人气象风范,后人对理学家的风度有众多的描述:光风霁月,心胸洒落,圆融浑厚,从容舒泰,万物同流,豁达开朗,如坐春风,融通古今;爱民如子,于己无求,亲民廉洁,情操高尚;责任担当,忧国忧民,圣贤气象,大儒风范。宋代理学家被如此评论是否完全真实,我们暂且不论,但理学家所谓的圣贤气象确对曾国藩有极大的影响,他曾以此为修身的志向。“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即体现出此心态。为什么他对追求义理之学迫不及待呢?曾国藩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说明和解析:其一,“为义理之学者,盖将使耳、目、口、体、心思,各敬其职”,这就是说,凡是为义理之学者,从外表到内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由义理之学主宰和支配;其二,“而五伦各尽其分”,以义理之学作指导,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各安其分;其三,“又将推以及物,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13],如果将义理之学推己及物,教化万民,那么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什么是义理之学呢?曾国藩对此虽未明言,但实际上是指宋代理学。众所周知,在理学产生之前,学术思想界,汉唐儒家的注疏和传注学居统治地位,考据和注解的学风甚为流行,受儒者注重的是文字疏证,而对儒学的意蕴则极少阐发,且儒学的义理多被支解和阉割。宋代理学的勃兴,引起了学风大转变,义理之学取代了汉唐以来传注儒学的统治地位,从而把儒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儒学的变革,儒学由此被称之为新儒学,又称为“理学”。从此之后,理学便成为历经宋、元、明、清四代支配思想发展的主流文化形态。曾国藩自白所追求的“吾身心不可造次离者,则莫急于义理之学”,是指延续数百年的理学,或者说是实现了儒学变革的新儒学。
另外,曾国藩不遗余力推尊理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汉唐以来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经宋代理学家的阐发,重见天日,彰明于世。随着理学即新儒学登上历史舞台,固然传统的内圣外王之学获得了新的生命,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汉唐传注儒学加在思想家头上的桎梏,打开了理学家的思想空间。理学家不再墨守成规,不再被汉唐以来的注疏之学所束缚,从而使久久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的内圣外王之学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曾国藩之所以推尊和垂青义理之学确切地说是宋代理学,乃在于为他所志向的内圣外王之学找到了先行者的思想和学理凭借,从而为他在理论上由内圣开外王开辟了道路。曾国藩被史家称为晚清末世的“圣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一生都秉持着以“立德”修身的理学家的思想主张。(www.chuimin.cn)
有关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的文章
[18]如果说《大学》三纲领引导了曾国藩对德性即内圣的修养,那么他为官一生则致力于如何由内圣开外王之道。一言以蔽之,为了由内圣开外王,即“其所知而力行之……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19]。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确实不是为立德而立德,立德是为开外王。可以这样说,这是曾国藩一生由内圣开外王的得意之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3-10-31
“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圣人被推尊为超凡脱俗者。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理学名儒”,他是圣人的崇拜者。因为古代中国存在着某些人没有王者之位但却被奉为圣人的事实,如孔子只是普通的教师却被奉为圣人,所以曾国藩也把具有“圣人气象”的宋代理学家奉为圣人。圣人是道德的化身,这是曾国藩对圣人界定的第一层含义。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提出一个前人所未及的“圣贤之学”的概念。......
2023-10-31
对朝廷而言,要厉行道德教化,泯灭明末空谈不实的风气。其四,陆世仪认为摒弃王学应与振兴和高扬儒学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相结合,破中有立,有破有立,实现学风上以“实”代“空”,以“正”去“邪”的转变。......
2023-10-31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将会成为变化无常的人,为学为政失去一以贯之的“恒”心,凡事半途而废。为学志在一个“恒”字,苦学苦练,他在求学时如此,为政时亦如此。曾国藩认为古来圣贤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磨炼出来的,实际上回答了学贵在恒久坚持,回答了学贵在持久不间断地磨炼的问题。曾国藩本人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圣人,就在于他坚守了一个“恒”字,做任何事有始有终,有极强的事业心,事不成不放手。......
2023-10-31
曾国藩对宋儒讨论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的关系,虽然在理论上未作专题阐发,但于“格物致知”论中提出“居敬”与“穷理”的范畴,实际上已涉及这二者的关系。曾国藩认为“居敬”与“穷理”不可分,同样也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一体的。[9]曾国藩认为朱子的道问学与陆子(陆九渊)的尊德性本无分歧,把此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是出于门户之见,即“屏绝门户之见”应坚守道问学尊德性一体说。......
2023-10-31
推尊理学,理学不但被尊为立国之本,而且也被推尊为立身的根本,这是清取代明统治思想所发生的极大变化。康熙帝自称“自幼好性理之书”。他训诫部院各衙门官员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历史表明,清初朱学复兴热,形成了一种主导清王朝的新思潮,思想家们把朱学视为“正学”,把与朱学相悖之学斥为“邪学”。......
2023-10-31
陆陇其,名龙其,后易名陇其。陆陇其与一般程朱理学学者不一样,面对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他从容应对,反对有些人如魏商等人认同耶稣的“合儒”策略,即改变信仰,皈依西教的行为。陆陇其为官清廉,有“天下第一清廉”的称誉。陆陇其上疏朝廷,力辩不可行,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朝廷革职归乡。陆陇其一生,虽官场不顺,但学术上著述宏富。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陆陇其理学与伦理思想体系。......
2023-10-31
李光地身居庙堂,政治上位高权重,故他的理学被史家称为“庙堂理学”。李光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正是仰体康熙帝推尊的程朱之学。李光地的理学伦理思想,可谓是对朱子之学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以儒学人伦道德本义最为凸显,著述中的《四书解义》《孝经注》《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正蒙注》等,集中阐发了他的理学伦理思想。......
2023-10-31
相关推荐